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生成性:以程翔老师的教学实践为例

2022-05-30 14:19杜雪莲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将进酒语文

杜雪莲

内容摘要: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成长,教师必须关注语文的生成性。程翔老师在《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关注课程资源的生成,强调课堂评价的生成,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和文本理解的生成,展现了一堂优秀语文课的语文生成性教学。要保障语文教学的生成性,学生的原始理解、课堂的预设性、以文为本的原则以及教师的素养是前提。教师要应该学会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成,例如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质疑教学法、提倡小组合作讨论、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等。

关键词:语文 生成 程翔 《将进酒》

传统的语文课堂偏重预设性,即教师在上课之前讲课堂的步骤、上课要说的话、学生可能产生的反应都提前预设好,避免上课期间产生预料之外的课堂情况,尤其是不可控的情况,以保障教学质量。但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导致教学的僵硬死板,课堂失去活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自2001年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生成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聯系”,“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1],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上都强调生成性,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成长,将学生看作动态的人。程翔老师在《亲身体验与内化生成——谈语文活动课的本质特征》一文中指出:“教学的本质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对付考试,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内化、生成进而形成基础学养的过程。”[2]由于可见,语文教学的生成性是不容忽视的。在关注生成性的课堂上,学生必然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一.概念界定

(一)生成

当前,“生成”一词广泛见于各个领域,数学有生成函数,语言有生成语法学,教育有生成性学习。但这一概念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他将其作为存在的普遍原则,把现实看作是永恒的、永不停息的河流。“生成”即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形成[3],后来逐渐被引用到艺术领域、语言领域、数学逻辑领域等。在艺术领域,“生成”是艺术本体论中的一个概念,它表明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潜在的对人类形象和本质的创造。它指出了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强调人类价值的自我生成[4]。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同样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应该是“作为一个生命的范畴,就是渴盼、憧憬,就是向未来的吁请和伸展”[5],而教育应该做的,就是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憧憬、期望。

(二)生成性语文

生成性语文与预设性语文相对,预设性语文强调计划性,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生成性语文强调开放性。胡朗德在《论生成性语文课程实施》中将生成性语文课程分为两类:完全的生成性语文课程实施及非完全的生成性语文课程实施,并指出由于学校和教师的整体能力有限,我国当前的语文课程大多是非完全的生成性语文课程[6]。生成性和预设性虽然是相反的概念,但从现实的实践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语文教学的预设性不能忽视生成性,否则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存在,而仅仅关注课堂步骤是否正确,教学计划是否能完成;语文的生成性同样不能抛弃预设性,预设不仅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目标,同样也指向学生的生成,教师可以提前设想学生将通过这堂课学到什么,发展到何种程度。如果生成性缺少计划的制约,会导致课堂的混乱,教师难以把握课堂,学生也难以实现真实的发展。陈平在《生成性语文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一文中,将生成性语文课堂描述为“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7]胡朗德认为,生成性语文课程实施“就是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随着学生、教师、课程资源和环境(情境或情景等)等的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和改变的动态性、发展性的语文课程实施。”[8]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生成性语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生成性语文不排斥预设性。预设的语文课程可以增强课堂目的性和计划性,避免教师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课堂的混乱,保障学生的发展。第二,生成性语文强调动态性和发展性。生成性语文将学生看作动态发展的人,将课堂视为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当中,在与同学的讨论合作过程中,在亲身体验的实践中,促进个人的发展,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第三,生成性语文强调学生主体。如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生命质量的提高而举行的社会活动”[9],那么生成性语文就是“直面学生的生成、通过学生的生成、为了学生的生成而实施的语文教学模式”。

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学是课堂的生成过程,真正的课程应该实在教学的过程中生成的,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10]程翔老师注重语文课堂的生成,其《将进酒》的课堂教学明显地展现了语文生成性的特征。在这一课堂当中,教师在学生原始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利用课堂资源的生成、教学评价的生成,达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生成目标。学生对《将进酒》这首诗歌的了解从陌生到熟悉,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逐渐加深了对于诗歌内容和李白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投入到自我素养的生成当中,其语文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学习需要被满足,获得了极大的成长。

二.生成性的语文课程

(一)生成性的表现

1.课程资源的生成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趋向于机械化,教师讲解死板,不会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实际上,语文课堂的资源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纸质文本外,还有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课标》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课程资源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关联密切,即使师生动态运用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生成资源的过程”[11],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联合学生,充分利用当下的课程资源,促进原生课程资源的价值提升,实现学生的发展。程翔老师《将进酒》的教学是在2003年进行的,此次课堂并没有使用多媒体等技术,也没有提及课堂外的各种风俗民情等,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课堂资源的生成性特征。《课标》提及“语文学习过程中随时生成的各种话题、问题、拓展材料以及学生成果等,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资源”,程翔老师非常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并利用这样的课程资源[12]。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当中,教师大都是按照展示背景材料、划分层次、解释字词、体会情感这样的步骤来进行,应该肯定的是,古诗词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或者词人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不是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来认识,而是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的。程翔老师在讲授《将进酒》时,打破传统,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诗歌,生成各种问题,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动态运用。他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时候,并不是一开始就分析诗句,而是让学生读,反复地朗读、吟诵,在学生完成第六次朗读之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李白是在什么情境下写这首诗的”。一般情况下,写作是由于受到了某种现实情境的触发而产生的,这里面饱含着作者的情感,通过对具体情境的想象能更好地使学生体会诗人的情绪。在学生读完第九次之后,程翔老师才开始带着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梳理诗人的情感发展。这时候的学生在经过多次朗读之后,对作者的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因此在完成这一部分的任务时,能够顺理成章地找到作者情感发展的关键点。

2.情感体验的生成性

此处的情感生成并非指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识,而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文章的深入把握而引发的自身情感的生成和发展,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投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逐渐沉浸的生命体验,二是逐渐增强的文化自信。齐韵涵曾指出,“放眼语文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为学生带去宝贵的生命体验。”[13]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课程是强调学生主体的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它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指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诗歌,大都是抒情的,是作者生命的投入。在吟诵诗歌时,学生同样也要调动自己的感官,激发自己的思想,产生生命的体验,就如程翔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说的那样:“吟诵是要用自己的生命投入的,你要把李白的诗变成你自己的语言,似乎李白就是你,你就是李白,你面对的那些权贵们,你要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一种气魄”,这是一种沉浸式的生命体验。因此,程翔老师在课堂上多次让学生亲自朗诵,也会做出示范,让学生更好地产生深入的生命体验。新时代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堂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材料。学生学习优秀的古诗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夠深入地体会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强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同和热爱[14]。程翔在《将进酒》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还”的读音时,一位同学提到古文当中这个字大多数念“huán”,说明这些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程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提到了中国的传统武术醉拳、提到了《水浒传》、提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课堂评价的生成性

《课标》提出,“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5]。语文课堂上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生成,从时间上讲,要注重即时评价,从语言上讲,要注重正面评价,从主体上讲,要注重多方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形成性评价。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的生成性、发展性和动态性,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首先,评价要及时,即当学生在对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应该立刻对学生的情况做出评价。例如,当程翔老师在问到“李白是在什么情境下写这首诗的”,一位学生这样回答:“李白是官场不得志,然后呢与几位好友把酒痛饮,酒兴正浓,稍有醉意的时候,李白是借酒消愁,诗兴大发,然后才思如泉涌,妙笔生花,大笔一挥,就写下了这个《将进酒》,成为万古不朽的名作。”程翔老师当即对其语言进行了评价,夸赞他出口成章,并邀请他诵读一遍。其次,正面评价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成和发展,《课标》提出,“评价要注重展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16]。对于学生,尤其是胆小自卑的学生,评价是应该侧重于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程翔老师在面对一位比较胆小的学生时,能够通过幽默的语言激励学生关注自身,并勇敢尝试,在学生完成朗读任务之后,虽然可能没有达到情感上的要求,但程翔老师仍然能挖掘其优点,对这位同学进行肯定,及时做出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再次,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课标》指出,要“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课程评价”[17]。语文教学课堂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开展的,虽然家长、教学管理人员等难以参与到某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程翔老师在《将进酒》的课堂上请了多位学生进行吟诵,有一些同学他自己给予了评价建议,而有一些同学则是让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课堂教学是生成的,是动态发展的,教师评价也应该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的评价,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学习方法。

4.文本理解的生成性

程翔老师十分强调学生的理解,他在著作《课堂阅读教学论》中将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看作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并将学生的理解分为原始理解、后续理解、创新理解和荒谬理解[18]。2006年,他在《论“基本理解”》一文中丰富了自己对基本理解的认识。他认为在语文课堂当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发展的、生成的,而非固定的,是从原始理解出发,经由后续理解,最终达到基本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创新理解和荒谬理解[19]。原始理解是学生对于课文的第一印象,由于没有任何材料和外力的帮助,这时学生的理解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可能是荒谬的,完全偏离课文的基本含义的[20]。就《将进酒》而言,这是李白的诗歌作品,学生从小就学习李白的诗歌,因此能够准确捉住李白诗歌豪迈、浪漫、潇洒的特征,此时学生的原始理解是正确的,为学生通过后续理解达到基本理解奠定了基础。后续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听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讨论,翻阅各种资料,逐步完善原始理解的过程[21],从这一点来看,后续理解也是具有生成性的。程翔老师促进学生的后续理解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活动来实现的。在《将进酒》的教学当中,程翔老师一共让学生朗诵了十二次,并且采取了个别朗读、自由朗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从第一次到第四次朗读,是让学生读顺诗歌,解决其中可能存在的字音问题。从第五次到第八次的朗读是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豪放、飘逸,掌握诗歌的节奏、重读和朗诵时感情的起伏变化。从第九次到第十二次,程翔老师开始将学生引入到生命体验当中,体会李白情感从悲到欢到醉到狂的变化,将自己当成李白,吟诵出诗歌的悲、欢、醉、狂,宣泄出诗歌当中愤怒和无奈的情感。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有自己的创新理解,如程翔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李白在诗歌当中提到荣华富贵不值得追求,做圣贤也不值得追求,只有喝酒值得追求,同学们是否同意李白这个观点。大多数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能够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也能够体会李白的无奈,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考。

(二)生成性的前提

1.学生的原始理解

新课改提倡生成式教学,强调课堂中学生的生成,但这种生成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自然生成的过程是融会贯通的过程,是推理、想象、判断各种心理机能整合的过程”[22]。程翔老师重视学生的原始理解,即学生在不受任何干扰情况下对文本进行阅读之后的一种理解状态,这种原始状态是教师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师展开阅读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看,学生的原始理解也是生成的,是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初始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而产生的对于文本的理解。但从某一节具体的课堂来看,学生的原始理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更是课堂生成性的保障。如果没有学生的原始理解,教师的教学就难以进行,学生的后续理解也难以生成,更别说达到基本理解。

原始理解的概念是程翔老师在前理解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原始理解并不等同于前理解。前理解学说是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理解前结构理论发展而来的,所谓“前理解”就是理解者理解文本前的文化素养,体现了个人与历史文化的继承关系,是个人无法拒绝的东西,它在人的语言中保存着[23]。从某一具体的时间段上来看,前理解可能存在与原始理解之前,也可能同时产生。例如在《将进酒》这一节课上,从程翔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李白的人生经历或诗歌风格的理解是在课堂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因此属于前理解;但是《将进酒》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在这之前并没有了解过,因此当学生带着前理解第一次朗诵这首诗歌时,就产生了原始理解。

学生的原始理解不等于学情,但却是学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摆脱教师讲解和各种外在材料的束缚,自由地接触文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促使学生产生持续的阅读理解冲动。学生只有产生了对于文本的原始理解,才有可能激发自身对于文本后续意义的理解欲望。

2.课堂的预设性

预设最初是逻辑语义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24]课堂的预设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遵循课堂教学规律,依据文本,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预先设定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任务、学生发展目标等。它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体现了教师对于文本、对于教学、对于学生的尊重,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如果没有预设性,课堂缺少制约,就容易陷入到混乱之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随心所欲,没有束缚,教学也就难以进行。但过度的预设会导致课堂教学失去活力,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阻碍学生思想的发展,使得课堂回到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情况。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预设性和生成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生成性是对预设性的纠正和发展,另一方面,预设性是课堂有效生成的保障。

程翔老师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但是从不排斥预设性。程翔老师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不可能让教学陷入无序当中,他的课堂作品《将进酒》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预设性。从这堂课的整体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程翔老师的教学是有一定步骤的:首先让学生回忆从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初步感知文本,解决字词等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诵诗歌,体悟诗歌的节奏变化和基本情感;再次,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明确这首诗歌所展现的情绪,理解诗人的悲与狂;最后,让学生将体验到的诗人情感运用到诗歌吟诵当中,并能够顺理成章地完成诗歌的背诵任务。正是由于有了科学的计划和预设,学生才能在课堂上顺利生成对于文本的基本理解。

3.坚守以文为本

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最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上。《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5],学习语文,最基础的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文本是语言文字的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6],如果说人文性体现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工具性则表明语文课程绝不能抛弃文本,抛弃语言文字的学习,要坚持以文为本。

程翔老师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坚守以文为本,提出文本教学的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结合语境理解语言,二是尊重文体规律。[27]文本教学保障课堂的生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学生理解生成的角度来看,文本是学生后续理解发展和基本理解生成的基点,学生的理解是从文本出发,最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因此,脱离教材文本而进行的生成活动是无效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错将荒谬理解认为是基本理解,产生穿凿附会的情况。从课程资源生成的角度来看,教材文本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进行生命交流的过程。为了探索文本的隐含意义,接近文本创作者的本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借助教材文本以外的辅助资源,帮助理解。如果教师脱离教材文本而将辅助资料当中主要学习材料,就如同买椟还珠的郑人一样,是舍本逐末的。

4.教师的素养

虽然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正在逐渐淡化,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否认教师是课堂顺利进行的路标。无论是学生的生成发展,还是课堂资源的利用,亦或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都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引路人。教师只有具备优秀的素养,才能够有效保障教学的生成与发展。从语文教学生成性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首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及时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或者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学习,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应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生成性语文是新课改以来讨论得非常热烈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它体现了对于传统教育弊端的一种反思。教师应该借助网络技术,广泛阅读,了解更多有关生成性教学的信息,深入探讨有关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发展、策略等,树立生成教学的观念,將学生看作生成的、动态发展的人。翻看程翔老师的文章可以发现,程翔是一位非常注重生成的教师。[28][29]

其次是渊博的知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最主要就是语文专业方面的知识,例如语言学、文字学、传统文化等。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推动学生的生成发展。程翔老师自身的知识就十分的渊博,在《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诗歌当中的“醉”意,他向学生介绍了《水浒传》中武松的醉拳,没有亲自阅读过《水浒传》的教师是很难做到这这一点的。

最后,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强调学生的自由生成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对于课堂的调节和控制,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情况下促进学生的自由生成和发展。从《将进酒》的教学实录来看,程翔老师既控制了课堂的秩序,又充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是自由的,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促进生成的策略

1.亲身体验

“在高水平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丰富的学习体验。”[30]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推动语文课堂从“小语文”到“大语文”的转变,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课标》十分重视学生的体验,在《课标》当中,“体验”这个词共提到了36词,例如“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等。[31]

程翔老师十分重要学生的亲身体验,他认为亲身体验是学生内化生成学习内容的关键步骤。[32]在理科的学习当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用学过的公式去解决某一个问题,但文科科目,尤其是语文,重视知识而不是技能,因此老师倾向于整堂课的讲解和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热爱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就应该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阅读、体验、感悟语言文字,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冲动。

2.质疑教学

质疑教学并不是指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个问题做出回答,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而是指“对课文的怀疑、指瑕”[33],这种怀疑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即便课文本身没有问题,教师也可以提出对文本的质疑让学生思考。例如在《将进酒》教学当中,程翔老师引导学生质疑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价值观,这一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结合当时诗人的处境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指向学生生成目的的质疑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如果说亲身体验可以保障学生的原始理解和个性化理解,那么质疑教学则能够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质疑、提问、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经历后续理解实现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指引学生挑战权威,培养怀疑精神,怀疑是创新理解的开始,也是学生自我内在生成的开始。

3.合作讨论

合作讨论即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具有一定难度,学生自己无法解决,教师允许学生之间交流讨论,交换信息和想法,获得一个最佳答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倡教师要“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探究。班级授课制下的大班教学难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体验,老师通常只能照顾到几个非常积极的学生,而小组的合作讨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真实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体现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内化生成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首先,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想法、交换信息,加深了组内每一位成员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拓展了对于文本的理解;其次,一个小组通常只有5或者6个人,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发展;最后,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具有差异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产生完全相异的看法,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协调能力,既能认真倾听、接纳他人的想法,又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意见。

4.问题导向

课堂教学过程通常是由一个个学习任务或者具体问题推动的,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同时产生下一个问题,教学由此得以顺利进行。传统的语文课堂也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但是一般情况下问题是固定的,答案也是固定的。而新课改之后的课堂提倡问题是生成的,答案也是生成的,它体现了课程资源的生成性。

程翔老师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浅探——以〈方山子传〉为例》一文中分析“问题导学”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时就提出,“问题导学”模式的“本质之处是注重生成的过程”。这一教学模式是先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经过小组合作,基于文本提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教师补充问题,最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学习具体文本。[34]课堂教学以具体的问题为导向,尤其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文本之后提出的真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生成。

参考文献

[1][11][12][14][15][16][17][25][26][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程翔.亲身体验与内化生成——谈语文活动课的本质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2016(07):12-14.

[3]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4][5]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6][8]胡朗德.论生成性语文课程实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6):80-82.

[7]陈平.生成性语文课堂对教师的要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6):25-26.

[9]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中国教育报记者.对话钟启泉教授:义无反顾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N].中国教育报,2006.

[13]齐韵涵.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生命体验——以程翔《将进酒》课堂实录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4,14(03):83-84.

[18][18][21][27][33]程翔.课堂阅读教学论[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19]程翔.论“基本理解”[J].中学语文教学,2006(05):18-20.

[22]程翔.试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05(05):40-42.

[23]洪汉鼎.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J].河北学刊,2008(1):53-62.

[24]汝信,黄长著,沈世鸣.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8][34]程翔.“问题导学式”教学浅探——以《方山子传》为例[J].语文建设,2014(13):30-33.

[29][32]程翔.亲身体验与内化生成——谈语文活动课的本质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2016(07):12-14.

[30]诺曼·E.格朗伦德,苏珊·M.布魯克哈特.设计与编写教学目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将进酒语文
将进酒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将进酒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将进酒》的“三气”
蓬莱文章建安骨
——赵彦国书法篆刻赏评
李白《将进酒》的狂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