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颖 陈启祥
内容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往的过程。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部分,个人空间对跨文化交际存在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中西方“个人空间”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有利于促进相互理解,避免不要的误解和冲突。本文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个人空间”差异,并借此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交际 个人空间
人类的交际手段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根据胡文仲(1999)的定义,非言语交际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个人空间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对跨文化交际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中西方个人空间观念的差异
个人空间是指个人与他人在交际过程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所保持的这部分距离。人们在交际中,对于空间的使用是有着一定的距离的,而这种距离随着人们的交际活动而变化,中西方空间的不同就体现在空间距离的不同上面。
(一)中西方空间距离
“个人空间”是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也是非语言交际,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空间距离的认知和使用上。爱德华·霍尔(1973)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將美国人之间的个人空间距离分为四类,即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霍尔关于美国文化的空间理论之所以能够被用来分析西方文化,是因为美国文化本来就源于西方文化,美国文化中存在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如隐私观念、社会关系、宗教信仰等,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亲密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最小距离,这时候双方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般是夫妻或者家人之间,身体接触的距离为0-45厘米,大多是在私人场合。在公共场合如此接近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在此距离内,当有人未经他们同意就侵犯他们的私人领域时,他们通常会感到受到威胁。私人距离是指与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之间进行交往的距离,它的距离是大于亲密距离的,大约为45-120厘米,这个距离常常是人们与朋友、熟人和亲戚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在这个距离内,人们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一臂之遥”的范围内。社交距离是指人们进行一般社交活动的距离,大约为120-360厘米,它的距离大于私人距离,适用于更加正式的和非个人的场合,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进行非个人的商业业务或比较随意的交谈。在这距离内,人们对于彼此的存在是很敏感的,但他们既不干涉彼此,也不强迫彼此靠近。而公共距离则是指在公共场所中人们的身体距离,大约为360-720厘米,距离这么远的人是不可能参与社交活动的,一般适用于公开演讲或任何在公共场合开展活动。在此距离范围内,如果受到威胁,完全可以采取防御行动。
各国学者对空间距离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中西方在空间距离上存在一定差异。亲密距离方面,中国人之间为30厘米以内,而西方的为45厘米以内;个人距离方面,中国人为30-70厘米,而西方人的则是45-120厘米;社会距离方面,中国人是70-250厘米,西方人是120-360厘米;公共距离方面,中国人是250厘米;而西方人之间是360厘米。综合这四个方面,可以得出中国人空间距离是小于西方人的。
一个人对于空间距离的需要是有限度的,空间距离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引起不安:当其他人超过他能接受的距离范围,进入他的空间之内,他就会感到不快和紧张;而当一个人的空间距离大于他需要的空间距离是,他又会缩小距离,促进跟人的沟通交流。因此,个人空间需要把握“度”的范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个人空间的认知和使用都存在差异。
(二)中西方不同空间距离的对比分析
我们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决定了我们对空间和隐私的态度。中国人喜欢更近一点的私人空间和社交空间,如果你退后可能会被认为是粗鲁的。与中国人完全不同的是,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大量的空间,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人们走得太近。
在中国文化中,亲密的身体接触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在亲密距离方面,中国人是远小于西方人的,在熟人之间、同性之间要比英美人靠得更近,触碰次数更多,同性青年人之间,女性经常手拉手逛街游玩,而男性则喜欢勾肩搭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追求较大的个人空间,西方人可能会被认为是冷漠和疏远的,一个人的“空间”被另一个人侵犯了,他可能会感到受到威胁,做出防御性的反应。西方人认为距离太远可能会尴尬,但是距离太近会让人不舒服。除非绝对必要,否则经常避免接触和近距离接触。除了表达爱意或表示亲密,较近的个人空间仅发生在亲人、恋人和极好的朋友之间,而在同性朋友之间,往往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被误会为同性恋。
中国人口密度大,而空间也有限,在公共场合人挤人的情况经常发生,虽然心里会觉得不舒服,但是习惯了之后,也不会觉得靠得近别扭了;英美人在公共场合,稍微碰触别人一下就急忙说对不起。例如,在排队时,我们与前后两个人的距离是很近的,排队时总是前后贴得很紧,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防止插队现象的发生;而西方人在排队的时候,与前后两个人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因为站得太近会让他们感觉个人隐私和空间被侵犯,他们更加注重个人隐私。
中国人在与陌生人进行交往的时候,一般不会有身体接触,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是比较大的,这也反映了人际关系对我们空间距离的影响。在公共场合中,中国人是不习惯异性之间搂搂抱抱这一类的亲密行为的,对于西方人之间见面的亲密行为是不理解的,但是西方人却认为是正常且有礼貌的事。
二.中西方个人空间观念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两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了解不同文化下个人空间存在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所涉及的文化根源,促进有效、成功地开展跨文化交际。中西方在个人空间观念上存在差异,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别,第二是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区别。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价值观以集体、国家为本位,强调个人对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归属和服从。强调集体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每个人都应该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集体主义坚持的是一种以集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个人主义主张一切价值都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每个人享有天赋的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强调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个人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个人主义坚持的是一种以个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中国文化是一种集体文化,中国人以集体为本位,所以不鼓励竞争,而是更加注重团队合作,认为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作为一个群体的成员,一个人几乎不能有私人利益或者秘密。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乐于分享,无论是秘密还是所有物,彼此都在空间上都保持较近的距离。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聚集在一起,不会在拥挤的地方感到不舒服或冒犯,例如节假日会和亲朋好友们结伴出去旅游,尽管各大景点人流量大,十分拥挤;在公共场合中,还喜欢人挤人“凑热闹”。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亲情和友情,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聚拢性。
西方崇尚个体主义,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因为他们是以个人为本位,所以西方人是鼓励竞争的。人们非常关注自己的个人问题,从个人领地到个人财产,比如隐私,这些都被解释为个人主义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每一分钱都与一个人的贡献有关,每一件物品都被标记为某人的私有财产,并且对于资产阶级来说,资产是他的全部财富的来源和奋斗的目标,因此,他们拥有很强的隐私意识人们不倾向于分享自己的私有物,在空间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人们强调并积极防御个人隐私及个人空间、领地,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没有中国人那么看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们更看重自力更生和個人独立,他们在空间上都相对的比较遥远和疏离。
总的来说,中国的集体文化非常强调团结;而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则具有个性冷淡的特点。因此,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通常比集体主义文化需要更多的空间。
(二)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
根据文化中主流交际方式,霍尔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指话语意义的创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对所使用的言语的依赖程度比较低的文化。低语境文化是指意义的产生对所使用的言语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而对语境的依赖相对较低的文化。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中国人们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集体主义,人们共同生活在长期固定的地理区域中,彼此之间的交往长期而稳定,人们之间的联系也十分密切,人们形成了大众认同的交际方式,因此在交流时,不止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也可利用动作、表情和眼神等形式来进行交流,大多数成员从多年的相互交流中知道该做什么和该想什么,逐渐形成了“高语境文化”。由于这种较小的社交距离,所以中国人往往能够容忍拥挤,在特定场合,他们甚至欢迎一些拥挤,显示关系的友好和亲密。在对待隐私方面,这种文化更加强调群体的隐私,而不是个人的隐私,群体成员在空间上距离很小以显示信任和亲近,询问婚恋、收入等方面的情况被认为是正常的交际话语,不会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崇尚集体的利益至上,个人可以为了集体做出一定牺牲。
西方大部分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人们生活的区域没那么固定,且居住的地方也比较松散,所以人们交往对象和范围不固定,人际关系淡漠,人们必须用言语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才能避免误解,渐渐地形成了“低语境文化”。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彼此独立的社交距离,西方人往往是不能容忍“拥挤”的,所以他们会避免“人挤人”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排队时会留出空间,彼此保持一定距离。在隐私方面,非常注重个人的隐私,重视个人的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自己的私事,因此询问他们的家庭、收入、年龄等方面的情况,他们会觉得受到冒犯,认为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在这种文化下,个人的利益是远大于集体利益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被视为是单独的个体,甚至在同一团体里工作的人们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持个人的独立性。
因此,一般来说,在个人空间和距离问题上,被认为是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倾向于进行近距离的对话,而西方低语境文化重视个人隐私,直接沟通,要求更多的社会距离和个人空间,以保护他们的财产或领土,并以正确的方式感知。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时会接触到与本国不同的空间文化,这些不同时间文化可能会造成文化不适应,为了避免引起文化冲突,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对方空间文化,尊重对方的空间文化
空间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它也是很重要的文化差异。正是由于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使用的不同,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可能出现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因此在跨文化沟通和管理中,必须重视对空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想要使得跨文化交际成功,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空间文化内涵,尤其是空间文化中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只有了解其差异所在,我们才能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空间观,做到求同存异。在跨文化活动中体现出对对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够避免冲突,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需要注意他人的个人空间。如果交流者显得咄咄逼人,或者疏远冷淡,这可能仅仅意味着他或她的个人距离不同。当和西方人谈话时,要注意谈话的距离,大多数西方人不喜欢靠得太近。
(二)介绍本国空间文化,获取对方的理解
当跨文化交际将持续一段时间的时候,双方都有机会进行深入的接触,以及交流和消化存在的文化差异。让对方了解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空间的态度及其如何控制使用空间的方式,使其克服文化中心主义,增强跨文化意识,尽可能减少因空间取向的差异而造成的障碍和误解。这种做法能够促成文化的平等交流。对方对我们空间文化的认识,也能够帮助交流和消化两国的空间文化差异,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双方都要充分认识到对方个人空间观念方面的差异,努力做到摒除民族中心主义,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
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方个人空间观的差异,探析差异存在的原因。通过对文化背景和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个人空间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认识和使用个人空间往往带有国家文化特色。个人空间影响着人们的感知判断,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跨文化交际对象没有认识到个人空间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差异,那么就会引起文化冲突。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是否能运用汉语进行成功的交际,也离不开非语言交际。密切关注非语言交际与外汉语教学关系,正确使用非语言交际,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Hall,Edward T . The Silent Language[M].Anchor Books,1973.
[3]祖林,董玉娟.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10):182.
[4]梁青.中西方人际距离的文化差异研究[J].海外英语,2017(20):176-177.
[5]郑家睿.浅谈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差异[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66-67.
[6]刘子花.非语言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文学教育(下),2021(06):177-178.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