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诗在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2022-05-30 10:48马丽张巍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马丽 张巍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单向育人向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农诗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宝贵财富,将农诗中蕴藏的思政元素融入到种植类专业课程思政中,可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助力乡村振兴。教师要重视挖掘农诗的时代价值,探索与专业课的锲合点,做到润物细无声,实现立体化育人。

关键词:农诗;种植类专业;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提出,要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要思想推动了思政课程单向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课程思政强调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1]。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耕文明古国,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富的农诗里处处闪耀着农耕文明的光辉,也蕴藏着大量的思政元素。习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阐述中曾提出要传承提升发展农耕文明,走文化兴盛之路。挖掘农诗中的思政元素,弘扬农耕文化是种植类专业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一、将农诗引入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

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至关重要。但引导的方式方法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课程思政需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尤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贴近职业、贴近专业的东西才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这种东西有很多就珍藏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农诗里。

中华文明崇尚和谐的理念源于农耕生产实践,五千年文明史处处镌刻着农耕文明的印记,农诗既包含中华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气息。习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我们要加倍珍视中华农耕文明的宝贵财富,认真研究农学、农俗、农诗,深入发展其时代价值,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农诗是农耕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揭示了人与自然规律,体现了重农、爱农、乐农思想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忍不拔、俭省节约等优秀品质,这与2020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农学类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相一致,所以,将农诗精髓作为种植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有利于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从知识到思想的立体深化教育,最终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

二、不同内容的农诗在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作用

(一)有关农本思想的农诗,不仅体现了农耕文明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理正之要、文明之基

这些诗可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和削弱,从而坚定学生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决心,为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而努力。如,“丰年多黍多狳,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再如,“粒食伊始,农之所先。古今攸赖,是日人天。耕斯帝籍,播厥公田。式崇明祀,神其福焉。”这两首诗强调了农业为国之根本。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仓廪实,天下安。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定海神针”。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丰收不是靠敬天地、拜鬼神,而是靠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靠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技术推广,靠高素质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致富技能。

(二)反映农民辛勤劳作、激励后人的农诗,可鼓舞斗志,弘扬拼搏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通过诗中燕子的辛勤劳作,可使学生意识到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需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有付出才能有回报。又如,“劝尔勤耕田,盈尔仓中粟。劝尔无伐桑,减尔身上服。清霜一委地,万草色不绿。狂风一飘林,万叶不著木。青春如不耕,何以自拘束。”这首诗勉励后人要辛勤耕作,重视农业生产,鼓励青年学生抓紧时间学习,在工作中要敢闯敢拼。

(三)反映科学种养的农诗,可解决“三农”中的实际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這些农诗总结出了地时物宜,趋避利害、变废为宝、协调和谐等农耕生产的经验和法则,如,“湖田处处鸭阑遮,一片菱花间藕花。养得鸭肥菱藕足,一年生计抵桑麻。”诗中所反映的农家科学种养技术,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再如,“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反映了农民因地制宜,根据湖泽沼地的水位深浅,合理安排植物种植的科学态度,饱含着农耕文化中“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哲学意蕴。它能提醒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农业生产中要科学合理的调整种植结构,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反映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农诗,能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再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呈现一种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自然淳朴的农村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景象。当前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时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五)描写植物病虫草害的农诗,能使学生深刻领会科技兴农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植保方针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这些诗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病虫草害肆虐,受灾群众的无助及民不聊生的惨状,如,“傍县人来涕泗翻,蝗灾暴虎不堪言。”再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遭遇蝗灾后的苦难生活。在解放前的2000多年里,蝗灾频发,蝗虫所到之处食禾一空,蝗灾过后,饿殍遍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髙度重视对包括蝗虫在内的多种重大病虫害的治理工作,在做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利用飞防等多种防控措施,使蝗害得到有效控制。再如,“毵毵出土初如直,袅袅随风竞自斜。漫借人锄劳則拔,只消夜雨又萌芽。良田力尽农夫叹,直道春荒志士嗟。满目青青尽芜蔓,更于何处问蓬麻。”新中国成立前,农田杂草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常常由草荒引发饥荒。如今人们科学种田,根治了草荒,农民不但能连年取得粮食大丰收,而且还有充足的精力从事多种经营,家家致富奔小康。

(六)反映苛政的农诗,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增强学生的政治自信和爱国之情

这些诗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及农民有冤无处伸的残酷现实,对比当今党的惠农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等。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此诗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厄运,反映了统治者不关心民生民计的行径。再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丨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首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像牛马一样辛勤劳作及封建统治者对民众的贪婪剥削。如今,党和政府髙度重视农业、重视民生。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十九次会议上,我国取消了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中国农业从此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行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新政是重农思想的真正体现。

三、将农诗引入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

(一)教师要理解农诗的真i帝

了解新形势下农业政策,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善于从难度适宜、积极向上的农诗中挖掘思政元素,结合现实引用农诗传情达意,增强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和人文气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学习、钻研农诗,并关注“三农”,热爱“三农”,提髙立德树人的立体化育人效果。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主力军”作用要与时倶进,认真学习教育部印发《髙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找准农诗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锲合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方法,实现课程知识体系与农诗中的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教学有内容,课堂有趣味,清楚自己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出什么效果、髙职学生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能学到什么效果,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不可急于求成。思政内容可以融人到教学活动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要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要精心设计、主线清晰、互动自然,把培养人才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力求润物细无声,使思政思想内化于心,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支持,需要农耕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心聚力。髙职农业院校需要不断培养出拥有坚定民族品格、深厚爱国情怀、勇于献身农业的髙素质技能人才。将农诗中的思政元素融人到髙职种植类课程思政中,既可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政治自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营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愿种植类专业教师都能重视对农诗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復兴及乡村振兴大任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洪早清,袁声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1):38-46.

基金项目: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信息系统碎片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双高校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项目编号:2019SJGLX704。

作者简介:马丽(1972-),女,河南周口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病虫害防治。

(责任编辑李赫蛮)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