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目的性与原则性地投放美工区材料,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意义。美工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环节,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造诣等综合素养有着积极意义。然而,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固化手段等影响,在美工区材料投放中普遍存在种类单一与投放缺乏层次性等问题,导致材料的作用价值发挥不理想。还需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材料投放问题,以此推动幼儿教育加速改革。本文主要对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组织与实施进行阐述,分析材料投放的原则与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整改对策,希望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一、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原则
材料投放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安全性。幼儿园教育需将促进幼儿健康与保护幼儿的生命放在首位,美工区材料的制作与投放也应如此,选择无毒无害的制作原料,尤其是利用身边废品进行美术创作时,需将材料彻底地清洁消毒后再使用,以确保幼儿的安全。二是趣味性。兴趣是提高幼儿参与积极性和启发思维的关键,投放形象夸张与颜色鲜艳的游戏材料,更利于创设游戏情境,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三是灵活性。幼儿不会持续对一项活动保持积极的兴趣,当幼儿对操作材料失去兴趣后,材料的价值功也随之弱化。因此,提供的材料不能一成不变,还需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等,及时进行材料的调整和补充,激发幼儿主动探究与操作材料的欲望。四是目标性。游戏材料是幼儿探索与学习的载体,美工区活动的形式相对开放,但材料投放在推动教育目标尽快实现方面的作用价值不能忽视。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和教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投放美工活动材料,发挥材料在激发幼儿表现欲和成功欲等方面的隐性价值,从而逐步提高幼儿的能力水平。五是层次性。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游戏材料。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应根据他们个体差异,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促使幼儿在美工活动中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从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学习与发展。六是丰富性。美工区活动的质量,直接受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的影响,不仅要确保充足的游戏材料数量,还需要做到种类多样化,同种性质的游戏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展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材料过多过杂地投放,会让幼儿在材料选择上浪费时间,从而无法专注地操作,不符合材料投放的初衷。因此,需充分考虑材料与幼儿需求、活动目标等方面的关系,合理投放操作材料。
二、美工区材料投放中的问题
第一,材料投放的来源单一。幼儿园美工区材料的来源,主要是以幼儿园购买和教师自制及家长提供的方式为主。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力度不足,社区与家长提供的材料相对较少,家长提供材料的主动性相对较低,同时没有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运用。
第二,未把握材料投放的时机。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应体现出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思想,确保幼儿活动的自主性,以促使活动顺利开展。但教师的强制干预和指导及支持行为,会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自主性。而材料投放也属于干预活动行为,大部分教师存在材料投放时机不灵活的问题,不利于幼儿活动的自主开展。
第三,材料投放的依据不足。教师在投放美工区材料时,没有贴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仅围绕主题内容投放材料,过度依赖教材上的内容。幼兒在兴趣与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主观随意地投放操作材料,无法保护与发展幼儿的个性。
第四,低结构材料少。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幼儿园教育需注重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培养,而自然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固有属性,是其他材料无法取代的,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与基础水平。忽视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一味地投放过多的高结构材料,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加强美工区材料投放的对策
(一)广泛收集美工区材料
收集多样化的美工材料,激发幼儿自主创作的兴趣,包括排笔、蜡笔和炫彩棒等;水彩颜料、国画颜料及水粉颜料等;海绵纸、瓦楞纸、素描纸和报纸等;纸杯、面团、吸管和易拉罐等各种手工材料。除此之外,还需要投放多维的辅助材料,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创作,包括贝壳、干花、奶粉罐及毛线等生活化的辅助材料;团扇、面具和保丽龙球等半成品及成品材料。
(二)层次性地投放材料
第一,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征,合理投放美术基本技能的工具材料。小班的幼儿普遍以简单的绘画为主,美工区域活动对幼儿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可通过涂鸦的方式引导幼儿逐步了解与学会简单使用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在区域活动的绘画投放中,为了提高幼儿对手的控制能力,可通过棉签棒、软笔和各种拓印材料,强化幼儿对色彩和绘画的感知,同时减少硬笔的投放,避免伤害幼儿。中班的幼儿具备利用工具描画出平稳且有力度的线条的绘画能力,知道如何运用线条和图形简单地表达物体,可以为幼儿提供相对简单的动物画、风景画及人物画等,便于仿照绘画,并提供蜡笔等材料进行涂色。大班幼儿具备观察物体详细部分,以及画出所想、所看和所听到的事物,掌握了使用蜡笔与水彩笔等绘画工具的基本方法,可以有目的地依据绘画的内容合理选择各种表现形式。除此之外,在提供泥工与纸工等基本技能工具材料时,也需要注意幼儿在年龄上的差异,考虑幼儿所掌握的技能。尤其是在幼儿艺术思维教育领域,需注意创建幼儿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通过保证材料的适当、适量及安全,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渗透,促进幼儿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构建,以尽快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根据相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个体差异,层次性地操作材料投放。针对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幼儿,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做到梯度性的材料投放。梯度是材料结构与材料难度等方面的层次性,让各个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相应挑战的材料。如在大班泥塑活动中,对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幼儿在欣赏图片后,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搓、切、刻等方式,独立完成形态各异与造型夸张的创作;能力适中的幼儿可采取装饰作品模型的活动方式;能力基础层次相对较低的幼儿,以超轻黏土装饰作品模板的活动方式为主。
(三)重组使用操作材料
教师直接投放美工区活动材料,不利于材料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可通过低结构材料重组的方式,满足幼儿美工活动的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动手操作氛围,让各种废旧材料在幼儿的尝试、探索及操作中相互组合,变成了创意的工艺品与趣味十足的游戏玩具。教师需要做好思维引导工作,让幼儿将注意力放在所有材料上,而不是单一的某个材料。幼儿通过深入思考这些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策略,采用粘贴、拼摆、撕、剪等方式,展开想象与巧妙构思,相互搭配各种材料,最终创造出精美与生动的画面或图案。如在绘画活动中,可以将木棒与布条组合,蘸取颜料后抖在画纸上,营造出星空闪烁的效果。又如,在拓印画中、在玩具上涂抹颜料,印在画纸上,能够突显作品的创意性。在组合创作等活动中,加工重组教师投放的操作材料,有利于强化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和多变性,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对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废旧材料的循环应用,通过加强环保教育的渗透,培育幼儿的节约意识,使每个幼儿都能发自内心地支持“变废为宝”活动。比如,把旧的挂历纸制作成大树的树干等,能提高幼儿的亲近感,挖掘一种材料的多功能使用价值。在实践操作中,加强环保意识渗透,支持与鼓励幼儿同时加强环保意识渗透,更利于节约成品材料。
(四)及时调整材料
首先,美工区材料种类不能过多过杂。同一品种的材料数量较多,会让幼儿选择困难,同时会出现取放易乱等现象。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需求及能力,保证投放材料的种类和数量适当。如大班立体创作活动中,一次性投入过多的羽毛和亮片等材料,会出现幼儿争夺材料或装饰混乱等问题,无法发挥自身的想象来表现物体的特征。而适当投入羽毛和亮片等材料,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保持冷静的游戏态度,认真观察和深入分析这些材料的特征,再依托自身的想象创造使用方法,最终有序、稳健地完成装饰任务。
其次,可根据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广泛收集本土材料。如在《秋意浓》的主题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收集豆子与玉米等多样化的本土材料投放到美工区中,随意搭配和自由选择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创作出各种富有趣味的手工作品。在活动开展前,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带有解释说明的标签,阐明豆子、玉米等本土材料的名称、品相及用途,然后要求幼儿将所收集来的材料,按照标签说明进行归类。这样一来,既能达到开阔幼儿视野思维的目的,又能帮助幼儿增长见识和积累经验。本土材料的收集与灵活运用,不仅有利于特色美工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突显人文与地理特征,充分地展现当地人文环境和地方特色。如投放各种各样的线和梭,在织网小能手的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梭子绕线的技巧,了解家乡渔民的劳动工具,体验劳动的快乐。
再次,教师在进行美工区材料投放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所有材料的安全性。在投放到美工区前,幼儿教师应仔细地对所有材料进行筛选,一定要确保该材料具有安全标识,所有的质量安全有据可查,并且材料具有阅读使用说明,能让幼儿准确地了解如何使用这一种材料并且选择最为恰当的操作方法,确保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该材料本身不会对幼儿造成任何伤害。在材料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能否按照正确的操作方式进行材料的操作,而如果该材料的颜色相对较为鲜艳,教师首先要求幼儿不能把材料放在嘴巴里面啃咬,避免出现摄入过多色素或是重金属的情况,可能会造成幼儿中毒的危险。在材料使用后,教师应该对材料进行定期的更换保养,并且淘汰过老旧或者已经存在破损的材料,所有的材料一定要定期清洗,再对材料进行及时的消毒杀菌,美工区所有的材料都需要注意收拾妥当,一定要做好摆放整齐,分类规范,避免由于摆放过于凌乱而绊倒幼儿。
最后,定期更新部分材料。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与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及时地调整与补充操作材料。对幼儿不感兴趣的活动,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分析,深入了解幼儿不感兴趣的原因。若是投放的辅助材料过于单一,教师应通过一种材料递进延伸使用等方式,鼓励幼儿创新应用材料。在幼儿材料数量更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幼儿美工区辅助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才能真正地满足幼儿使用时的需求。小班幼儿教师需要提供种类、数量多的材料,以满足所有幼儿可以做到公平游戏,幼儿教师也需要灵活地运用能贴近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材料,如一些小的实物、自然物等辅助性材料。此外,生活中常见的纽扣、吸管、棉签等,还可以从大自然中搜集更多的与辅助性材料相关的内容,例如,野草,树枝,豆类等都可以作为辅助性材料投放到幼儿美工区中。由于幼儿对日常生活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探索欲望,教师需要及时更换美工区中的材料。为此,教师在满足幼儿探索欲望的同时,建设好美工区材料的物质基础,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随时增加或减少美工区的材料,每隔一段时间调整一次材料,给幼儿提供更多可操作材料,满足其自身的欲望,提高其注意力,确保幼儿对美工区材料始终充满新鲜感。
如针对颜料的使用,可组织幼儿开发拓印与印染等不同的玩法,让幼儿在不同主题背景下积极参与活动,实现操作材料的重复利用。也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等材料投放到活动中,与同伴共同交流和分享,更有利于提高幼儿珍惜操作材料和挖掘材料多种用法等意识。除此之外,还需因材料而异,进行全方位的开发。材料的类型不同,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根据各种材料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创作手法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如在上色环节,竹筒与贝壳等材料有易着色的特点,可以利用水彩和水粉等绘画工具,在海螺与贝壳等材料上进行上色。如在造型环节,利用旧报纸与木胶自制纸浆,再用纸浆创造成各种瓶罐,也可以做纸浆画。报纸卷起来的小棒,可用作支撑物品或体育用的接力棒等物品。如在拼搭環节,利用海绵块、牙签和果冻盒等材料拼搭及粘贴,制作成房子与小船等。如在粘贴环节,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进行趣味粘贴,如花瓣粘贴、豆类粘贴及竹叶粘贴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应在美工材料投放中,从购买现成玩具、玩法单一及忽视幼儿主体地位等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脱离出来,从活动长久发展、幼儿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等综合因素入手考虑,收集和投放低成本、活动功能多元化的材料,不断丰富幼儿的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综合素养。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