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鑫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能使学生从情境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多维的思考,在情境中培养思维模式,最终受到启迪,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题材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关注度,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构建形象具体化的、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并不断地体验与思考,形成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该教学法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日常多学习,最终对自我人生有所思考和启迪,形成独特价值观。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在不断转变,当前,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了教学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设置与学生能力发展相匹配的教学目标。尤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全面提升初中生综合素质。根据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有着诸多益处,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形式,拓宽教学情境的广度,提升教学情境的趣味性,通过合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提升整体的语文教学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一)围绕教材内容创设多媒体情境,突破教材局限
多媒体是新时代教学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其凭借便捷性、多样性、时效性、趣味性等特性受到全国学校的青睐,发展已经足够成熟。多媒体教学能将声音、体态、色彩和动画等融为一体,做到图文并茂、身形具备、化静为动、远近切换,帮助教师灵活化用教学内容。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它不仅能教会学生读书、写字、写文章等硬性技能,而且能提升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审美层次與思想内涵,是一门“活”着的学科,也是一门“活”着的艺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应勇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做最优质的语文教育。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从课本内容出发,将其有限、精华的知识进行扩充,与多媒体相结合,将教材生动活泼地展示出来,师生共同从理性认知延伸到感性体验,挖掘知识特点,达到教材设置本质目的。
例如,研读七年级上册《春》一文时,不难发现朱自清先生为春天生动地描绘了多幅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教师可在希沃或者PPT课件上插播小草破土而出、花朵争妍斗艳、蜂蝶翩飞起舞、微风吹拂稻田、细雨斜织农家等鲜明灵动的小视频,转化静默的文字为动态的景象,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起相似的春景画面,而后试着对春天写一封“情书”或者构思描绘“诗意的春天”的手抄报。学生在练笔时能紧扣写“春”的主体脉络,联想到朱自清对春天的浪漫语言,自己也幻想着春天的妍丽曼妙,不仅在欣赏中理解学习内容,理清学习思路和领会重点,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踏步寻春”,在课外时间抓拍当地的春天剪影,制作成美篇、微视频或者相册图集在课上分享,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一切都在变好的春天,以及春之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意义,有意识地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锐力。
又如,学习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这则新闻特写时,要抓住本文的聚焦点即中国运动员吕伟在十米跳台跳水比赛中的整套跳水动作:准备——起跳——腾空——入水。通过相似新闻报道的镜头,能更为贴切地立体地还原文中描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在教授本课时,可以结合中国全运会的十米跳台跳水赛事上奥运冠军“神仙打架”的热点导入新课;播放新晋网红“全红婵”具有夺冠性意义的两次“压水花”的视频,特别是“5136”跳水动作的慢镜头回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吕伟如何做到“凌空翔舞”;播放场内外观众看到运动员跳水入水后的欢呼视频,照应文章内容又再现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而且学生也有如临现场的感受。在结尾总结时再播放运动员场外艰苦训练的视频,让学生明白同龄人的运动健儿们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学习他们的敢于拼搏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崇高品质。
(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创设课堂情境,展现学生才情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生僻的汉字、复杂的句式、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在此教学背景下,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现代化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喜欢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实际情况出发,创设既能让学生喜欢,又不失专业性的语文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快速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其带着内在的动力进行学习,在欢乐祥和的课堂氛围中透彻地掌握原本枯燥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室和课堂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在教学的改革发展中,教师不能忽视课堂的重要作用。课堂情境教学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进入角色和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用心领悟角色特点及其行为;而扮演角色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更贴近、体会角色的心路历程。课本中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在口语表达的能力方面提供了动机和机会,书本上的角色不再是抽象的模糊的,因为学生的扮演而“再塑生命”还原剧情,学生由此对角色产生亲切感、熟悉感,加深了内心体验,领悟了课文内涵。
例如,鉴赏八年级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一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穿越时空回到千年前的那个的场景:年少成名的诗人王勃送别出任蜀州的杜少府,以此感受二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诗人安慰友人不必忧愁的情景。学生扮演时可以相对而坐、举杯畅饮、互诉情怀,于斟酒推盏之间体会二人“愁”与“喜”交织的心理状态;紧接着,进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本诗的高潮部分,二人身视对方为知己,即使天各一方也如邻居时常见面一般,再次感叹“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怀,知己对每个人而言是独特意义的存在,学生在扮演时可以酒过三巡、惜别之时已到,不得不离席送行,一路放慢脚程互相劝慰,从中进一步感受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学生扮演移步换位,由饯别宴席转到城门互别,诗人与友人留下日后书信往来之约,依依不舍挥手而别,学生从中如临古时挚友话别的场景,感受着诗人对于友人的勉励:在意气风发的年纪当奋发有为,怎能因眼前“歧路”而泣下沾巾呢?
又如,朗诵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现代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诗中意象和意境,把诗歌改写成演讲稿。首先教师带领学生从朗诵入手,初步领会“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到“簇新的理想”“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等意象,然后提出相关问题:为何作者会有前后的感情变化?诗中一系列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从意象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诗中的“我”代表了谁?和祖国是什么样的关系?紧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如何朗诵这首诗歌,这样学生领着任务到阅览室、图书馆、网络上进行资料查找、分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再进行梳理、写稿和试讲,最终参与演讲比赛。创设课堂演讲的情境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从教师带领诵读到引导学生参与演讲,让学生不断地交流学习与感悟,最终形成关于本篇诗歌的心得体会。
(三)结合实际生活創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素养
新课改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提升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情境教学,能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更易理解内容,发表自身的独特见解;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适当选择生活情境教学法,不可全部套用,否则会起到反效用,事倍功半,失去了该教学方式的本身优势所在。对合适的教材内容,教师也要认真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不可因为生活实际案例众多便无心专注于学习,让学生无法真切体会课文内容。
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回忆性散文时,由于本文主题人物是母亲,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构建生活情境。朱德先生用朴素的话语描述了母亲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一生,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生活态度对他的影响之深,这也是当时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让人为之动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叙说“我的父母”,回忆父母操持家务的生活场景,细想父母是如何教育自己为人处世的?如何努力工作撑起家庭?父母难过时有没有安慰他们?父母生病时是否关心照顾他们?这些问题看似再平常普通,却构成了父母的大半个人生。学生在不断的回忆与叙说中,能反思日常生活中自身行为表现,提醒自己应该多关注和关心自己的父母,同时学习父母身上奋斗向上、努力生活的精神。这样,学生对朱德的母亲、朱德以及自己父母的人生有更深入的感悟和理解,达到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目的,又有良好的德育效果。
又如,进行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写作课时,学生刚上初中,对一切都比较好奇,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在校生活的实际,建构生活情境在作文指导课。教师引导学生写日记,记录新生入学情况、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初中生活初体验、我身边的同学等,然后在写作课上让学生把这些日记内容进行粗筛选精加工,最后串联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写作来源于生活,在写作课中构建生活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在写作课中因为有物可言、有人可记、有事可写,对写作更有信心和巧思,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心留意、多方观察、勤于思考、善于记录,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文思,从而提高个人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从感性阶段慢慢上升到理性层面,促使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课堂有效评价,融入学习情境,推动课堂教学
课堂评价是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的了解、总结和反馈,例如,教师观察评价学生的课上表现、学生自己评价听课前的知识储备、学生互相评价课堂回答、作业等。高效的课堂教学,既是提高教育教学的关键,也是和谐教育的主阵地,而好的课堂教学更离不开有效的课堂评价。通过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能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与建立自信,不断体验进步与获得成功,从而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例如,赏读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中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分别是“在唐诗中行走”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写照,教师可以抓住李白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和王维诗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共同之处“行”,从“怜”和“爱”的情感差别 ,引导学生小作文练笔,实行打分互评的机制。通过学生的初步互评,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运用,进而教师进行二次评价,首先肯定学生小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提出疏漏的地方,和学生一起讨论诗中重要字眼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再一次发挥想象,把这些字眼汇成自己笔下的“诗中有画”,学生再次互评修改后的小作文。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读与练写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及时进行课堂评价与学生互评,调整了教学的节奏和内容,促成了有效教学。
又如,讲解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的这篇杂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本文的领悟和评价,可以设置两个环节的学生互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互评关于本文“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和“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论点和论据的梳理情况;第二个环节,是学生互评彼此查找的背景资料和对课文理解,是否验证了作者驳斥的论据,是否找到哪些人是文中提到的“中国的脊梁”的人,是否明确“我们中学生能当一个自信力的中国人”。通过这两个环节的互评,学生可以了解彼此的见解,思考其他同学的观点,又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从中学习如何立论和驳论,也得到更深的感悟和启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通过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并互相评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而且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值得在现阶段基础上加以应用和创新,为学生构建一个灵活有趣、生动和谐的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思维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模式更加适应现代化要求,为国家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