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助力重固镇章堰村景观营造研究

2022-05-30 10:48赵佳宇罗曼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景观营造乡村建设公共艺术

赵佳宇 罗曼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近年来提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越来越多的乡村公共空间展现出了艺术新风貌,但同时因人口流失、产业结构变动、老龄化严重等情况,乡村日渐衰落,探析其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对策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景观营造,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地方居民的凝聚力,同时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文章就以上观点,探讨公共艺术助力上海市重固镇章堰村景观营造的策略,以期为未来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环境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建设;公共艺术;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03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这导致农村低素质劳动力比例加大,留守老人缺乏关怀,乡村面临着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农田衰退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差距。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策略。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探索可行的发展方法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提出,要建设与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相匹配的“乡村+新江南田园”,打造“双轮驱动,连点成片,多村联动,一村一品”的重固特色。本文通过分析乡村社区营造的实践案例,探讨公共艺术助力重固镇章堰村景观营造的策略及其背后的运行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乡村公共空间公共艺术营造现状

目前,日本的越后妻有艺术节是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景观营造的代表性案例,对中国当下的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它将“人类被自然包裹”作为基本理念,让艺术介入乡土,活化地域。随着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乡村与城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建筑师对乡村的营造手法很多只是对城市建筑的复制、移植,这导致乡村文化特色缺失,出现了与当地环境不协调的情况。在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中,很多建筑师对当地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的了解不够深入,造成设计出的乡村建筑缺乏文化性、在地性,在设计中一味追求高级感,使得乡村原有的建筑文化、地域特色遭到破坏,比如常见的在乡村修建公园、篮球场,大面积的道路硬化,虽然从物质层面看乡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同时一些精神层面的文化遗产在逐渐消失[1]。

2 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景观营造的意义

2.1 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营造应该更多地关注居民的精神需求,而不仅仅是关注居民的物质需求。应通过公共艺术与地方传统文化的结合,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激发本土活力,从而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在维护乡村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将公共艺术与当地传统文化结合,可呈现出乡村的多重景观景致之美,激发人们的乡土之情,增强人们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

2.2 优化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环境

乡村景观的营造不仅改变了外部空间的样貌,还激发了乡村的内在活力。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可以激发地方的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居民的审美意识,通过以艺术展现大众情感的方式营造乡村景观,从而优化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乡村景观营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增加居民收入,进而增强居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 提高居民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

公共艺术具有在地性和参与性的特征,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文化差异。当地居民自身就是当地文化的载体,能够很好地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艺术家和居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不仅可以推进文化传承,也可以展现地域特色。居民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话语权和自治空间,可以增强地方的凝聚力,继而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2]。

3 公共艺术助力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的策略

3.1 因地制宜,坚持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域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的不同,会产生独特的地域属性。乡村因特有的植物景观和大地景观而区别于城市环境,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载体。公共艺术在助力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域特征和地方文化,因地制宜地将公共艺术渗透到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中,使改造后的乡村公共空间变得更加合理化,体现公共艺术的地域性。在特色表达方面,可以将当地居民的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作为创作来源,并加入新的要素,不仅具有传统村落的自然之美,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可以更好地被当地居民接受,体现出地域性魅力。

3.2 居民参与,坚持参与性原则

乡村景观环境最直接的影响对象就是地方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都体现了当地的乡土人情,居民在景观营建过程中应保持自己的话语权和自治空间,发挥主人翁精神。艺术家应把当地的乡土文化和地方群众结合起来,与居民交流、分享,建立彼此互动、依赖的关系,让居民感受艺术、理解艺术,共同创造属于这个地方的乡村景观。参与公共艺术创作的不仅有艺术家,还有当地居民、政府、工程师等,共同努力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公共活动参与意识,还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复兴地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环境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将人文与环境紧密结合,焕发自然魅力。

3.3 传承非遗,保护地方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农耕文明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并逐渐产生了丰富的民间文化,成为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当下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应与文旅融合发展,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注重将非遗与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等结合,如开发具有传统意蕴的文创产品、开展“非遗日”“非遗活态展”等活动,从而弘扬、传播与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章堰村的非遗传承人张元师在一次艺术季活动中向大家展示了传统的竹编手工技艺;中建企业大学开设的文创商店会邀请老艺人传授传统技艺,并将一些手工艺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传承章堰村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重固镇章堰村乡村公共艺术案例分析

4.1 背景

4.1.1 乡村公共艺术发展背景

乡村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而历史悠久、留存了价值较大的建筑遗存和文化遗产的村落正面临着种种危机。乡村文明和文化传统被人为截断,乡村文明赖以生存的生态载体遭到了人为破坏。公共艺术具有重塑地方文化形象的功能,介入乡村公共空间后,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唤醒地方传统文化[3]。

目前,我国关于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的学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地域文化、文化生态的保护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从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新理性主义运动到后期的新地域主义都体现了一种对地方文脉的保护和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公共艺术在城市化的影响下飞速发展,如何助力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营造,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4.1.2 章堰村发展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固镇正按照“大城、小镇、新生活”的目标定位和“双轮驱动、连点成片、一村一品、试点先行”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多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开展。章堰村坚持党建引领,民主自治,完善“村规民约”等制度,建设“党群服务点”“客堂间”“睦邻点”等平台,使治理成效和文明风尚逐年提升。

章堰村距虹桥商务区约15 km,距上海市中心30 km,区位优势明显。沪常高速、山周公路等干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当前行政区划面积近2 km?,耕地面积约1.39 km?,其中,生态及果林面积近0.51 km?。户籍人口近1 500人,2019年村级可支配收入355万元。

关于章堰村的最早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章堰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始建于1065年,因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章楶而得名。村内现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各2处,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28处。这些人文遗迹为章堰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成为文旅产业开发的重要元素和资源。章堰人自古以来与6 000年福泉山古代文明相伴,也受到2 000年青龙镇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孕育出聪明才智和精彩人生。

4.2 章堰村公共艺术营造策略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重固镇章堰展于10月开幕,以“合!我们的金章堰!”为题,通过寻访或村委会招募,确定“本村大使”,在各展览区担任志愿者,讲述不同的章堰故事。通过“幸福社区—城隍庙—章堰文化馆—人才发展中心—沿河商业—稻田—科技农业园”的展览路径和相关展览、活动,使人们走进乡村社区,充分体验邻里友好、总部服务、创新生产等乡村生活场景。同时,基于章堰村乡村振兴工作战略,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15分钟乡村社区生活圈”。

章堰展将艺术作为纽带,使艺术家、居民、作品和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互生共融的关系。笔者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展助理,从两个方面分析章堰村的公共艺术营造策略。

4.2.1 艺术带动文旅,展现古村新貌

以艺术作为纽带将各个区域的文化特色串联起来,形成保护地方特色的艺术串联计划,从而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展现古村新风貌。

活动开幕日当天,章堰村通过展览展示、稻田大地表演、古村落沉浸式表演等一系列艺术活动向观众展示古村新风貌,让人们感受章堰村的文化,领略章堰之美。

章堰村的改造是在旧迹中融入当下的发展理念和功能需求,遵照化古为新的原则,在保留水乡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元素进行当代演绎。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让新与旧共存共生,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原来的生态和文化基底。目前对章堰村及同类村落的改造和复兴以生存、生长、新生为主要目标,在改造的过程中调整乡村的新风土、新风貌,使乡村建设既有新面貌,又有新内涵。

4.2.2 多方协作,共建美好村落

章堰村的展览以章堰村新老村民(原住民、管理者、以中建八局为代表的乡村振兴创新实践者、新业态经营者、展览期间常驻的研究工作团队)为主体,以人物串联为发展脉络,突出人地关系。当地村民的认可、设计师的改造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使章堰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前来参观的游客逐渐增多,居民对艺术的认可度也大大提高,促进了章堰村文旅产业发展[4]。

5 结语

基于章堰村本土特色,将地域性元素以当代公共艺术的形式融入乡村公共空间,这样可以将乡村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传承乡村精神,增强地方凝聚力。公共艺术助力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营造,可以改善乡村空间环境,优化乡土精神文脉,同时保护乡村风貌,活化乡村功能,增强乡村活力。让艺术融入大众生活,可实现公众与艺术积极互动,发挥公共艺术的人文涵育价值。

未来,章堰村将从历史中汲取文化基因,将新农村、新农民的利益与中建、政府的发展愿景有机融合,打造一个新老环境、新老业态、新老建筑迭代融合的、具有明显上海海纳百川精神的时尚水村。

参考文献:

[1] 岳秀華.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营造研究[J].艺术品鉴,2019(17):278-279.

[2] 叶相君.日本越后妻有公共艺术对当代乡村公共艺术的启示[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3] 王晓东,余顺利.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的策略研究[J].探索发现,2021(12):207-208.

[4] 鲁懿莹.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社区营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赵佳宇(1997—),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城市公共艺术。

罗曼(1981—),女,辽宁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城市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景观营造乡村建设公共艺术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