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文化保护、阐释、展示的重要平台。根据大运河博物馆展示的主要内容可划分为自然遗址博物馆、精神文化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重要使命之一是最大化发挥公共教育功能,进而增强公众了解大运河历史、人文和艺术的能力。为此,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大运河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夯实内容根基;推出特色鲜明的陈列展览体系,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建立健全讲解制度,提高阐释运河文化能力;打造线上数字运河社区,拓展线上教育服务空间;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策略,增强运河文化教育影响力。
關键词: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公共教育;文化价值
一、引言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流经六省二市,贯通五大水系,由此形成了南北地域跨度大、内容丰富多彩的大运河文化。作为大运河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大运河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公共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大运河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应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更好地提升大运河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大运河博物馆及其分类
(一)大运河文化与博物馆
大运河文化,既包括大运河在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各种形式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河道、湖泊、闸口、堤坝、桥梁、古建筑群、历史街区等遗迹,又包括与大运河相关的管理制度、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遗产。[1]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代表、地区文化的独特缩影,在实现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文件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阐发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加强大运河博物馆体系建设等要求。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进一步提出要重点推动建设一批大运河系列主题博物馆和特色专题文博场馆,充分展现大运河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文化精华,进而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利用。
(二)大运河博物馆的分类
1.以大运河物质文化为主题的遗址博物馆
大运河遗迹是可以被感触到的物质文化,乃大运河在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物质财富。山东德州运河码头遗址博物馆是以大运河码头建筑为主题的遗址博物馆,它呈现了历史上大运河码头建筑群的整体布局。[2]聊城运河船闸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上船闸的运行原理,主要包括阿城下闸、阿城上闸、荆门下闸、荆门上闸等遗址。淮安运河水利科技博物馆展示了代表当时运河水利工程最高科技水平的清口水利枢纽运行的科学原理。这类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生动展示了运河沿线民众保护、开发、利用大运河的生动实践。
2.以大运河精神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的中国漕运博物馆主要展示了大运河的漕运文化,陈列了古代漕运工具及其附属遗留物品,包括曾经担任漕运总督及其他漕运官员的信函、书札等文件及历代有关漕粮流通的记录、量具、代用品等。杭州运河工业三馆展示了大运河杭州段的民俗文化,它是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剑剪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三个博物馆的合称。它们以工业厂房遗址为基础,整合了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和西湖绸伞三大老字号,实现了工业与手工业的巧妙融合。这类博物馆展示的是围绕大运河形成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
3.以自然特性、文化内涵、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于2006年10月正式开馆,它是一座全方位、多视度反映、展现运河自然特征与人文精华的大型博物馆。[3]馆内展陈根据运河自然特征与运河文化精神划分为四个展厅。第一展厅的主题是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厅内采用历史图片和人物雕像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大运河串联六省二市、贯通国内五大水系的宏大场景。第二展厅的主题是大运河的开发利用,重点介绍历史上运河漕运的兴起、繁荣等历史。第三展厅的主题是大运河的综合保护。展馆侧重回顾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历程,并对运河杭州段未来的发展蓝图进行重点描绘。第四展厅主题是运河文化。该展厅将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如山东聊城面塑、江苏扬州剪纸、江苏无锡泥人等陈列在一起,凸显了大运河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此外,为了适应文旅融合发展的需要,该馆还被打造成一座具有多种特性、多样功能的综合性文旅服务中心。
三、大运河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阐释
(一)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受众
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功能的受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公众。他们的普遍需求是将大运河博物馆作为一个休闲娱乐兼具文化熏陶功能的场所,亦或是寻找文化认同的地点。第二类是青少年群体。针对这类群体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可使大运河文化深深根植于青少年心中,为提升他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创设有益的情景。第三类是大运河文化爱好者。这类受众对大运河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的需求侧重于针对大运河文化某方面的内容作专门、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二)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内容
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应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梳理大运河发展史,帮助受众形成大运河历史及文化的整体概念。如从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运河畔的城市等角度展现大运河整个发展脉络及历史文化,在受众的脑海中建构起一部更加直观形象的大运河发展史。二是展现大运河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如展示在充分利用自然水体开展疏浚,因地制宜建设闸坝堤堰等水工设施,巧妙处理运河与其他自然水体交汇的关系中形成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展示在抵御外来入侵的过程中,大运河沿岸涌现出一批革命先烈为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强盛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三)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形式
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展陈设计和参与性活动。展陈设计包括常设展览和特色展览,常设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功能的基础,发挥向导作用,而特色展览是常设展览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参与性活动主要指公益讲座、馆内讲解和社区教育活动等。公益讲座采用一种相对自由的“课堂模式”来传递大运河文化,促进民众对大运河文化的深度理解和认同。馆内讲解是对馆藏、陈列展览的与大运河相关的展品进行普及性阐释。社区教育活动能让博物馆公共教育走进民众生活,从而逐渐拉近博物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四、完善大运河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的路径选择
(一)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夯实内容根基
大运河文化资源可以分为遗址类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文学艺术类文化资源。大运河流经六省二市,每个地方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仅在江苏段就有曲艺36种、传统音乐项目19个、传统舞蹈8个、传统美术项目27个。以扬州为例,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更是几乎都与大运河有关,流淌两千多年的大运河在这里形成了园林文化、渡口文化、邮驿文化、美食文化、名人文化、盐商文化、戏曲文化、书画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使得扬州这座城市充满着文化的气息、洋溢着艺术的氛围。故大运河博物馆应采取系统的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当地文化遗产资源,并运用多元化的展览方式向受众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这些遗产背后蕴藏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增强受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4]
(二)推出特色鲜明的陈列展览,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
针对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年龄阶层的需求,大运河博物馆获得受众认可的途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独特风格魅力的展陈道路,形成自己的品牌,从而实现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其在参观体验和参观流线上均从观众视角来布置展陈,形成特色的展览模式。[5]首先,在参观体验上,其立足于观众体验视角,既在展示空间设计方面注重“丰富性”与“趣味性”,又开发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展品,力图给予观众最佳的体验效果。如针对少儿群体,其打造了“运河湿地寻趣”展厅,让受众在互動中感受大运河两千年的生态涵养,激发受众探寻运河湿地的奥秘;针对年轻人,其打造了“河之恋”数字化展厅,该展厅采用“科技+文化+艺术”的裸眼技术,通过“水”“运”“诗”“画”四个篇章为受众营造出极具创意的沉浸式体验。其次,在参观流线上,其将展览策划与空间利用、展示设计进行完美统筹,使展览的焦点由“参观客体”转向“参观主体”。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受众参展时的舒适度与体验感,还让受众在直线舒缓的节奏中学到趣味的运河文化知识。
(三)建立健全讲解制度,提高阐释运河文化能力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大运河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大运河博物馆应将建立健全讲解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挑选专业讲解员。在招聘过程中应对讲解员的专业素养进行全面的考察,筛选出专业知识丰富、热爱大运河文化、喜爱博物馆工作的人员。二是培训讲解技巧。以“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出发点,通过在专业知识、工作技巧、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全面提升讲解员的综合素养。三是推出多元化的讲解方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观众,采取不同的讲解方案,照顾到不同受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四是设置全程讲解与局部讲解。受众可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是参加全程讲解从整体上了解大运河文化还是针对某部分内容作深入、有针对性的学习。
(四)打造线上数字运河社区,拓展教育服务空间
大运河博物馆应顺应时代变化,积极打造线上数字运河社区,拓展公共教育的服务空间。所谓线上数字运河社区就是以大运河文化宣传、传播及遗产保护为目的,逐步实现以信息服务和人际社交为重要支撑,通过整合各类数字产品和渠道,打造出线上与线下贯通融合的大运河文化资源聚合平台。[6]一是线上社交广场。开通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官方账号,通过这些官方账号发表包含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信息、开放信息及大运河文化的相关文章和视频。二是线上参观导览。利用手机等无线移动终端开发出类似掌上运河、运河导游等App,将展示、讲解、导游、互动等多个旅游功能模块对接当下的数字化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的“馆舍天地”模式向现代的“大千世界”模式转变。三是线上公共教育。策划实施一系列主题广泛、形式多样的线上公共教育活动,为公众普及因运河而生的地域文化、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以及丰富的民间艺术、精湛的手工技艺、深厚的传统习俗。四是线上休闲娱乐。如开通线上探秘游戏,让更多受众以线上游戏娱乐的方式来熟悉和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
(五)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策略,扩大运河文化教育的影响力
大运河文化公共教育的“引进来”策略可以从国外和国内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引进国外运河类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有益经验,比如丰富公共教育活动的方式,有效评估观众需求和接受度,让受众了解并学会使用运河类丰富的馆藏资源。二是推动国内馆际间的交流互鉴,资源共享。开展大运河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推动大运河沿线博物馆的数据资源采用统一的标准文献数据格式进行数字化转制,统一纳入资源库,使大运河文化数字资源的获得更加便利化、智能化。大运河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走出去”主要包括“下基层”和“出国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活动不必拘泥于馆内,可以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通过在基层开展主题性较强的巡展、组织专题性知识讲座等,普及大运河文化;另一方面,走出国门举办展览,在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张翠英.大运河文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
[2]李永乐.线性文化遗产系列博物馆群: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J].东南文化,2017(2):21-27.
[3]丁芮.博物馆对运河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展示——以杭州、苏州、扬州为中心[J].城市,2013(7):66-69.
[4]杨洋.文旅合并背景下:大运河沿线博物馆发展建议[J].南方论刊,2020(2):87-89.
[5]田甜.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多重视角下的展览体系架构[J].东南文化,2021(3):131-135.
[6]冯乃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理念与实践综述——以数字故宫社区为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1):108-123.
作者简介:
宋长善,1988年生,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政策、博物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