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类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

2022-05-30 10:48陈建红义崇宽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调查

陈建红 义崇宽

摘要:为更好促进农类职业院校学生回乡村就业创业,发挥农类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人力支持,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专、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进行调查。调查主要从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人观念及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并对农类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深化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耕读教育”新内涵、针对城乡差异优化吸引策略等建议与对策,以进一步提高农类职业院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就业率与创业率。

关键词:农类职业院校;就业意愿;调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意见》中特别强调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吸引各類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振兴乡村的人才是农类院校的使命。虽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但很多农类院校学生仍希望能留在城市工作,并不十分愿意到乡村就业创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院校要向基层输送更多的人才,就要正确引导、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就业观,引导学生在择业时立足广西农村、发挥主观能动性服务乡村建设,鼓励学生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从而破解乡村人才培养难题。

一、农类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调查设计

为深人了解农类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本研究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校生进行就业意愿调查与分析,希望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影响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因素。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人观念及态度等四个方面内容,本次调查的对象共计4500名,回收有效问卷4292份,有效回收率95.38%。

二、农类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2020级、2021级学生为主,其中,2020级学生1196人,占比为27.87%,2021级学生3096人,占比为72.13%;女生占比为61.63%,男生占比为38.37%;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学生占比分别为0.47%、57.32%、42.12%、0.09%;动物科学技术系、农学与园艺系、园林与建筑工程系、药学系、食品工程系、商贸管理与外语系、信息与机电工程系这几个院系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1.55%、6.66%、9.39%、12.49%、7.76%、28.08%、14.07%;专科和本科的人数占比分别为75.86%、24.14%。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对象中女生占多数,共青团员占大多数,专科生占绝大部分。由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于2021年刚升为职业本科,参加调研的本科人数相对较少,符合学校的实际。

(二)学生的家庭因素

调查表明,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家庭年收人主要集中在0~20000元,占62.6%,家庭年收人在20000~40000元、40000~60000元、60000元以上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6.19%、6.2%、5.01%。调查中,72.02%的学生来自农村,27.98%的学生来自城镇;57.41%的学生家庭主要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42.59%的学生家庭未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其父母多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家庭年收人不髙,大多在20000元以内。

从父母对子女选择涉农工作的态度来看,14.77%的父母表示非常支持,70.64%的父母表示支持,13.4%表示反对,表示极力反对的占1.19%。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对涉农工作认知度髙,认同涉农工作,并支持子女从事涉农工作。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家庭年收人越低,学生父母对学生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越髙。相关研究也认为,对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愿意到乡村就业[1一2]。

(三)社会环境因素

调查显示,从髙校是否开展针对大学生涉农就业的宣传教育来看,选择经常、偶尔、很少、从来不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6.55%、43.17%、8.53%、1.75%;在问及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有助于选择涉农工作时,选择很有帮助、较有帮助、少有帮助、毫无帮助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3.01%、48.42%、15.66%、2.91%;在问及所在髙校举办涉农就业相关主题活动(例如会议、讲座、社会实践等)的频率时,选择经常、偶尔、很少、从来不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4.27%、52.87%、10.88%、1.98%;在被问及如果髙校经常举办涉农就业相关主题活动,自己涉农就业的意愿是否会增加时,选择会增加的学生占比82.71%,选择不会增加的占17.29%。由此可见,学校的涉农就业宣传及涉农就业活动是否丰富,对学生做出涉农就业选择有一定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增加涉农就业宣传,多开展涉农就业主题活动。

(四)个人观念及态度

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其中,15.84%c的学生非常愿意到农村工作,53.47%c的学生比较愿意到农村工作,不太愿意、非常不愿意、没想过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2.04%、1.33%、7.32%。69.31%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农村工作,说明学生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变化,这与学校的生源及家庭有关: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有农村生活经历,回农村就业的意愿更高。而择业时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与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对学生意愿影响较大。调查还发现,对职业生涯做过认真规划的学生不多,只占20.99%,61.46%的学生有过大致规划,15.98%的学生很少有规划,1.57%的学生从未规划过。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需要高校教师认真指导。

在问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工作的社会地位是否有提升时,选择有很大提升的学生占92.33%,选择没有提升的占7.67%。在问及学生是否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涉农就业的优惠政策时,选择很了解、了解一些、不太了解、根本不关心的学生占比分别为11.02%、58.64%、29.24%、1.1%,其中,很了解、了解一'些两者占比合计为69.66%。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有较高期待,相信涉农工作地位会得到提升。同时,这也说明学生对大学生涉农就业的政策还不是十分了解,学校和社会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多关注有关乡村振兴就业及人才培养需求问题。

城乡的薪资差距对学生涉农就业的意愿影响较大。其中,认为影响程度很大、影响程度较大、影响程度较小、影响程度很小、没有任何影响的比例分别为22.11%、50.93%、21.46%、3.38%、2.12%。而认为影响程度很大和影响程度较大的合计占比为73.04%;认为影响程度很小及没有影响的仅占5.5%。城乡的保障水平差异对学生涉农就业的意愿影响较大。认为影响程度很大、影响程度较大、影响程度较小、影响程度很小、没有任何影响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0.78%、51.07%、22.53%、3.31%、2.31%,其中,认为影响程度很大、影响程度较大的合计占比为71.85%。城乡的配套服务差距对学生涉农就业的意愿影响较大。认为影响程度很大、影响程度较大、影响程度较小、影响程度很小、没有任何影响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0.46%、50.58%、22.97%、3.87%、2.12%,其中,认为影响程度很大、影响程度较大的合计占比为71.04%。社会舆论导向对学生涉农就业的意愿影响较大。认为影响程度很大、影响程度较大、影响程度较小、影响程度很小、没有任何影响的学生占比分别为19.71%、47.79%、25.77%、3.91%、2.82%,其中,认为影响程度很大、影响程度较大的合计占比为67.5%。这些调查数据说明,城乡的薪资差距、城乡的保障水平差异、城乡的配套服务差距和社会舆论导向对大学生选择涉农工作有较大影响。

三、增强农类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农村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乡村振兴的一些就业创业政策理解不到位,导致一些优惠政策和配套的保障措施未能真正落实。学校可通过就业指导课、校园广播、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班级QQ群、微信群、就业社团等积极宣传和解读大学生就业政策,积极宣传与乡村振兴有关的人才需求,解读基层就业政策。大力宣传、展示新时代农村发展成果,弘扬大学生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奉献精神,激励大学生把“小我”的奋斗精神融入到“大我”的强国志、报国行中,不断鼓励大学生积极践行“乡村振兴奋斗有我”的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

(二)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2007年,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提倡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为公共课,并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提升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做好服务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发现,认真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学生人数偏少,绝大部分学生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从课程育人对象分类分层构建知识体系,在人生引导、理想信念、价值传播、技能提升等四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3],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指导中,加强学生乡村振兴观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三农”发展,激励其“学农”“知农”“爱农”“兴农”,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促使大学生在工作中寻求个人与社会价值统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农类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想方设法加强人才培养。

马克思的志愿是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用自己的梦想照亮全人类。农类职业院校应针对就业创业指导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思政元素不足、缺乏先进性等问题,适时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教材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以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积极探索“耕读教育”新内涵

2021年,国家提出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要求。全面贯彻耕读教育理念,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耕读”育人的高度重视。当前,农类职业教育面临“离农化”“人文素养教育缺乏”等难点。“离农化”主要表现在学生“不知农”“不善农”。学生不善田间管理,不懂五谷,不晓农时、农谚,学农不爱农问题突出。据调查,仅15.84%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到农村工作。人文素养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怀。耕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扎根“三农”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帮助学生走进农村、农业,走近农民。

农类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制定并实施“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将“耕读教育”元素有机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将耕读教育融进涉农专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教案中,把涉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开设到广袤的田野上,扎实开展涉农专业的专业生产劳动教育等。二是学校要牵头组织编写“耕读教育”课程系列教材。如,把“耕读教育”元素融人涉农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实践教学课程教材、专业生产劳动课教材等。三是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不断完善涉农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加强“耕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批蕴含耕读文化的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一批专业生产劳动教育示范课程。四是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如,开展“名师讲堂”“博读经典”“中华耕读文化颂读”等活动,大力宣传“勤耕重读”的优秀典型人物,打造“壮族三月三校园耕读文化品牌”。

(四)针对城乡差异优化吸引策略

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据调查,对大学生选择农村基层就业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城乡的薪资差距、城乡的保障水平差异、城乡的配套服务差距和社会舆论导向等。政府要在政策扶持、制度保障、社会环境、经济层面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多措并举引导大学生“反哺”乡村。一是建立涉农髙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绿色通道,真正落实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二是提供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相关的制度保障。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让这些制度、法规作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4]。经访谈得知,农类职业院校大学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受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城乡“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还不够完善。为此,亟需搭建制度平台,缩小城乡差距。三是提髙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经济待遇。据调查,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会直接影响农类职业院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选择。由于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提供的农村就业岗位有限、吸引力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类职业院校大学生选择农村基层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顾丹,苏智,李艳梅.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6(08):12+14.

[2]吴俊辉.新疆高校农科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6.

[3]曹克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元素引入与知识体系构建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0(17):124-126.

[4]刘洪.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一以沈阳高校为例[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8.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广西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农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服務乡村振兴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1204。

作者简介:陈建红(1974-),女,广西兴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果树生理;义崇宽(1967-),男,广西富川人,通讯作者,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责任编辑张萌喆)

猜你喜欢
调查
汤家坪钼矿尾矿库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