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新农科建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2-05-30 10:48高治国李亚珍邸娜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农科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高治国 李亚珍 邸娜

摘要: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实践,是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而地方本科院校涉农专业新农科建设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课程体系因循守旧、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质量监控不够有效、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通过深入思考改革传统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出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实施实践教学动态管理、落实专业实践教学保障、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六项措施,以期构建聚焦岗位需求的有效教学方法和具有完善评价机制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地方本科院校提升新农科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新农科建设是振兴髙等农林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当前我国髙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的主要着力点。2021年,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农业大学举行,会议全面总结新农科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提出汇聚全国农林院校合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步伐。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髙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生产与传播、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1]。在当前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培养具有“四个面向”新理念的髙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服务,是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水平和条件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存在因循守旧、生搬硬套的现象,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距离新农科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地方本科院校新农科建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因循守旧,不能满足新农科人才培养需求

大部分涉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学科交叉融合度不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不强,培养的学生缺乏知农爱农情怀,实践技能单一,应用能力不强,与企业岗位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随着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现阶段涉農企业对人才需求已经向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转变,因此,传统实践课程体系急需主动提档升级,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实践技能与涉农专业交叉融合,重构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整体性不强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定位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性、整体性不强。如,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职称、学历偏低,自身缺乏对新农科的认识,实践教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强,技能储备不足,实践教学方法死板,缺乏创新,多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学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没有真正实现共享,利用效率不髙,开放性实验室少,开放程度不髙,严重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项目普遍存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低,实验内容陈旧等问题;毕业论文(设计)应用性、实践性不强,无法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习运行上,存在安排分散、自由性强、管理监控难等问题。

(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够有效,保障体系构建不够完善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尚未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仅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内监控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可行性不强,存在规范程度不够、监督考核不力、要求不严等问题。并且由于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少,在管理监控中各施其政,导致学生实践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四)实践教学评价不够科学,多元评价反馈体系尚未形成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尚未建立实践教学评价反馈体系,实践教学水平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学生实践学习效果评价以指导教师为主、实习单位次之,或二者分占一定比例,学生自我评价或组间参与评价很少。评价方式多以结论性评价为主,缺少过程性评价,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无法准确衡量。实践教学考查方式也比较单一,多以学生在岗位上的态度表现、完成教师设置问题作为考查内容,形式化较为严重。校企、师生间信息反馈渠道闭塞,校方对学生实践效果掌握不足,缺少全过程、全方位、多元化的量化定性考核评价办法。

二、解决地方本科院校新农科建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精准定位,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新农科建设强调农业人才应具备能够综合运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与农业科学相关的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食品安全等知识;能够独立发现并准确分析农业领域中的复杂问题,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问题,未来能在农业领域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技术;拥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个人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我们需要深度挖掘专业特色和优势,明确实践教学在应用性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聚焦岗位需求导向,设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构建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学科融合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水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二)全程规划,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立足新农科建设需求,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七大实践教学模块,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特点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3]。学生入学时,可开设认知实习,采取实地参观与现场讲解相结合方式,让学生与企业和岗位零距离接触,进而熟悉所学专业对技术岗位的大体要求,培植“大农”情怀。大一阶段可配置学科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以验证和演示实验为主,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提升专业认知度。二三年级,主要设置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专业课程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增加以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为主的实验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转化,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培育创新能力。大四阶段,通过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

(三)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推行基于问题、案例、项目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探索,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将生产实践中的案例导入课堂,采取仿真实训、模拟实验等实战操作,使学生在情景中提升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课堂藩篱,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学时,探索带课程进企业的“课堂搬家”及“以学代工”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在实践项目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四)加强监督,实施实践教学动态管理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细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规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大纲为依据,以项目为引导,实施校企“双导师”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交流沟通,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合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发挥“习讯云”手机APP功能,实现一生一档线上动态管理模式,实时监控学生实习期间学习、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实习回访,与校外导师、学生进行座谈交流,掌握学生各阶段实践效果,保证实践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五)夯实基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保障

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建设和改造升级力度,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探索建立“小型企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实践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加强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共享實训基地和科研基地,通过共建专业、定向培养、合作科研攻关等方式,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加快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在内培外引基础上,实施教师赴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计划,鼓励教师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积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严谨考核,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常规检查与定期专项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构建量化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评价。畅通校一企一生三方信息反馈路径,实现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一体化,充分保证评价结果客观有效。探索以赛代考、以评代考模式,提高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实践和钻研热情,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新能力。

结语

随着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调整新需求的产生,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农业新人才,是涉农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4]。新农科建设作为当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的主要着力点,指明了农科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任务。地方本科高校涉农专业要加快对专业的改造升级步伐,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为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优质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蒋开东.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与管理,2008,10(5):89-91.

[2]侯琳.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1.

[3]殷文,柴强,李玲玲,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教学刊,2020(14):28-31.

[4]史凤玉,解海翠,宋士清.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学园,2021,14(22):64-66.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新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一一以河套学院为例”,项目编号:教高厅函〔2020〕20号;2020年度河套学院校级教学专项重点项目“面向新农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HTXYJX18010。

作者简介:高治国(1982-),男,内蒙古杭锦后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李亚珍(1962-),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邸娜(1983-),女,河北卢龙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教学运行管理。

猜你喜欢
新农科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