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山
大单元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本文以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阐明了数学学科如何设计大单元。
一、关于单元内容
在学习中应体现数的认识的一致性,由于整数和小数都是十进制的,所以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是整数和小数学习的重要概念。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认识一个完整的数级,对数的结构、十进制的计数规则和位值原则有更加系统化、结构化的认识,而这种结构化的认识还将迁移到大数的学习中去。
二、单元设计思路
(一)以终为始,评价先行
为了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整体建构单元内容,笔者依据《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从学习结果开始思考。
首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相关内容的要求,对照不同水平行为表现的描述,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应达到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这四个不同的水平。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情况,将学生对本单元的计数单位的认识水平和具体表现描述如下,以此作为单元评估的证据。
水平1:能结合直观模型感受计数单位的特征;能将计数单位和其对应的直观模型建立联系。
水平2:对所学过的计数单位有整体性认识,能将计数单位排序,并说明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水平3:能运用计数单位进行数的分解与组成、读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
水平4: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單位进行计算和简单的估算。
(二)立足学情,精准设计
大单元教学的底层逻辑就是尊重学生的真实起点。为了了解学生对“数的认识”的真实学情,笔者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策略。
1.赋予“计数单位”具体形象的直观模型,在呈现教材中提供的第纳斯方块之前,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组小盒子,让学生经历装盒打包的过程,用装有学具的大小不同的盒子来对应不同的单位,再将小盒子与第纳斯方块建立联系,通过这样的活动将抽象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以具体形象的方式植入学生心中。
2.让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这些重要概念贯穿单元学习的始终。
3.不断对照评估证据及时了解学生的进阶水平。
(三)单元整合,迁移重构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制定了本单元的TUKE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T目标(transfer)(思维迁移目标)
1.能够将百以内数的计数规则,读写、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等方法,自主迁移到万以内数的相关学习中。
2.能够将万以内数的计数规则、读写、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等方法,自主迁移到亿以内和亿以上数的相关学习中。
U目标(understand)(意义理解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
2.经历自主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K目标(knowledge)(知识技能目标)
1.借助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对单位之间的关系有系统的认识。
2.能运用计数单位进行数数、数的分解和组成(含算盘)、读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
3.能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在实际情境中自主选择适当的计数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4.会用万以内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E目标(emotion)(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十进制计数规则的简洁。
2.感受计数单位的价值。
3.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性。
基于单元目标和评估证据,将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建构,将原有分为两段进行的《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整合为一段,围绕着计数单位的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这四个不同的水平,整体建构单元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每课时的学习活动,再对照评估证据开展持续性评价,促进学生对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的理解。
重构后的第一课时和第三课时是本单元的两个核心课时,其中《认识千和万》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建立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的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关系,感受较大计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而《千和万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有关知识则是在第一课时了解计数规则的基础上应用的。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