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2022-05-30 18:03秦小霞
家长·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动手数学知识活动

秦小霞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学科,也是人们认识事物发展变化本质及抽象结构的有效手段,它蕴涵丰富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及科学精神。小学生要学好数学知识,深化对数学技能的理解,需要从动手实践操作中汲取知识、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以此提高数学素养和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所助益。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及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全面发展数学素养与能力,教师需重视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立足于小学生的天性特征、心理特点及学习能力,加强活动开展方法的研究与运用,以保证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作为研究现代科学的基础工具,数学知识与技能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作为思维发展和智力发育的重要助力,数学知识与技能更是学生需要必备的基础能力。基于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素质特点,可以发现动手实践操作是小学生深化理论理解、获取探究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及发展学习能力所不可或缺的手段与途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质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并不能充分展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全面展现知识,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这种活动成为习惯或机动模式时,学生便可以举一反三,为之后更广泛或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动手实践操作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觉意识的重要过程,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确立和学习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其一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认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深刻体验理论知识的由来及运用方法。再联系生活实际,能进一步丰富知识内容及思想情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心得体会和智慧启发。其二是动手实践操作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效优化课堂氛围,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特别是丰富的操作内容及方法,充满了启发性和趣味性,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全身心投入观察、分析、操作及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蜕变。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二、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操作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记忆活动经验并对活动进行理解,但现实中课堂中动手实践操作部分的教学设计不合理,许多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化地进行实践操作,并没有进行主动的思考,没有思考的课堂实践活动无法达到其教育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并没有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让能力强或动作快的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忽略其他学生的能力培养。此外,动手实践操作任务不合实际,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无法引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不存在实际应用意义。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的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而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充当的都是领导者的角色。教师把数学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操作时间和方法不当。现实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普遍存在方法不确定、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的情况,最终无法实现活动有效性;而进行操作活动的具体时间,也需有计划、合理地进行安排和设计,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恰当引入。如果教师把握不好,不但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措施

(一)做好准备,为操作提供支持

小学生具有贪玩好动、好奇心重、探究欲强的天性,在动手实践活动开始之前,他们往往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主动手研究操作材料的使用方法,容易造成操作材料丢失或被破坏的情况,给操作活动顺利的实施造成极大影响。在具体的动手实践操作中,也可能存在不积极探究,不规范操作,不与参与合作的情况,这也会对操作过程及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教师必须在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之前,制定严格的操作活动管理制度,以保证后续教学活动顺利的实施。比如,在讲授“线与角”一课知识时,教师要在事先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刻度尺、量角器等学具,将其放在固定的位置进行保管。在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时,教师要将操作目标、任务及方法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同時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活动规章制度,如在教师或同学讲解知识时需要停下手中的操作,在课堂讨论活动中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等。然后教师在按部就班地讲解本课知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线与角”,并在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中挖掘本课知识的重难疑点,以此提高动手实践操作学习的质效性。

(二)营造情景,提高操作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导向创设教学情景,往往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心重、探究欲强、想象力丰富,很容易在动手实践操作中收获学习动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在开展动手实践活动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以轻松快乐的活动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依托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发展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分析思考等能力。比如,在讲授“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一课知识时,教师可先提出几个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形状的物体?三角形和四边形有多少种类型?通过构建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然后在讲解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剪刀、纸张、格尺、胶带等材料工具,开展自主剪切图形的活动。让学生按照喜好和意愿,剪出令自己满意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剪出图形所具有的特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以此提高学习成果。

(三)开展合作,深化学习方法

教师在开展动手实践活动中,应将营造相互交流与帮助环境作为重点教学工作,有意识地增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环节。在设计动手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动手实践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和表达观点,并借助小组成员的帮助解决问题和印证观点是否正确。若此后依然不能准确掌握知识,教师则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比如,在讲授“圆”一课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操作活动:一是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出一个标准的圆,以充分了解圆的几何形状;二是讲述直径、半径、周长、面积等概念及公式;三是要求各个小组合作画出有刻度的圆,如半径为3㎝的圆,直径为5厘米的圆,周长为15㎝的圆等;四是讨论圆点到圆周的距离、哪条圆周上两点的连线最长等。若小组不能准确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师再加强知识讲解,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圆的几何性质。

(四)深入思考,提高操作实效性

数学知识蕴涵丰富的数学思想,且具有抽象性、晦涩性,会给学生理解知识设置一定的障碍。而开展动手实践活动的本质目的就是将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具象简单化,依托动手实践操作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在体验和感知中深化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对此,教师必须重视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开展,明确动手实践操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以此提高操作的实效性。比如,在讲授“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知识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多边形的形状特点,有机渗透“分割”思想,促进学生产生将多边形转换成三角形的意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个多边形切割为若个三角形,然后再将这些三角形拼接成一个新的多边形。通过深入观察与思考切割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变化情况,从中提炼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和技巧。

(五)加强反思,夯实学习基础

要提高学习效果离不开良好学习习惯的支持。加强对问题的研究、知识的总结,学习效果的反思是学生构建数学能力的基础手段。而学习反思作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夯实学习基础,教师需在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合理渗透反思方法。比如,在讲授“方向与位置”一课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开展“看电影”活动。通过按照电影院座位的排列方式摆放桌椅,让学生按照“电影券”上的位置描述寻找座位。在入座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处的方向和位置,从“谁在谁的东面”“谁在前几排后几号”等结果上反思是否找对座位,以此深化学生对方向与位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一)合理控制难度,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将抽象的、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内容,并利用学生的直观体验完成知识的构建。因此,教师应合理调整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难度,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完成实践任务。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的欲望,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进而爱上数学。当然,简单的实践操作活动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获得自我激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找准时机渗透知识,促使学生实现从简单向复杂的过渡。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探究中,学生所展开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学生拼接图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炼公式,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

(二)贴近实际生活,利用知识联系设计实践活动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并乐于在学习探索中进行迁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动手实践操作中,活动内容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与经验,效果就越好。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以依托生活中的购物情境设计操作活动,即要求学生将67枚1元的硬币换成10元或20元一张的纸币,让学生看一看可以换成几张。这个问题与现实生活十分接近,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去买东西,67枚1元很难带,如果换成10元或20元的纸币就会方便很多,这样则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并将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加强课堂管理,维护实践操作的秩序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经常会违反课堂纪律,导致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组织动手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中,为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实践操作过程,确保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需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让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氛围完成动手实践操作的学习目标。

课堂管理需要教师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进行预设。例如,在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时,有的学生注意力分散,无法融入小组活动;有的学生缺乏讨论的素养,导致小组交流走向争吵等。对此,教师应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強调纪律,要求学生自我约束;发挥学生的作用,指导各小组长履行管理职责,为组员划分明确的操作任务;协调小组关系,确保学生之间能认真的倾听和表达,确保数学课堂在和谐的氛围中有序运行。

(四)拓宽实践范围,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习惯

动手实践操作是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塑造情感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小学教学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体验,并调动情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这种学习方法的应用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而是应该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始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拓宽教学思路,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在课下自主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组织了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找到对称轴,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课后教师设计了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并拿到课堂上进行分享、比较,看一看谁做得最标准、最漂亮。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动手实践操作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课后学习中,并实现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教师需开展动手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及作用。通过做好活动准备,营造趣味情景,组织开展合作,引导深入思考,以及加强学习反思,才能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汲取知识和经验,发展数学素养和能力。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动手数学知识活动
我也来动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