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研究

2022-05-30 10:48李荔平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劳动教育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以桂林市崇善龙光小学为例,论述该校通过挖掘二十节气文化的精神内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融合、开展以“与时间里的中国智慧相约”为主题的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做法。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传统文化 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9-0004-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等要求,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桂林市崇善龙光小学自2017年建校以来,一直秉承“崇德至善·德厚流光”的办学理念,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二十节气文化的精神内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融合,开展以“与时间里的中国智慧相约”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有力助推了“五育”并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综合育人课程体系,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深挖节气的精神内涵,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原则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用于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中还蕴含了厚重的德育文化,可用于劳动教育中的劳动观培养,如“春分”节气的“天道酬勤,力耕不欺”,“芒种”节气的“忙收忙种,只争朝夕”等。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还是一种充满丰富内涵的生活传统,是中国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对其进行“再创造”,充分发掘二十节气在民众日常生活、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与价值,引导学生探寻幸福生活的密码,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我们认为,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动手劳动,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综合体验。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很多都不清楚瓜果蔬菜和五谷杂粮是怎么长出来的,更不能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实际情形,需要通过有效的载体和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劳动过程,习得劳动技能,了解农作物生长知识,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民风民俗、体现的文化内涵,与学生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而且它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持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校依托二十四节气开展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以课堂为主阵地,自编校本教材,开设劳动实践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劳动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为目标,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深度体验的过程中习得方法、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正确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确了上述总体思路后,按照二十节气的精神内涵,我们明确了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原则。

第一,注重知识普及。将学生德育、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在每一个节气到来之际推出“与时间里的中国智慧相约”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分“节气知识”“节气体验”和“节气探索”三个板块:“节气知识”包含节气三候、节气农谚、节气古诗,帮助学生了解节气知识、积累传统文化;“节气体验”包含相关的节气农俗、食俗和民俗,指导学生参与相关活动;“节气探索”引导学生探究节气里的科学道理。

第二,遵循节气规律。农业生产由一系列环节组成,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等,一年中的农业生产要顺应农时依次展开。结合“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我们设计了翻土播种忙的“春耕节”、抢收抢种忙的“芒种节”、五谷丰登的“秋收节”、厨艺大比拼的“冬藏节”四大实践活动,将感悟节气文化知识、劳动成果展示与劳动技能比武等融为一体,按节气规律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劳动试验田,引导学生体验播种、浇水、施肥等过程,让他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真切感受不同时节的劳动情景。我们还制定了“二十四节气试验田记录单”,要求学生按照提示进行科学探究,组织老师、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从品种选择、植株间距、种植成本、肥料使用等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持续提高劳动技能。

二、强化各项基础保障,有效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

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场地、工具、人员等基础保障。我校从完善制度、改善条件、强化队伍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保障水平。

1.出台制度,加强管理。制定出台《桂林市崇善龙光小学班级试验田管理制度》《桂林市崇善龙光小学劳动安全预案》《桂林市崇善龙光小学劳动安全制度》等一系列开展劳动教育的制度,从安全、管理、责任等方面明确劳动教育的章程,让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配置工具,安全劳动。我校投入一定经费,设立了专门的劳动工具室,购置了锄头、铲子、簸箕、扫帚等各种常见的劳动工具,并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有条理地摆放劳动工具,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

3.建立基地,拓宽场所。我们在主体教学楼的楼顶建設了900平方米的“二十四节气试验田”,作为校内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并于2021年5月获批成为桂林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将实验田按照种植品种分为三个区域,从南到北分别是“五谷杂粮区”“茶园”“蔬菜区”,把三个区域分配到3—5年级各班,各班学生在班主任、劳动课教师、科学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科学制定种植计划,按课程目标要求参与劳动。

4.聘请专家,专业指导。我校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携手合作,由这些单位派出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劳动教育的指导教师,定期进校指导,并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本校劳动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同时,发挥学生家长的资源优势,聘请部分拥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担任劳动兼职指导员,加强家校合作,构建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劳动师资队伍。

三、结合节气内涵和学校实际,开设“与中国智慧节气相约”实践课程

《意见》提出“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的要求。我校结合二十节气的精神内涵,构建“与中国智慧节气相约”综合实践课程,初步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下仅呈现主要课程)。

(一)开设“农俗”课程,引导学生体验农耕乐趣

农业生产与节令变化紧密相关,几乎每一个劳作环节都有相应节气农谚与之对应,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等。依据这些节气农谚,我们开设了“农俗”劳动课程。

1.“春分”种茶树。依据“立春阳气生,草木发新根”这一节气农谚,2021年春分到来之际,我校师生在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种下了“东方神奇树叶”——尧山秀绿和台茶12号。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主要学习以下技能:了解“双行双株”的种植方法,在茶树周围铺上稻草或撒上谷粒壳,这样既能保证在太阳的暴晒下减少水分的流失,又能让谷壳、稻草慢慢腐烂成为优质肥料;勤于管理,每两天把茶树长出的新芽掐掉,用“抑制生长法”让新移植的茶株“营养生长”,保证茶树植株的成活率和分叉率。我们要求学生全程参与上述劳作,体验一棵优质茶树从种下、管理到采摘的全过程。

2.“芒种”种红薯。依据“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这一农谚,每到芒种时节,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到学校的试验田里种红薯,重在引导学生认真反思、总结经验。针对前一年种植收获不大的现象,我们分成两个班进行不同的种植方式试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改进种植方法,进行两种养护方法(一拢地一直不摘叶,一拢地每20天摘一次叶)的对比管理。待到秋天收获时,学生们发现,后一种养护方式收获的红薯更多更大,由此总结出了更优的种植方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3.“小雪”给树木刷白。依据“小雪到来,树干要白”这一农谚,我们每年都会在小雪节气到来时给树木“刷白”,让树木防虫保暖,安全过冬。劳动前,我们引导学生对树木“刷白”这一方式进行了解,认识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劳动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戴好护目镜、手套,按比例调配好刷白剂,挥舞着小刷子,将石灰水仔仔细细地刷到树干的指定位置,给校园里的树木都穿上了白色的冬衣。有些班级还要求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活动体会做成“给树木穿冬装”手抄报,分享劳动经验和感悟。

(二)开设“民俗”课程,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文化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民风民俗。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注重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设计了“民俗”劳动课程。

1.“清明”做风筝。清明时节做风筝、放风筝是我国的重要民俗。《清嘉录》有记录:“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针对学生实际,我们邀请民间艺人进校指导学生扎风筝,培养耐心、细心的劳动精神和动手能力。

2.“处暑”做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硬纸底座中放上灯盏或蜡烛,在中元夜将其放到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祈保平安。我校的美术教师都会制作荷花灯,我们将美术课与劳动课相结合,指导学生制作荷花灯,并引导学生认识古人制作荷花灯的初衷,理解古人追思先人、祈求平安的情感。

3.“寒露”采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一定程度上与寒露时节气温大幅走低有关。《风土记》云:“是月九日,采茱萸插头鬓,避恶气而御初寒。”于是每年寒露节气时,我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家校合作,组织学生到郊外山上寻找和采摘茱萸,让学生充分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美好情感。

(三)开设“食俗”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指南,对农事生产各环节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要求,对社会生活的时间安排产生了重要影响,且这些影响往往通过传统美食和时令菜肴呈现。为此,我校在几个重要的节气里推出“节令菜”,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1.“清明”做青团。每到清明时节,各地都有做青团的习俗。我校将组织学生做青团作为“食俗”课程的重要一课,要求学生参与摘选艾草、榨取汁液、搅和米团、制作内馅、捏团定型、入锅蒸熟等制作过程,并向学生讲解清明习俗,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芒种”做青梅酒。芒种到来,青梅成熟。这个时候,我们组织学生学做青梅酒,从材料的选择、泡酒罐的清洗、梅子与酒的配比等方面,引導学生全程参与。当然,尽管制作青梅酒,但我们不建议学生喝酒,而是重在体验和实践,细心观察青梅泡酒后的变化过程,记录不同配比的酒体颜色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3.“霜降”做桂花茶。桂花是桂林的市花,每到立秋或霜降节气,市区里的桂花树上都会挂满金黄的桂花,弥漫着浓郁的香气。每到这个时节,我们便会组织学生做桂花茶。首先,带领学生来到指定的桂花树下采摘桂花,指导学生注意筛选颜色鲜亮、花簇饱满的花束;接着,将采摘到的桂花送到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让学生参与桂花茶制作,体验筛选、炒茶、窨制、烘干等制茶过程;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设计“桂花茶”标签,并把设计的标签贴在玻璃罐上,装上自己制作的桂花茶;最后,将自己制作的桂花茶作为礼物送给本学年参与“二十四节气”活动的优秀家庭,分享劳动的快乐。

(四)开展劳动评价,检验劳动教育成效

为了检验劳动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我们制定了“二十节气劳动教育评价表”,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和劳动技能习得情况,评价表分别由学生小组长、班干部(主要是劳动委员)、班主任依据学生的实际劳动情况客观填写,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持续三次劳动课程评价不及格的学生,班主任与劳动课教师要对其进行“约谈”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改进劳动方式,以此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我校通过挖掘二十节气的精神文化内涵,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与其相关的劳动教育,努力构建具有传统文化味道、体现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丰富生产生活知识,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基本劳动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06)[2022-03-18].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胡蕾,严婷婷,殷丹.依托课程体系,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以“跟着节气劳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J].成才,2021(20):18-20.

[3]何红英.传承农耕文化,体验劳动魅力:湘潭市雨湖区护潭学校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案例[J].教师,2021(26):52-53.

作者简介:李荔平(1971— ),广西桂林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管理。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劳动教育传统文化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