牛一凡 邓甜 马龙
摘 要:文章围绕国家急需的航空工程领域人才需求及最新人才战略方案,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对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系统引进法国精英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融合中法教育理念及优势,创新本土化工程教育模式。经过对中欧学院运行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和总结反思,文章提出“复合型航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新工科”教育理念,研究并揭示其核心内涵;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力求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工程实践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探索并建立一整套满足中法双方培养目标要求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以期为培养扎根中国的跨学科国际化工程专业人才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复合型;航空工程师;培养体系;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069-04
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行业院校,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承载着满足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和民族航空业发展亟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航空工程师的重任。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旨在系统引进法国精英工程师教育优质资源,提升我国航空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培养兼具深厚数理基础和卓越工程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
然而,国外教育资源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等方面与国内均存在较大差异[1-2],直接成体系地引进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国内在经历多年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期后,积累了相当多适合国情的宝贵经验[3],因此,让法国精英工程师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国内扎根,并充满生命力地发展下去,是中欧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目前,中欧学院建设已进入中法双方第三合作期,在系统引进法国精英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如何使其核心内涵服务于我国最新人才战略需求,并针对此过程中面临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质量保障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模式创新和实践探索,创建符合新时代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航空人才培养平台,满足航空领域全产业链对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与时俱进
国家在新形势下提出“新工科”概念,本质就是将工程、科学、人文交叉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具有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持续学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与中欧学院培养复合型航空工程师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培养目标和畢业要求的制定必须与时俱进,符合国家最新人才战略需要,满足产业和未来发展需求。
(一)基于行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修订
中欧学院在开办之初设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基础强、素质优、工程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学校期待中欧学院毕业生在飞机安全运行技术保障、深度维修、适航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但鉴于行业特色、毕业生起薪、朋辈影响以及职业规划等各种因素,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民航运行单位就业,使得培养目标无法有效达成,毕业生职业发展大多低于预期。这是促使中欧学院进行培养目标研究和修订的内生动力。随着民航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民航运输业和航空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化,对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异常旺盛,而传统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形成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制定与之匹配的、更加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培养目标是学院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航空高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这是中欧学院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目标的外在原因。
通过调研前三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发现,60%以上毕业生选择工作稳定的民航运行单位就业,与学校传统民航机务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学生短期内就业优势并不明显。由于在企业的成长过程较为漫长(行业管理规章要求新入职员工必须在一线岗位工作5年),学生入职后心态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对比以设计、制造型航空企事业单位为主要出口的北航、西工大毕业生,中欧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较为明显。
以上述分析结论为基础,学院经过进一步深入探讨,最终提出更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更符合行业发展与“新工科”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数理基础、广博学科专业知识,跨文化交流与协作、系统思维、卓越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从事航空工程领域研发、制造与运行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毕业要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高校毕业要求设计应首先体现对学生品德修养培养的要求,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实现“知行合一”。
中国民航正值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战略跨越的关键时期,中欧学院作为国内唯一的航空类“法国精英工程师学院”,也是中国民航唯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完成满足行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任务。通过研究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的行业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和复杂工程问题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及中法专家对毕业要求的意见和建议,融合“新工科”理念、法国工程师认证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学校明确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毕业要求,并将其细化分解为可有效测量和评价的知识、能力若干要素,从思想修养、人文素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等方面,共设计制定了13项毕业要求和31个毕业要求细化指标点。
二、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中欧学院在办学之初全面引进吸纳法国精英工程师教学培养体系。然而,法国教育模式在本土化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法国的“预科+工程师”与我国的“本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兼容匹配、全方位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国内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4]。必须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支撑与时俱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并确保培养的人才同时满足法国精英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一)融合中法优势的多学科交叉特色课程体系优化
培养方案优化紧扣时代脉搏,以学生为中心,以融合中法优势为特色,以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需要为指引,优化形成国内外工程教育独树一帜的“预科+工程师”本硕一贯制国际化复合型航空工程师培养方案。学院建立数理、外语为基础,涵盖3个专业方向、6个知识体系和15个课程群的特色课程体系(图1),实现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科多学科交叉并接续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法国精英工程师培养体系,第1—6学期为预科阶段,主要是强化数理基础和外语能力的通识教育。预科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内非数学/物理类专业相比范围更广、难度更大,注重教学内容整体性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式课程体系,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供基本思路和工具[5]。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包括理论课、习题指导课、定期口试、课后作业和分阶段考试五个环节,采用中法双语授课,以培养学生的复语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适应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具有国际性的工程问题,要能够应对国际化给工程技术带来的挑战。因此,外语教学成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文化基础,以及国际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使其具备国际视野,在应对国际竞争时具备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第7—13学期为工程师阶段,其中,前3个学期均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飞机结构与材料、航空推进系统和航空电子系统三个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以及工程数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和人文类课程。从第4学期开始,学生在三个方向中选择其一,进行持续2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航空工程师专业课程体系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强化学生的广博学科专业知识和卓越工程与创新能力,这种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国内工程教育独树一帜的实践。
(二)中外合作产教融合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建设路径
学院以民用飞机和发动机的设计制造、适航审定、运行维护的技术需求为主线,充分借鉴法国精英工程师培养的先进经验[6],打造“综合实验—科研实训—多级实习”相结合的“三层交互”校内—校外双通道、立体化、渐进式工程实践培养体系。学院突出跨学科优势,强调系统思维、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认知—验证—综合—设计”全方位校内实验教学;“创新创业—毕业设计—科技项目—硕士论文”渐进式科研实训;“认知—蓝领—技术—专业”多层级校外实习,构建理论学习与全方位实验教学深度融合、实习实训与行业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学术研究与产业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学科交叉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同时,学院形成与航空发达国家同步并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产教融合工程实践培养体系,为培养扎根中国的跨学科国际化工程专业人才提供示范。
三、质量保障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建设
基于法国工程师认证标准,结合中国民航大学总体定位,学院制定了从招生、学业评估到毕业审核等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创建持续改进机制,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基于法国工程师认证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院总结近十五年的办学经验,从招生、选拔与退出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毕业生培养质量持续追踪等方面,构建符合法国工程师培养标准和中国高等教育要求的“内—外”联动、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
“内部”优化招生选拔、学业评审与退出制度。校院两级合力打造“直招为主,校选为辅”的招生模式,增加综合面试和非智力因素测试环节,考查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综合素养;建立并优化特色鲜明的学业评审制度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本科与研究生学籍管理、日常教学管理、考试与成绩评定质量管理、实验实习质量管理、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质量管理、师资培养等七个方面,制定管理文件40余个,共8万余字,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外部”通过中法教育部、法国工程师学衔委员会和企业咨询委员会共同对全周期的培养质量进行监督、评估和认证;建立毕业生跟踪档案,以制度化形式持续追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畢业要求达成度等信息,从而形成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闭环回路,为复合型航空工程师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提供依据。
(二)符合国家人才战略需求的持续改进机制建设
在持续改进思想指导下,学院定期分析研判国家人才战略、行业新态势及毕业生职业发展数据,及时评估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关系,持续优化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关键培养环节,使其始终与国家和行业需求保持一致;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参与的全闭环持续改进机制,动态优化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关系。
自2014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开始,学院着手进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修订以及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优化,目前已初见成效。与前六届(2014—2019届)毕业生相比,近两届(2020—2021届)毕业生在运输航空公司和民航维修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在航空研发制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外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读博深造比例显著提高,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类型从运行、保障、维护等行业中下游领域转向先进研发制造领域,由民航业逐步扩展到航空航天、交通科技、电子信息、通信和计算机等更多行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社会认可度明显提高。
四、结语
“复合型航空工程师”是本硕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尝试,是对国家最新人才战略核心内容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中欧学院在系统引进法国精英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对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新工科”教育理念指导下,提出“复合型航空工程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从顶层对其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设计与优化,形成同时满足中法双方培养标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并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补齐航空领域全产业链人才培养的短板,为航空装备研发制造、适航验证、运行保障等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熊璋. 法国工程师教育[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张力玮. 法国工程教育:传统特色与创新发展[J]. 世界教育信息,2017,30(03):31-34.
[3] 陈聪诚. 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 中国高教研究,2019(12):42-48+64.
[4] 栾海燕,周金其. 中外合作办学中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2):148-149.
[5] 胡雪兰,张艳峰,杨新涅,等. 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创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6):10-14.
[6] 李明慧,曾绍玮.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的契合经验及启示——基于德国、美国、法国三国的分析[J]. 中国高校科技,2020(04):54-58.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