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莉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首要任务.在备考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向往往会改变,通过题海战术代替知识巩固,这样一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就会被忽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由此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2)20-0050-03
新课改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也会成为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在物理课程上,各部分知识点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基础知识不牢固,也不了解物理各部分知识点间的关联,因此很难通过新课的讲解使学生深入掌握物理学的相关概念,而在备考阶段就需要“温故知新”,教师应恰当拓展知识面,将各部分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印象,如此便可将一些零碎与片面的知识系统化.经过复习,学生对物理现象间的联系会理解的更加透彻,由此便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高中物理知识往往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物理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很多学生学习知识时都非常努力,做题也非常认真,即便是一些抽象的知识,部分学生也能够清楚的掌握物理概念与定律,但当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却无法拿出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可见,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变为生活能力,这才是学习物理的真正目的.在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用来解决生活问题,学生才能够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也能够缓解学生在备考过程中精神过度紧张的情况,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2 初中物理备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2.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由此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当结合问题情境来设计问题.生活是物理问题的主要来源,生活中很多物理现象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就应当结合生活现象来设计问题.例如在学习“热传递”时,教师就可将金鱼放在装满水的烧瓶中,借助酒精灯加热瓶颈,瓶颈的水烧开后金鱼还在游动.对于这一现象,学生都会产生疑问.其次,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提问.例如“电流与电路”涉及到的知识范围较广,不仅包括串联电路分压、并联电路分流,同时还包括电路线路耗损以及安全用电等内容,且现在声控电路以及光控电路也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概念与规律,同时提问如:亮度可以调整的台灯,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因素?最后,从思维角度着手提出问题.假如学生拥有清晰的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不会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在思考问题时也会从不同的角度着手,针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来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就能够接近物理现象的本质.从思维角度着手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往往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浮力”的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盐,让鸡蛋浮在水中.通过认真思考,学生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水中慢慢添加盐,另一种是将盐全部倒入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水.②多维发散法.多维发散法通常是在探究问题时,从某个知识点着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扩散,由此建立起系统化的思维网络.
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且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为备考复习做好铺垫.
2.2 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梳理核心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引导学生对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同时还需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很多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遗漏或认识不够深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就需要得到解决.首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尤其需要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物理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提问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注意反馈,了解学生还有哪些学的不到位的地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在复习“机械效率与功率”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可先对这部分内容的概念进行分析.物理中的功率指的是物体做功的快慢,是指在一定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平时提到的机械效率其实是对机械性能优劣程度的描述.机械性能一般是指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值,功率是P=W/t.对于上述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弄混,但这部分内容在考试过程中频繁出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围绕此类核心知识进行强化,帮助学生及时纠正漏洞,修正从前的错误认知,这对于后续的复习备考来说非常重要.而“电流与电路”涉及到的知识范围较广,不仅包括串联电路分压、并联电路分流,同时还包括电路线路耗损以及安全用电等内容,且现在声控电路以及光控电路也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点學习概念与规律,同时提问,如亮度可以调整的台灯,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因素?由此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后续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3 利用物理实验开展复习教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围绕实验内容进行复习时,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实验,通过生活化的主题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物理知识.同时教师还可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实验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是物理教学与备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能力也能够直接体现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以及物理基础,因此在实验复习时,教师应当合理选择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能量的转化与传输”时,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生活用电问题,教师围绕这一专题进行复习备考时,教师就可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展开实验.教师可模拟一个发电厂,将铜片与锌片借助导线连接在一起,随后插入稀硫酸中,如此便可制成常见的电池,能够检验学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知识;借助导线将小灯泡与电池连接起来,能够检验学生能量转化与传输的知识;将镍铬丝作为导线,借助绝缘夹来调整接入导线的长度,就能够检验学生输电过程中导线对电能的损耗.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就能够综合不同种类的知识点,同时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可深化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实验技能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而在复习“液体压强”时,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时“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与液体重力间的关系如何?”此时教师就可借助实验来帮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通过此种实验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经过实验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問题,顺利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4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初中物理试卷中通常会有“实验与探究”题,还有很多与生活有关的物理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在物理教学与备考中,教师就需要安排教学实践,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参与实践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呢?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外小制作或小发明等活动,假如条件允许,学校还可配合科技社类的机构,开展一些有奖发明制作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创造.此外,竞赛活动也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措施,学校每个学期可安排一次以上的物理实验竞赛活动,学生想要参加,就必须要提前准备,而准备的过程恰好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与学校积极沟通,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例如学习了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后,教师就可与学生一起到学校附近的汽修厂或机械制造场进行参观,让学生亲自看看机械构造以及工作原理,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会远远超出单纯的课堂讲解.而学习了“滑轮与滑轮组”的内容后,教师就可带学生到当地的废品收购站,参观集装箱的起吊与装车的过程,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需注意的是参加实践活动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教师应当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条件允许时还可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如此便可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2.5 带领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切实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教师还需加强对反思与教育工作.通过分析物理试卷,就能够发现如今的试题与解决问题相关,很多学生在做题时都很容易失分,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效,很多教师都会采用题海战术,但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时间较为紧张,想要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解答问题,同时反思解题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物理基础还不够牢固,很多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经常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的解答物理问题,即便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也会因为计算错误影响最终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反思解答的过程,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够更好的优化解题过程.最为关键的是,每次反思都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解题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物理知识,还能够使学生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例如在复习“功和机械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列出知识框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其进行补充,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如此便可实现整体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总之,对于学生来说,物理这一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因为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就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假如条件允许,还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就能够熟练运用物理知识,而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运保,李芳芳.初中物理教材探究实验中批判性思维内容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上教版”教材为例[J].物理教师,2020,41(11):50-53+56.[责任编辑: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