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森
《教师的价值》收录了钱梦龙先生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有教学理念、课堂实践、读书感悟、访谈记录,也有成长历程。细读此书,你会读出一个“80后”老先生真实、独特、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此时我安静地坐着,阅读钱老隽永、睿智、温润的文字,在这里,我不仅读到了最好的语文教法,还读到了最美的人生。基于自己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感悟和体会,我对“教学细节,细而不小”这一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扩展,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本解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情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文本解读经常出现这样的误区:有的教师把文本解读误解为就是字词句段的逐个讲解;有的教师把文本解读误解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哭成一片或者笑成一堆就是学生真正解读文本了;还有的教师把文本解读误解为就是多读几遍课文,并套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来为自己辩解……这些都是对文本解读的误解。正是在这些错误思想影响下,文本解读总是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我认为文本解读要抓住细节,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与品味,才能让文本解读效果向更深处漫溯。下面我就结合我听到的一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抓住细节进行文本解读,以便让文本解读向更深处漫溯。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往往是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内容进行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疑问,只是学习的验证者,而不是发现者。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就需要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疑问中进行学习。文本解读也一样,要想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那么就需要让他们对文本产生疑问,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描写手法。学生只有在内心产生了疑问,他们才能主动投入到文本的解读之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本带来的魅力,让文本解读更深刻。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看到这篇课文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老师,水泥道上哪来巴掌,是不是为了防滑,故意印上的?
生:巴掌怎么是金色的,是施工队故意涂成金色的吧?
…………
教学中,学生对课文题目产生了疑问,而这些疑问是学生自主发生的,就会激发他们文本解读的兴趣,并渴望从文本中寻找到答案,以此让学生自主进行文本解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片段二】
生:老师,地面上有那么多落下来的法国梧桐树叶,而为什么没有清洁工人打扫呀?我们这儿,清洁工天还没亮就开始打扫马路了。
师:对呀,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何来解释这一个问题。
生:因为是下雨之后,清洁工还没有来得及打扫。
生:因为下雨之后,空气是清新的,如果把这些落叶打扫了,相反还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生:也许清洁工人发现了这些法国梧桐树叶漫溯的美,所以就像作者一样也不忍心破坏这一美景。
生:我认为自然落叶就是秋天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享受,我们不应破坏。
…………
本来是一个人勤劳不勤劳的小小的问题,却被学生上升到热爱自然的高度来诠释。这也正是教学这一篇课文的主旨所在。如果我们把学生的这些疑问给扼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许只能停留在文字层面了。
学习行为只有激发学生的矛盾认知冲突,才能让学生更好投入到學习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也一样,只有激发学生的矛盾冲突,他们才能在解决矛盾过程中逐渐净化自己的思想,让文本解读迈向更高层次。
【教学片段三】
学生读完课文第八自然段后,老师问学生——
师:同学们,读完这一自然段,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或者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我感觉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有点啰唆。“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这里是语句重复。一步一步可以代表小心走了,一片一片也就说明数得非常仔细了,在这里,任意去掉一个词,可以说成“我小心地走着,仔细地数着”,也可以说成“我一步一步地走着,一片一片地数着”等等。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有许多学生点头表示同意。学生的认知矛盾已经产生了,我们如果利用好这一认知上的矛盾细节,激发学生的交流与辩解,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师:对,这篇课文的作者叫张秋生,是一位大作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呢?大家交流讨论一下呗。
生:我感觉这样写非常好,一步一步地走着,可以踩着落叶走,而加上“小心”这两个字,就表示作者被当前的美景所陶醉,不忍心踩到一片落叶,而一片片仔细数着,就更加强调作者不想遗漏一片落叶。
生:这样写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生:这样写可以表现出作者想研究这些落叶,走进大自然,研究大自然的愿望。
…………
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心中的矛盾也就被化解了,增强了他们文本解读的深度,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片段四】
生:老师,为什么在课文中出现两次“一夜秋风一夜雨”呀,是不是有点重复了。
师: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叫作“反复”法,它是根据所要表达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让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大家可以交流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我感觉作者这样写是强调了这一美景出现的时间与条件,也就是说那是发生在下过雨后,也刮了一夜的风,如果不刮风,是没有一地的落叶的。
生:我感觉这样能给读者一种首尾呼应的感觉,读了之后给人一种韵律美。可以让我们再一次想象此美景。
…………
这样,通过抓住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那么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更深入,语文素养也在悄无声息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总之,抓住细节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当然,这里的细节并不是指单一的字词句,而是我们在组织阅读教学中生成的一些内容。我们只要抓住这些细节,就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学从学生的生成中细挖文本,从而让文本解读向更深处漫溯。
与书为伴,向名家学习。我想在《教师的价值》一书中我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路。钱老的成就是我难以企及的,只愿在广阔的基础教育蓝天里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作者简介:湖北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