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2-05-30 01:54王慧
关键词:一体化问题对策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的必然路径。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各阶段课程目标定位缺乏系统性规划、各阶段思政课教师缺乏交流、各阶段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够合理等三个方面。面对这些问题,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不同学段教师沟通、交流、研讨的长效机制;重视顶层设计,加大思政人才培养力度。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对策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新课题和新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可以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而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个大工程、大项目真正建成建好,就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在明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究建设路径。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之后,理论界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些学者从学段衔接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顺序性、连贯性、衔接性[2],使教育对象有顺序地从一个学习阶段顺利过渡到另一学习阶段的有序上升状态[3]。也有学者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一体化指思政课各学段纵向的一体化,目的是使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开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而广义的一体化还应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横向的一体化等等[4]。当然,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广泛,不同学者可以有不同见解。但从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的内容和语境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应指思政“课”本身的一体化,这是聚焦在整个思政教育系统内部而言的,而非不同系統之间的一体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所探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就是要将大中小不同阶段的思政课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设计和规划,将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各个学段循序渐进、有序衔接、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体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5]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政课的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一环,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推力,关乎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各阶段课程目标定位缺乏系统性规划

课程目标是指引教育航向的指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其内涵而言,是要将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思政课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进行建设。因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个大课题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课程目标设计,即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计。虽然当前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思政课课程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各阶段的课程目标较为明确,能够在同一阶段内的各个年级进行较好地衔接。然而,同阶段内部的有效衔接并不等于跨阶段整体性的有效衔接。目前,我国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思政课课程目标仍缺乏总体上的设计,缺乏能够提领贯穿整个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宏观规划。各个阶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缺乏一个共同围绕的主线目标,这样便形成了跨阶段衔接时的断层现象,产生了各管一段、各自为营的阶段性壁垒,结果便是各个阶段的思政课完成本阶段的教学任务便万事大吉,缺乏对前后阶段的深入了解和思考,这不利于学生整体上的成长和人格塑造。而由于思政课课程目标缺乏整体上的宏观规划,各个阶段的课程目标也产生了层次不清、定位模糊等诸多问题,或课程目标超前或课程目标滞后。如在小学阶段,学生过早接触颇有深意的政治概念,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而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中,对于国家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部分,教学难度低于高中教材,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6]诸如此类滞后或超前的课程目标设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过于简单或理解困难从而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设计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具有多样性。首先,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的制定部门本就不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而其他学段的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则由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各个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独立运作,相互之间不够了解,缺乏协同合作机制,自然就难以形成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思政课课程目标顶层设计。

其次,当前中国各个阶段教育的自身特性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衔接失衡与脱节。各个学段虽然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明显不同,但应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课程目标,从而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但是随着学段的增长,特别是到了中学以后,升学的压力逐渐增加,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便开始出现某种程度的背离。比如高中阶段,学生有着巨大的高考的压力,在上思政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也许是如何取得高分以应付考试,而并非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学校也有升学的压力,从而在教育教学上更加围绕考试展开,强调知识点的讲解与记忆,从而忽略了思政课本身应该起到的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功能。而大学思政课更加注重学生整体思想道德与政治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但是长期习惯中学应试教育的学生突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身处这种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可能一时难以适应。其结果便是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和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在目标衔接上的脱节。

(二)各阶段思政课教师缺乏交流

教师是授课的主体。課怎么讲,如何讲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实现螺旋式上升,前提是必须要有明确的学情分析,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之前学段的所学内容,同时也要了解之后学段的课程设置,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以实现各个阶段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但就目前来看,此项工作在具体的思政教育中并不理想。当前各个学段的教师,大多仅仅专注于本阶段的思政教育,对其他学段的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内容了解有限。比如很多大学教师并不了解当前高中思政课的内容,不了解学生学过什么,没有学过什么。因此在授课时,可能出现简单重复的内容反复讲或者以为学生曾经学过而跳过或者略讲部分内容,这导致学生在理解一些复杂理论问题时出现困难等情况。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割裂了各个阶段思政课之间有效衔接的桥梁,而且会弱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不利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开展和推进。

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各个阶段的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目前,各个阶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很少、彼此之间互不了解,教师对于不同学段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沟通有限,跨阶段的集体备课无法展开。当然,这不仅有思政课教师本身的原因,也有教育管理机构没有重视相关问题的因素,从而没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能够促使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研讨问题的机制。而且部分区域教育管理机构本就对思政课关注有限,甚至一些地区的低年级思政课教师直接由其他科目教师代替。这种情况下,保证本阶段教学任务都有困难,就更不用谈跨阶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

其次,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的特性导致思政课教师无暇顾及其他学段的思政教育。当前各个阶段的思政教师在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个人价值的体现与思政教育目标存在背离。比如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背负着较大的升学压力,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解决本阶段学生的应试教育上,而无暇顾及其他阶段的思政教育,缺乏与其他阶段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的动力。而大学思政课教师虽然没有了升学压力,但是教研科研任务相对繁重,特别是部分地区事业单位改革后,青年思政课教师职称压力陡然增加,更多的精力都放在相关科研任务上,从而对教学改革、跨阶段的思政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跨阶段的思政教育学习等方面缺乏兴趣。

再次,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的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思政课教师对非本学段思政教育有所研究,这实际上对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专业水平不足,教师都难以保障本学段的教学,又如何能研究好非本学段的内容。而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思政课人才培养存在较大不足。曾经很多高校对此重视不够,甚至很多高校都是近年来才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体系建设、科研平台建设都相对滞后,这对整个国家的思政人才体系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当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政教育的日益重视,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政工作者从毕业到进入相关部门工作,再到不断积累经验成长起来也需要时间。这样便形成了目前思政人才培养的“时滞”,从而对目前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思政课教学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依然是未来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大任务。

(三)各阶段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够合理

教材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思政课教材设计得科学合理,教师才可以以此为凭据,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可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教材设计的一体化,需要有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的教材体系,做到环环相扣,衔接合理,循序渐进,内容得当。但此项工作从目前的思政课教育实践来看,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广泛存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不同阶段的教材内容存在着简单重复的问题。比如小学和初中的思政课教材都出现了关于权利义务的内容,初中和高中的思政课教材都有国家机构、根本政治制度等相关内容,且这些知识点的深度在不同阶段的教材中并没有明显的递进,而是简单重复;再例如大学思政课教材和高中思政课教材具有大量相同内容,基本上高中所学思政课知识点在大学都会重新学习一遍。这种教材上的简单重复,使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面临着大量重复学过的知识,从而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削弱了思政课课堂的吸引力。当然,并不是说教材设计不能有重复,因为出于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目的,不同学段的教材存在重复内容在所难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阶段教材不应该简单地重复,而是应该体现出递进性。随着学段的提升,相同内容在教材设计上应该有所加深,或理论上的深入,或引入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目前来看,这种工作主要是交给不同学段的老师自行把握,即当面临着教材上的简单重复时,如何进行知识上的递进衔接,完全要凭借教师自行进行拓展和把握,这显然没有发挥出教材应该发挥的作用。

第二,不同阶段的教材内容设置不够合理。所谓设置不合理,即不该讲的讲了,该讲的没有讲,低年级可能学了不太好理解的内容,而高年级的教材则出现了一些过于简单的内容。如小学阶段在讲到共产主义时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中学阶段思政课中存在的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可能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这样便造成了为了记忆而记忆的情况,使思政课流于表面和形式化。而大学中的思政课一些章节的设计,内容与高中基本一致,甚至有些难度比高中还低,这就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不匹配。当然,这里所说的该讲与不该讲并不绝对,更多的则是体现出一种递进关系的不合理。换句话说,并不是真的该讲与不该讲,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现实,并将这种递进关系切实体现在教材之中。

当然,目前思政课教材设计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样的。首先,各个阶段教材编写的部门不一样,这点与上文所谈到的各个阶段课程目标制定部门不同是一样的道理。相互独立的教材编写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机制,自然也就难以形成具有递进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教材体系。其次,不同地区所使用的思政课教材也存在着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高中阶段。目前我国各省份小学、初中和大学所使用的思政课教材是统一的,但是不同地区的高中教材存在差别。有些地区教材内容相对简单,有些地区教材内容则比较深入。而高考是全国性的,当不同地区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这种高中阶段思政课的差异,便会体现在大学教育中,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时的困难,也可能造成部分学生觉得内容太简单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当然,这也就使得目前思政课教材在不同学段的有效衔接出现问题。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这里的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而是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中,要始终将目光放在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价值需求上。不可否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高屋建瓴的整体性设计和系统性规划,但是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设计还是课程体系构建上,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要将学生看做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因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终价值指向,是要更好地、更多地、更全面地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广大的学生实际,仅仅重视自上而下的思政课一体化相关环节设计,那么便无法适应更广泛的学生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第一,要充分把握每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等特征,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相应阶段的课程目标设计、教材内容编写以及教学方法创新。这样既能展现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同时又充分突出了不同学段其自身的独立性,使整个思政教育体系能够产生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良性衔接。

第二,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业道路。在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候,需要充分考量一个问题,即将学生视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是否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大中小全阶段的教育。很显然,实际情况是九年义务教育后,并非所有学生都会接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教育。因此,在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时,就必须考虑双向性,即不能仅从一体化建设角度考虑问题,还应该贴合社会实际,以确保从任何一个学段进入社会的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个大系统下,还至少应该存在两个子系统,即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政课一体化系统”的总系统下还分别存在“小学-初中思政课一体化子系统”“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子系统”两个子系统(如图1所示)。每一个子系统既是总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具有和总系统相同的功效,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进行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子系统存在相同功效这一关键点,做到该有的知识必须有,不能将不同学段完全割裂开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注重相同知识在不同学段深度上的递进安排。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效果。

(二)构建不同学段教师沟通、交流、研讨的长效机制

根据前文的分析,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各个学段之间的交流不足,教师对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学情、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够了解,因此很难实现跨学段的思政教育上的良好衔接。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能够推动各个阶段思政课教师彼此交流、沟通或者研讨的长效机制,以机制促进实践,以实践达成结果。当然,由于各个阶段的教师本身工作相对较忙,彼此交流、共同研究的意愿不足,因此政府中的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各个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重视各个阶段思政课教师之间彼此交流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带动作用,筹划相关学术会议,积极引导、鼓励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进行相关学术研讨,共同组建研究团队进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学术研究、共同备课,并将其形成一种固定的机制,以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有序推进、长期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从具体的执行来看,跨阶段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可以由高校牵头。因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和学者积极研究、深入研讨、共同构建。而高校在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上相对较高,有条件组织各类研究中心、主办或承办各类研究性的会议。因此,有条件的相关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以大学为基地,广泛联系中小學,组织包含大中小不同学段教师的学术团队,深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个大课题,积极进行学术创新、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同时,各个学校之间也要积极地展开互动交流,共享经验,把曾经相对独立的思政课教学变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种不同学段院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

(三)重视顶层设计,加大思政人才培养力度

目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衔接不畅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同学段的教育主管部门不同,这样在教材编写、教学目标设置等问题上便容易出现前后割裂脱节的现象。因此,要想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个大课题,仅凭借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整体上的顶层设计,需要地方教育部门之间的积极联动。国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教材编写部门之间要构建起来有效的互动体系,将各个阶段的思政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2020年12月,教育部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始着手思政课教材的整体规划。当然,这一任务并不容易,需要合理组建教材编写队伍,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同时,需要构建起来一整套完善的机制来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材体系能够顺利实施。比如,完善的问题反馈机制。当新教材投入使用后,要准确快速根据学生、教师的使用体验进行相应的调整、纠错和修改。再比如,内容更新机制。思政课教材不是编好后就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相关理论和实际的变化进行不断更新,确保与时俱进。这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内容更新机制,能够对新出现的理论、新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进行迅速反映,定期组织相关教材编写团队对教材进行更新。当然,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的不仅仅是教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国家高屋建瓴的统一规划。同时,在国家宏观、统一的规划下,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总体规划和指导,重视和引导本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极展开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联动,推进思政课的跨地区交流,学习分享其他地区思政课一体化经验,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思政课教师不仅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域研究的主体。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除了教材上的创新外,在教学方法等多个领域都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这需要广大的基层思政课教师不断努力,探索能够真正符合学生需求又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而这也就对广大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是保证相关教研科研顺利展开、一体化建设任务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国家、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院校都应该重视思政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大院校要加大相应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对思政课教师的教研、科研进行相应鼓励和激励,积极展开教学比赛、教学成果评比、教学创新、科研评奖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培育有强大战斗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真正地将思政课教师从边缘岗位变为学校的中流砥柱。同时,各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大高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和政策倾斜,严格学生管理制度,以高水平的专业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思政人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要真正地建成建好需要走很长的路。其中不仅需要国家的积极引导和顶层设计,也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贯彻落实,更需要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地钻研、探索、创新。只有汇聚各方面的合力,才能真正地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一命题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卢黎歌,耶旭妍,王世娟,李梁,刘翔宇,万美容,陈迪明,隋牧蓉,张康军,訾艳阳.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北京工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1):9-25.

[3]宋婷.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5):4-7.

[4]石书臣.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17-22.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李馨宇,赵峻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6(01):7-12.

作者简介:王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程论视域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Z2021D038);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综合改革专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1JKZG03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一体化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