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煌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知识,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为此,教师应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生活经验合理地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及活动中蕴涵的知识,提升教学质量。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分析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也要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在小学阶段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具体而言,该学科的课程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实践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其最主要的特征即为实践性,该课程的开展形式主要是以活动为主,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性。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实践活动课程能更好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3.综合性。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极易受到各类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看待事物时会比较片面、流于浅表。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则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效果。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开展形式必然是多样的,是不局限于某一种特性形式的,也只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来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四种:
1.考查探究型实践活动。考查探究型实践活动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常见的一种课程形式,其主要是围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所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内容多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自然及社会环境。该课程形式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均有积极作用。
2.社会服务型实践活动。社会服务型实践活动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为常见的活动形式,活动多以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为主。该类活动形式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积极帮助。
3.设计制作型实践活动。该类实践活动多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旨在引导学生利用相关实验工具、材料来动手操作,并大胆地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进行创新设计。由此让学生在参与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意识能力,从而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
4.职业体验型实践活动。该类实践活动多是通过指导学生对社会中各类工作角色进行模拟、体验,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形成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各行各业价值的认知,为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帮助。
(三)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分析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独立形态的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的构成部分之一。相对于文化学科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倾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生活出发,合理选择活动主题,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对知识产生更直观、更深入的感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得到培养,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来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有促进作用。21世纪的主要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社会必然更具竞争性,但同时未来社会对人才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要求也会更高。作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合作意识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开始,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渗透合作的价值意义,将合作意识渗透学生的内心深处。新课改也明确要求,在小学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重视,为其今后成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综合实践活动所具备的活动性、实践性、生活性特点则能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可为学生实际合作、共同参与活动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意识。
2.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促进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促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十分必要。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在具体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3.对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积极帮助。通常而言,除体育课程外,小学各学科的教學活动都是局限在教室中、课堂上,并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知识讲解灌输,学生实践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则能打破传统教学的不足与局限,为学生创造更多走出教室、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真正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分析活动、完成活动,这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新时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分析
(一)结合趣味情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对综合实践活动而言同样如此。想要有效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就必须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为此,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需求等,然后围绕教学内容及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实践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例如,在开展“珍惜我们的眼睛”的教学活动时,以往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师“苦口婆心”给学生讲用眼卫生的重要性、应该如何正确用眼等,但是这种灌输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很多学生还会产生“这些知识我早都知道”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小学生爱模仿、爱体验的性格特点,积极发散思维、创新教学模式,以具有创意性的“盲人体验”方式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活动目标。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应做好场地准备,可将教室或者操场作为活动场地,然后让学生先戴上眼罩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打扫教室或者操场卫生、到指定的位置取物品、写字等;然后再让学生取掉眼罩去完成相同的任务,以这样对比的方式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盲人”的不便,认识到“眼睛”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对用眼卫生的重视,再以此为依据为学生讲解用眼卫生的相关知识,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这样通过创意性的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综合实践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味性、更有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中感知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的重难点,达到寓教于乐、高效教学的效果。
(二)结合校園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最熟悉、接触最多的场所。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学校作为活动开展的重要平台,有效地对校园生活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结合,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宽广的活动空间。同时熟悉的场所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放开自己、积极大胆地投入实践活动中,对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积极作用。因此,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善于把活动内容与校园生活相结合。
以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欢乐校运会”这一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为班级出把力”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收集学校历届校运会的资料,通过分组分工的方式共同完成活动目标,即在分析既往校运会资料的过程中了解校运会的流程;其次,由班委组织将全体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责任分工,通过各小组的分工协作完成校运会初步的准备工作。包括班级本学期创新队列的创意设计、各小组的口号设计等;再次,在创新队列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队列设计的基本要求、并搜集不同形式队列设计方法等,以提升队列设计的合理性、完善性及创新性。最后,教师则应组织学生准备活动总结反思,比如可以在反思中对比不同小组的口号设计情况、队列设计情况等,如XX组的口号最响亮,XX组的队列设计最有创意,XX组的设计最美等。以这样的方式来组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很好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校园生活的融合,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对校运会知识、队列知识等产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提升教学质量。并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队列、口号创意设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此外,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参与实践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三)结合家庭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家庭也是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认知思维发展,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教学活动局限课堂上或者校园中,而是应该将视野拓宽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通过构建合适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家校联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关注一次性用品”这一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加深学生对于生活中一次性用品的了解,促使学生形成绿色生活理念”作为活动的主要目标。在明确活动主题及活动目标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活动内容,如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中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情况,可以涉及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一次性食物打包盒等;同时统计各类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频率、在总项目中占比情况等,活动时间为期一周,在完成统计后,可以通过表格或图形的方式进行结果展示。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关于“一次性物品”知识的了解就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是鲜活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具体实践,相对理论讲解而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还可以切实感受到自己及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大致汇总学生的调查结果,以直观的数据显示增加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次性用品使用情况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为学生展示一次性物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大自然造成的危害,通过视频、图片方式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明白一次性物品虽然方便,但却是建立在危害环境的基础上的,从而促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在学生了解了一次性物品的危害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一次性物品再利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形成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物品,然后发挥创意进行再设计、再利用,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设计结果、制作结果。如有的学生利用废弃的塑料袋和快递纸盒创作了“时装秀”,有的学生用废弃的塑料瓶制作了笔筒、盆栽瓶子,还有同学用废弃的盒子制作收纳盒等。通过“一次性物品再利用”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得到很大的提升,让学生在进行“变废为宝”设计中培养其创新意识、锻炼其创新能力,尽可能减少一次性物品对环境的影响,促使学生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强化活动的实践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并通过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其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发展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