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丽红
[摘 要]阅读策略单元的存在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为阅读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教师必须树立从“教课文”到“教阅读”、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的新理念,在大单元视域下,聚焦核心要素,统整设计教学:合纵连横,解构编排体系;瞄靶定点,习得预测方法;举一反三,践行预测策略;以“策”定“测”,搭建预测支架。这样,课内学法,课外实践,能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成为一个积极的阅读者。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策略;预测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9-0076-03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预测策略单元,使语文教学迈出了从“教课文” 到“教阅读”的第一步。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巨大进步。那么,教师该怎样挖掘文本价值,聚焦核心要素,统整设计教学呢?
现以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合纵连横,解构编排体系
统编语文教材依据语文要素进行编排,每一个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单元统整意识,解构编排体系,前后勾连,进行统筹设计。
(一)纵,螺旋式上升
关于预测,其实统编语文教材中早有铺垫。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的思考练习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旨在让学生学习童话的反复结构,想象故事情节,为学习预测阅读策略做铺垫。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预测单元,旨在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预测策略,习得预测的方法。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想象单元,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这是在预测单元基础上的实践和延展。前有铺垫,后有延伸,可见预测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并不是从“零”开始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的预测意识,通过本单元的集中学习,引导学生把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有意识的阅读策略,使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运用预测策略的过程。
(二)横,层级式递进
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层次,有梯度。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篇章页揭示单元语文要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用旁批的方式示范预测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预测的方法;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则进行学法迁移、策略实施;“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预测的方法和好处,引导学生用习得的阅读策略去尝试阅读整本书(如图1)。前有布置,中有实践,后有总结,一以贯之,整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
教师要明确语文要素的目标要求,发挥选文的不同功用,既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大单元的视角落实阅读策略。
二、瞄靶定点,习得预测方法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课文借助七次旁批引导学生发现预测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预测的依据,为略读课文的学习提供了例子。
(一)聚焦題目,开启预测
文章的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课伊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课题这扇窗,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或预测故事情节,或预测故事的结局,或预测课文表达的主旨。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让学生紧扣题眼进行预测。有的学生抓住“老屋”一词进行预测:“我猜老屋可能有几百岁了,屋顶都破了洞,门板也腐烂了,屋内挂满了蜘蛛网,地面上长满野草。”有的学生抓住“总也倒不了”进行预测:“我猜老屋可能是由特殊材料建成的,所以还会一直站着,不会倒下……”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后习题前置:“读读6个有趣的故事题目,猜一猜里面可能写了什么。”其中《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一题目最受学生喜欢,学生纷纷预测未来生活的神奇之处,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这本书。依据题目进行预测,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利用插图,联结预测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挖掘和利用插图资源,将观察、想象与表达融为一体,图文对照,能使预测变得有理有据。本单元的课文插图富有童趣、色彩鲜艳、形象传神。观察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衣着、动作等信息可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预测故事情节。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老屋的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老屋的样子、门板的颜色、倾斜的姿态,可以看出老屋已经非常古老了;从额头上布满的皱纹、微笑的深情、低头俯瞰的样子可以看出老屋是个慈祥的老人,预测它会答应小动物的请求。教师让学生再读读故事,印证自己的预测。
(三)关注结构,模仿预测
童话故事往往以反复的结构呈现,这些反复的部分如一条链子串起了一个个小故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的“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一句与文章标题相呼应,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每当老屋说这句话时,就会有人向老屋寻求帮助,可见这就是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当学生在文中看到“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一句时,就可以预测又有谁来向老屋求助了,从而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学习预测策略时,引导学生留意这些反复出现的语言进行预测,有利于学生关注篇章结构,发现童话故事的特点。
(四)品读语言,练习预测
童话情节紧凑,故事性强,富有浓厚的趣味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其表达的秘妙,大胆预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小动物的三次请求,语言表达上十分相似,在比较中学生很容易发现表达的顺序:先说“等等,老屋”,再说请求的时间,最后说请求的理由。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预测接下来还会有谁来请求、怎么请求。有了课文言语为依托,表达就言之有序了。
预测的方法还有很多,即使同一个切入点,由于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预测,这就是预测的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灵活想象,大胆推测,在预测中迸射智慧的火花,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举一反三,践行预测策略
阅读方法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在一次次阅读实践中获取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课内的三篇课文,而要实行“1+X”联读,从读一篇走向读几篇或一本书,让课内课外联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践的机会。
(一)略读课文用策略
略读课文重在实践,举一反三,练习预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可以借助插图进行预测,想象鸟太太的心理、语言、动作以及长胡子的作用。《小狗学叫》可以引导学生独立预测三种不同的故事结局,根据文本线索对预测的思路进行调整。学生大胆创编了以下结局:(1)顺理成章型——小狗学牛叫,受到了农民的抽打。(2)出乎意料型——农民需要不会叫的狗来看家护院。(3)一波三折型——听到“汪汪”的叫声,小狗遇到了同伴,经受种种挫折,小狗终于跟同伴学会了狗叫……以上三种预测,呈现出三个不同的结局,引出三个不同的童话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的预测相比较,再与原文比较,体会哪种结局更合理、更贴切,激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
(二)拓展阅读用策略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懂,不必进行情节分析。教学时,教师可以拓展阅读绘本《爱心树》。教师借助电子书,一页一页地呈现内容,引导学生边读边预测,并让学生把预测的过程写下来,教师则对照阅读策略设计练习。
第(1)题引导学生从题目开始预测;第(2)题引导学生看插图预测;第(3)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或联系生活进行预测;第(4)(5)题引导学生学习前文的表达方式进行预测,边读边猜,边猜边读。之后,教师出示原文,学生验证自己的预测,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在猜读中感悟树的善良、无私与宽容。
(三)整书阅读用策略
该单元的“交流平台”中,编者以小伙伴的口吻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单篇走向整本书的阅读,旨在使学生能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实现策略迁移。对此,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书,组织班级读书会,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如阅读《稻草人》时,有个学生读到“稻草人正在想的时候,一个小蛾飞来,是灰褐色的小蛾。他立刻认出那小蛾是稻子的仇敌,也就是主人的仇敌”这句话时,联系上文进行预测:“我想稻草人一定很着急,因为它是那么善良,那么爱它的主人。”阅读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时,教师引导学生看目录,并对整个故事框架进行猜想,厘清故事情节及其前后之间的联系,看完整本书后,还可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这样,读书更有意思了。当陌生的材料通过学习转化为熟悉的旧经验,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又产生新的刺激,就会主动去阅读其他书籍,并在海量的课外阅读中不断地实践策略,从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阅读循环,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教学阅读策略单元,要变单篇课文教学为单元整组教学,大胆取舍,突出“一组一得”“一课一得”,让学生真正在阅读策略的学习上有所得。
四、以“策”定“测”,搭建预测支架
预测单元的教学需要有效的策略,教师若能灵活地搭建教学支架,就可以让教学变得有梯度,让思维变得可视化,让预测变得有章法。
(一)依托句式,交流预测
“富有成效的思考总是存在于无意识和有意識的节奏变换之中。”杜威先生的话令人深思:如何让无意识的预测变成有意识的思维习惯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呈现思维的路径,引导学生发现预测的方法。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以小伙伴交流的形式示范预测的过程:“当我读到老母鸡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时,我猜老屋可能会不耐烦。因为不断地被人打扰,可能会觉得很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伙伴是如何把话说清楚的,提炼出读—猜—想的预测“三步法”。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教师提供支架:“当我读到 时,我就猜到 ,因为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三步法”,说说预测过程。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学生习得方法和表达的范式,明白了预测要言之有理,要体现出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无意识的预测为学生提供新鲜感,能激发阅读的兴趣;而有意识的思考调控着思维过程,让阅读变得有目的。
(二)依托图示,合理预测
绘制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寻找线索,预测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要求学生预测:“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这样想?”那么,怎样处理大胆的预测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之间的矛盾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揣摩第一个故事的写法,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妙,从中提炼出关键点“当风筝线”和动词“拉、扯”。这样,学生明白预测要联系生活,语言表达要准确,从而引发头脑风暴,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了思维导图。(如图2)
这样的教学设计形象直观,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线索,贯穿情节的发展,同时又凸显教学的难点,让预测变得趣味盎然。
(三)依托原文,印证预测
孙绍振先生在解读作品时提倡“比较”和“还原”的方法。这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解读文本,预测故事情节,发现文本的秘妙。
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引发学生预测:“熊宝宝会让老屋帮什么忙?老屋会怎么办?”有的学生预测这是一只受伤的熊宝宝,请求老屋再站一个晚上;有的学生预测这是一只没地方储存粮食过冬的熊宝宝,请求老屋再站一个冬天;有的学生预测这是一只无家可归的熊宝宝,请求老屋再站一百年……教师继续引导:“比较以上几种预测,你觉得哪种更合理、更有趣?为什么?”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文中小动物的请求时间越来越长,一个晚上太短,不符合文章的内在逻辑,一百年太久,老屋会撑不住,导致故事不连贯,因此第二种预测最符合原文的思路,也符合生活实际。最后,教师还原故事情节,印证预测。比较、还原有助于发现文学作品独特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策略单元的存在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为阅读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教师要树立从“教课文”到“教阅读”、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的新理念,在大单元视域下,聚焦核心要素,统整设计教学,课内习得策略,课外实践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成为一个积极的阅读者。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