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芙蓉镇》的美学呈现与意义

2022-05-30 17:01徐蕾
文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芙蓉镇

徐蕾

内容摘要:谢晋导演的电影《芙蓉镇》是由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取得巨大成就,无疑离不开其丰富的审美趣味。本文以电影《芙蓉镇》为立足点,从美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电影的主题与内容、电影语言等方面,探讨该影片的美学呈现及其所具有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芙蓉镇》 美学呈现 审美意义

1987年由谢晋导演,刘晓庆、姜文主演的电影《芙蓉镇》上映。电影是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上映后不久便获得了多项国内外大奖。《芙蓉镇》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其丰富的审美趣味。本文认为《芙蓉镇》的主题与内容上呈现出的“谢晋模式”、电影语言上呈现出的叙事美学与湖湘地域美学等都具有极强的审美趣味,因此本文从电影的主题与内容、电影语言等方面出发,分析《芙蓉镇》所呈现的美学特征,并探讨《芙蓉镇》所具有的审美意义。

一.主题与内容上的美学呈现

谢晋执导的电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坚持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反映时代环境、关注民族命运,坚持对人性美的追求,并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救赎意识等,这种风格被称为“谢晋模式”。“谢晋模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引起过广泛讨论,但到今日,又有许多人看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发觉它所具有的审美趣味。《芙蓉镇》作为谢晋的巅峰之作,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谢晋模式”的风格特征。本节从对时代环境与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反思的主题、电影中体现的救赎意识以及对人性美的追求等方面入手,分析具有“谢晋模式”的风格特征的《芙蓉镇》在主题与内容上的美学呈现。

(一)对时代环境与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反思

谢晋的很多电影都是取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对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的书写与关照,反映了谢晋对时代环境与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反思。

《芙蓉镇》讲述了从1963年到1978年间芙蓉镇上发生的故事,截取了极有标志性的四个年代,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所有的重要转折时期,具有史诗性的特点。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影片展現了小城镇上各式跌宕起伏的小人物的命运,从而构成这一时期的社会缩影,并通过描写他们生活中的苦难将对时代环境与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反思寓于其中。

对时代环境与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反思是《芙蓉镇》的重要主题之一,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的体现。人民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在极左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批判活动占据生活的主要方面,人民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这种非正常的社会运行模式也不利于民族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谢晋对时代环境与民族命运的关注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同时这种爱国主义也呈现出“崇高”的美学特征。

“崇高”是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康德认为“主体的崇高是由崇高的对象引起”,“并赋予崇高对象‘无形式的特征”,“无形式”就是指“对象无限的大或无限的力”①。爱国主义就是一种“崇高的对象”,给人精神上的鼓舞,具有“无限大的力”。

总之,对时代环境与民族命运的关注是谢晋很多电影的主要主题,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倡导大家不忘对历史的反思,呈现出“崇高”的美学特征,也具有很强的审美趣味。

(二)对救赎意识的体现

谢晋执导的多数电影都在影片中体现了救赎意识,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救赎,谢晋的影片中多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的救赎。在电影《芙蓉镇》中,这种救赎意识主要体现在胡玉音与秦书田之间。

女主角胡玉音是芙蓉镇上的芙蓉仙子,当她与丈夫黎桂桂乐观勤劳地生活,向往着美好的明天时,突如其来的变化打破了他们平静美好的生活。运动的到来以及李国香这一外来者的闯入,开启了她的悲剧生活。明明是安分守己地靠着自己的双手与勤劳发家致富,但她却被冠以“反革命新富农分子”的名号,在红卫兵的迫害下,丈夫撒手人寰。当胡玉音受尽苦难时,秦书田走进了胡玉音的心中。在秦书田与胡玉音的关系中,秦书田将对光明与善良的坚守传递给胡玉音,教导胡玉音追求希望。可以说,在胡玉音最为悲惨的时刻,是与秦书田的相依相恋救赎了胡玉音,是秦书田的乐观与坚守重新给了她希望,给了她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在那个特殊时期,知识分子跌下神坛,由启蒙者、引导者变为被改造的对象。秦书田是《芙蓉镇》中唯一一个知识分子形象,被划为右派,后又被批斗游街,又因与胡玉音的结合而遭受牢刑……遭受很多苦难。秦书田外号“秦癫子”,是因为他处事油滑疯癫,但在和胡玉音恋爱并有了孩子以后,秦书田想尽各种办法和胡玉音结婚,与往常的能伸能屈不同,即使在宣判台上,他也毫不低头。胡玉音的纯洁与坚强是秦书田被批判期间的慰藉,在宣判台上毫不低头的姿态是他重拾知识分子的担当的体现。胡玉音与秦书田相互依靠,共同支撑对方坚强的活下去。因此,胡玉音也救赎了秦书田。

由此可见,《芙蓉镇》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谢晋模式”中的救赎意识,主要表现在胡玉音与秦书田的相互救赎之中,从而在苦难的叙事中呈现出人道主义的温情,并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对人性美的追求

《芙蓉镇》通过刻画特殊年代下人物的命运变迁,表现出复杂的人性,歌颂勤劳、坚韧、善良的人性美。

胡玉音是《芙蓉镇》中人性美的主要体现。胡玉音的性格并不单一,首先她具有善良、勤劳、正直的人性美。胡玉音性格温柔、待客热情并且食物干净、分量足,因此米豆腐摊子有着源源不断的客流,靠自己的勤劳过上富足的生活;其次,在她身上也体现了传统女性所具有的母爱特征,因自己和丈夫黎桂桂没有孩子,加上黎桂桂性格软弱,胡玉音便将自己的一腔热情寄托在了丈夫黎桂桂身上;再次,胡玉音虽善良却并不软弱,遇事有主见,如当胡玉音与秦书田相爱并怀孕时,被红卫兵施加极其残酷的暴力刑法,胡玉音却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定。在她身上,体现出对人性美的赞颂。

与胡玉音相对的、人性恶的承载者是女闯将李国香。李国香像一个投机者,她的升迁、成名并不是依靠自身能力,而是靠迫害、打压和各种批判运动,芙蓉镇正是因为她的到来打破了以往安宁和谐的社会秩序。为迎合“四人帮”的错误路线,她在芙蓉镇上开展各种批判活动,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充分体现了李国香在极左政治下深陷权力欲望,灵魂扭曲所造成的歹毒、自私与贪婪的人性。

总之,影片通过对胡玉音坚强、善良的人性美的歌颂与对李国香自私、贪婪的人性恶的批判,从而呈现出追求人性美的美学特征。

二.电影语言上的美学呈现

电影语言是一种语言表现艺术,“从听觉和视觉上生发感官效应的电影表现方法就是电影语言”②。对电影语言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结合与影视作品相关联的外部元素对电影语言进行研究,把电影语言与导演风格、时代特色、技术手段等联系起来,突出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另一种是完全立足于电影语言本身,纯粹地研究电影语言的构成要素、结构规律、叙事功能等,此时的‘语言更接近本体”③。本章主要从电影叙事、语言与画面等方面分析电影叙事美学与湖湘地域美学的呈现。

(一)电影叙事美学的呈现

首先,《芙蓉镇》在叙事结构上采用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所谓因果式线性叙事,内涵这两个非常明确的要义,其一是指该结构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关联为叙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其二是指其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时间展开,很少设置打断时间进程的插曲式叙述,更不做一条叙述线索以上的并置性处理。”④《芙蓉镇》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讲述了1963年到1978年间芙蓉镇上发生的故事,并且整部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胡玉音与男主人公秦书田的命运抗争这一条叙事线索展开。同时谢晋受到中国电影传统的影响,按照起承转合的戏剧性结构方式拍摄,在影片结尾处设置秦书田与胡玉音的大团圆式结局,并且不同人物的命运结局也是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展开。

其次,影片设置激烈的人物冲突。戏剧冲突使影片具有高低起伏的节奏。《芙蓉镇》的人物冲突主要体现在以李国香为主的外来者与芙蓉镇本地人之间。就地域来说,李国香是芙蓉镇的外来者;并且在政治上她是女干部,来芙蓉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革命运动,对镇上的人进行改造,因此李国香来到芙蓉镇上不久就打破了芙蓉镇上安宁祥和的气氛。与李国香之间冲突最為激烈的就是女主人公胡玉音。李国香嫉妒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子比自己的国营饭店生意还要好,嫉妒胡玉音的长相,且因为在自己挑中的结婚对象谷燕山那里碰壁,李国香将账记在了胡玉音身上。当李国香成为工作组组长重回芙蓉镇后,将胡玉音夫妇打成“反革命新富农分子”,胡玉音也因此成为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而后她又整倒了谷燕山、黎满庚等人,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可以说李国香是整部影片戏剧冲突的焦点,许多人物的命运发展都与她有关系,从而起到推动了影片发展的作用。

由此可见,《芙蓉镇》采用因果式线性叙述结构,设置激烈的人物冲突,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美学特征。

(二)湖湘地域美学的呈现

康德在《自然地理学》中阐释了他的地域美学思想,他“在孟德斯鸠‘人从属于自然和气候的思想基础上建构起他的地域美学思想”,“所谓地域审美观,指的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审美观念”⑤。每个地域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都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形成不同于其它地域的审美趣味。

古华笔下的芙蓉镇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电影《芙蓉镇》通过自然环境、民俗语言、歌谣等呈现出浓郁的湖湘地域特色。

电影《芙蓉镇》用镜头与声音还原出书中所描述的湖湘的风土人情。首先在自然环境与建筑上,芙蓉镇三面环水,镇上有青石板阶梯与长长的街道,这些景观都在电影中得到呈现,并且电影还还原了王秋赫的吊脚楼,吊脚楼是湖南的特色建筑,对吊脚楼的呈现增加了影片的湖湘地域特色。其次在电影中还有许多方言的对话,如在影片开始时,对胡玉音与顾客、相邻之间的对话的镜头,运用了“手巴子”、“长嘴刮舌”、“跪床脚”等方言词汇,既凸显了人物性格,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又增加了芙蓉镇上乡邻间的热情与亲切感,从而展现出祥和安宁的气氛。同时,《芙蓉镇》中出现了许多民歌,如《喜歌堂》、嘉禾民歌《半升绿豆》、张家界民歌《韭菜开花》等,不同的民歌应用于不同的场景,既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又增谈了许多湖湘地域的民俗特色。

总之,每个地域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都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与美学特征,芙蓉镇位于湖南,《芙蓉镇》通过利用自然环境、民俗语言、民谣等方面的呈现,塑造出优秀的视听效果,刻画出独具湖湘地域特色的美学特征。

三.电影《芙蓉镇》的审美意义

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具有丰富的审美趣味,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我国电影届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本章主要从影片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性美的追求与“谢晋模式”的影响两方面入手,分析电影《芙蓉镇》的审美意义。

首先,谢晋在影片中寄予自己对历史的反思。电影《芙蓉镇》通过书写极端政治环境下的各类人物的命运,展现在特殊年代下勤劳的人遭遇批判、懒惰投机的人获得提拔的非正常状态,表现了革命斗争年代对人的扭曲与异化,寓于对历史的反思。并且《芙蓉镇》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善良勤劳的胡玉音、油滑又坚毅善良的秦书田、贪婪自私的李国香、投机取巧又懒惰的刻画了复杂的人性,以及对他们结局与下场的描写,凸显了对于人性美的追求。谢晋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性美寓于《芙蓉镇》的影片之中,可以引发观众思考,对观众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并且使得电影在今天仍然具有引人深思的作用。

其次,“谢晋模式”作为谢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芙蓉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反映时代环境、关注民族命运,坚持对人性美的追求,以及鲜明的救赎意识等。“谢晋模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引起过广泛讨论,朱大可等人曾发文批判“谢晋模式”,认为“谢晋模式”是五四文化的退步。不可否认,谢晋的电影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如他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质上来说是男性凝视下的他者。但总体来说,作为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谢晋还是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谢晋模式”影响了许多的电影创作与观众。作为“谢晋模式”的代表作的《芙蓉镇》也具有重大的审美意义,影响了一代的观众与电影创作。

总之,《芙蓉镇》无论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是对人性美的追求,都对观众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作为“谢晋模式”的代表作的《芙蓉镇》也具有重大的审美意义。

综上所述,《芙蓉镇》作为谢晋的巅峰之作,其主题与内容上呈现出的“谢晋模式”、电影语言上呈现出的叙事美学与湖湘地域美学等都具有极强的审美趣味,并且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为今天的电影创作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谢晋.影片《芙蓉镇》导演阐述[J].电影新作,1986(04).

[3]从小说到电影——谈《芙蓉镇》的改编(上)[J].当代电影,1986(03).

[4]吕俊杰,彭师敏.“崇高”概念源流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0).

[5]杨春凤,汪开庆,杨宁.从《芙蓉镇》看谢晋电影风格[J].电影文学,2010(01).

[6]钟仕伦.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06).

[7]郭文.从谢晋电影《芙蓉镇》谈电影中的美学价值[J].電影文学,2013(07):86-87.

[8]倪祥保.三十年后“谢晋电影模式”再思考[J].当代电影,2016(09).

[9]毕彦华.从电影《归来》看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异同[J].电影文学,2019(15).

[10]朱腾.电影语言符号的语义内涵及符号本质——兼论电影语言与自然语言之异同[J].视听,2020(07).

[11]尤曼曼,贺玉庆.从文字到影像:《芙蓉镇》改编研究[J].文学教育(上),2020(09).

注 释

①吕俊杰,彭师敏.“崇高”概念源流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0):54-55.

②毕彦华.从电影《归来》看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异同[J].电影文学,2019(15):129-131.

③朱腾.电影语言符号的语义内涵及符号本质——兼论电影语言与自然语言之异同[J].视听,2020(07):8-10.

④李显杰著.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31.

⑤钟仕伦.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06):63-71.

猜你喜欢
芙蓉镇
浅谈《芙蓉镇》中秦书田形象塑造的意义
从《芙蓉镇》看乡土文学的传播
愚昧时代彰显的真善美
论《芙蓉镇》中悲喜交加的美学特色
逆反会话合作原则延伸会话含义
一幅湘南山镇民俗风情的展览画
以《芙蓉镇》为例探究电影与时代的融合
《芙蓉镇》中典型口语词浅析
论古华《芙蓉镇》的叙事艺术
“民族寓言”与“政治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