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秀军
[摘 要]诗歌具有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等特点,充满想象空间。教学诗歌时,教师应立足诗歌文本、立足学生实际、立足童心童趣,激活、拓宽、发展学生想象,让学生沉入诗歌的世界,和诗人对话,和诗歌对话,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诗歌教学;想象力;学生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9-0037-03
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想象潜能。诗歌是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言简意赅,充满了想象空间。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悟、体验情感,去填补、完善诗歌的意境。当前,一些教师的诗歌教学模式陈旧,以读、背为主,忽视诗歌情感的挖掘与体会,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挖掘诗歌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获得想象能力的发展。
一、立足诗歌文本,激活学生想象
(一)根据诗歌意象展开想象
诗歌文本是诗歌教学的载体。阅读诗歌,就要探寻诗歌的意象。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 “物象”。阅读诗歌,就要从诗歌文本中提炼其意象。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还存在困难。在教学诗歌时,教师要有意地挖掘诗歌的意象,让学生感受、认识到诗歌的丰富意象。例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对春天的描写可谓是精彩绝伦。全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四句话,为我们呈现了多个意象。如“春”字指明了节气,“夜”字指明了时间,“鸟” “风”“雨” “花”等,都是写景的意象。阅读该诗,能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春天,对上述意象展开想象,从而构建诗歌所描绘的世界。这样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样,王维的《鸟鸣涧》一诗,对“人”“桂花”“春”“山”“月”“鸟”等意象进行铺陈,营造了山涧寂静的境界。细品这些意象组合,感受到诗歌优美的意境——人是清闲的,桂花悄然落下,山里显得空荡荡的,月儿出来了,鸟儿受到了惊动,偶尔传来鸟鸣声。教学时,教师借助这些意象,让学生闭目想象,体会山之幽静、人之静默。再如,王冕的《墨梅》一诗,从题目来看,写作对象是梅花,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手法。阅读时,人们能从梅花在严冬时节开放,体会到它的坚强、给天地留下一股清气的优秀品质。郑燮的《竹石》一诗,“竹”与“石”是主体意象,作者通过咏“竹”来赞美身处困苦中,宁折不弯的优秀品格。事实上,作者对“竹”的歌颂,正是表达自己的理想。分析这首诗的意象,让学生从“竹”联想到人,从“立根破岩”联想到深陷困境,从“坚劲”联想到人的执着,真切把握诗歌的意象,升华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二)根据诗歌意境展开想象
品读诗歌要挖掘诗歌的意境。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对意境的理解、感悟,是把握诗歌情感、获得诗歌体认的重要途径。不同的诗歌,意境迥然不同。分析一首诗歌,要联系作者的生平,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从而获得想象力的发展。而要进入诗歌的世界,“代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代入,就是将自己当成诗人,进入诗歌的时空,去体会诗歌的意境。例如,孟郊的《游子吟》一诗,描绘了慈母为游子缝补衣服,期盼游子早日归来的情境。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扮演诗人,走进诗歌的情境,想象自己就是游子,见诗人所见,感诗人所感,体会这份真挚的母子情。在语文教材中,写景的诗歌很多。教學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带”到诗歌描绘的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物。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引导学生“代入”想象的绝好素材。在学习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引导学生变成“草”展开想象,体会在被风吹、被火烧之后,仍然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景象。
(三)根据诗歌韵律展开想象
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品读、诵读是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诗歌,要把握诗歌的平仄、节奏与韵脚特点,这样不仅能获得对诗歌的和谐与韵律的体验,而且能获得想象力的发展。如,《敕勒歌》一诗,“苍” “茫” “羊”的韵脚一致。教学时,要让学生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广袤的田野、风吹草场的情景,想象牛和羊吃草的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进行品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表达的情感。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对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理解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绿色,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描绘出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最后是诵读,熟读成诵,就是要在朗读、品读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去体会诗歌的情感。要让学生养成诵读诗歌的习惯,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景美,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
二、立足学生实际,拓展学生想象
(一)营造活泼氛围,引导学生想象
诗歌教学中,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课堂学习习惯还未形成,学习的注意力也难以持久。在课堂上,严厉的教师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不敢说、不敢答。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氛围营造上,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通过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二是维护好课堂秩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必刻意强调学生的坐姿,给予学生适度的自由空间,放松精神;三是要注重表达的亲切感,以“大朋友” “好伙伴”的角色来亲近学生,让学生不必担心说错话,多鼓励学生,肯定积极发言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变换教学形式,可以是游戏体验活动、绘画展示活动,也可以是小组讨论活动,还可以是情景表演活动等。如,教学《敕勒歌》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想象眼前的壮丽景色,也可以让学生用笔画出所看到的美景,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二)设置情景任务,促进学生想象
想象,不是无目的地随意乱想,而是要有指向性、目的性。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事物的理解更是具有随意性。例如,在学习《咏鹅》时,对诗歌的内容,有的学生会想到鹅肉,会想到鸡鸭鱼肉等。显然,这样的随意想象,与教学的主旨是相背离的。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具有指向性,教师可以布置任务,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围绕主题来展开想象。如,在学习《咏鹅》时,教师布置绘画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画出鹅在水里活动的情景。又如,在学习《小儿垂钓》时,对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理解,教师可设置人物表演活动,让一个学生扮演垂钓者,另一个学生扮演路人,演绎当时的情景。然后,教师引导“垂钓者”谈谈此刻的心情以及内心的想法。这样,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深刻地领会了诗歌的内涵。
(三)根据思维实际,培养学生想象
想象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巧设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为此,教师要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更具有创造性。例如,贺知章的《咏柳》一诗,让我们看到了“春风”“剪刀”。教学时,教师先这样引导学生:“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树的枝丫长出了嫩芽,柳条垂下,细小的叶子像是用剪刀剪出来一般。”在学生想象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校园的柳树下,去观察柳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及感受,这样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在学习白居易的《池上》时,对“偷采白莲回”的“偷”字,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为什么要用一个“偷”字呢?教师请学生想象诗歌的内容,说一说“偷”莲的故事。在诗歌中,留白是重要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引导学生对留白处进行想象、补充,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悯农》一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文字来看,农夫种了那么多的田,也获得了丰收,为什么还会饿死呢?教学时,教师这样进行反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想象。
三、立足童心童趣,发展学生想象
在解读诗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挖掘诗歌的童趣因素,引导学生展开审美体验,以丰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多样化诵读,引导个性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重要方式。诗歌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因此,在诵读时,教师要变换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蕴,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诵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体验诗歌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读艾青的《绿》这首诗时,教师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找准停顿点,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再让学生齐读,从整体上感知诗歌的意蕴;最后,让学生說一说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同样,在学习叶赛宁的《白桦》时,先让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接着,让学生自读,感受、理解“毛茸茸”“流苏” “姗姗来迟” “徜徉”“白雪皑皑”等词的含义;最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每一节诗歌的大意:第一节写窗前的白桦树,第二节写雪中的白桦树,第三节写寂静朦胧中的白桦树,第四节写朝霞中的白桦树。这样对诗歌所描写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白桦树色彩的变幻,获得美的享受。在读《在天晴了的时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以声音、图像、文字结合的方式展现雨后天晴的画面,让学生边看画面边诵读诗歌,体会“雨润过的泥路”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不同维度欣赏,感受诗歌魅力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帮助学生感受、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诗歌的语言兼具音韵美和情感美,能表达作者的深厚情感。例如,在学习艾青的《绿》一诗时,在解读诗歌前,教师要求学生回想自己在春天的田野所看到的情景,或想到的诗句。有的学生想到了春游时,在森林、植物园、公园、田野中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有的学生想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绿遍山原白满川”等诗句。这里的“绿”,是对春意盎然的描写。同样,叶赛宁的《白桦》所描写的“银霜”“雪花”,并不是真正的雪和霜,而是白桦树自身的颜色。作者通过“涂”和“披”字,将白桦比做人,展现出白桦洁身自爱的品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诗歌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仿写,促进读写融合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与鉴赏能让学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进一步体会作者描绘的意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格式进行仿写,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句式、格式特点,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如,读了冰心的《繁星(七一)》这首诗后,教师先出示全诗。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然后,教师出示: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__________
要求学生进行填写。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补白。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作者常常进行留白处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挖掘诗歌语言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补白练习。在读《在天晴了的时候》中,对第一节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一句,教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小白菊“抬头”看到什么,它是怎么去“试试寒,试试暖”的,这样使学生在表达中理解了诗歌的含义。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诗歌描绘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唐梦菁. 小学诗歌教学中儿童想象力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2] 张瑜.让诗歌教学唤起学生想象力[J].甘肃教育,2011(9):72.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