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晓霞
为切实发挥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今年3月,辽宁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自通知下发以来,我市积极响应,第一时间落实文件精神,以县区为单位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涵盖政策法规、2022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等多个方面,对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顺应“双减”形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为例,谈谈“双减”政策下,如何让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一、教学目标单元化
目标单元化,是指在单元视角下制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观点的提出,既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写理念,又顺应了“双减”的教育形势。
统编版语文教材倡导单元模块教学,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同一个教学结构中,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同时,在“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如何提质增效,是一线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所谓“提质增效”,就是让学生耗费最短的时间,以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因此,唯有教学目标精准,才能实现“双减”的最终目标。
基于以上两点,教师可这样制定《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目标:
1.运用画鱼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情节。
2.运用批注法,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3.运用背景介绍法,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旨在指导学生学会梳理文章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目标的设计意图在于使学生掌握方法的迁移运用——通过这一课掌握的方法,在学习下一篇课文时,学生可以直接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本单元的写作指导内容是写人物传记,要求学生选取几个重要事件,描写言行细节,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要达到这一写作目标,学生就要用到之前学习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完成从阅读到写作、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另外,《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目标既考虑到本单元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又能与写作教学很好地衔接,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引领下,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的。
教学目标单元化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要求,教师应从单元模块教学的整体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帮助学生高效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问题设计主干化
问题设计主干化,是指预设的主问题要能带动所有分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藤野先生》篇幅较长,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在设计主问题时,笔者尝试运用鱼骨图定位一个中心,一条线索,使学生了解“围绕一个中心,循着一条线索,塑造一个人物”的写作方法,从而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鱼骨图框架,标注六个要素:鱼头代表藤野先生,表示整篇文章要前进的方向,也是文章要表现的中心;鱼脊椎代表“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线索;四条鱼刺分别代表外貌、掌故、教学、惜别这四个直接描写人物的方面。然后,教师提出主问题:“课文以藤野先生为中心,以‘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从四个方面塑造了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筛选概括文章中的具体情节,补充四条鱼刺上的内容,并批注四个方面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特点。”
利用鱼骨图设计主问题的方式能使问题的呈现更直观,指令性更强。同时,学生将需要完成的内容体现在鱼骨图上后,层次立现。随着鱼骨图上的内容向外延展,逐渐丰富,整个文章的脉络也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较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藤野先生的,都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特点”这样的提问,主干化的问题设计避免了教师“满堂问”的碎片化、零散式教学,减少了无效提问,让教学目标更集中,课堂更高效。同时,画鱼骨图的形式较为新颖,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任务驱动性更强。画图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系统化思维的形成。
三、教法运用最优化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法运用最优化,是指教师要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并根据实际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力求花费最少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实效。所以,教法运用最优化符合当前的“双减”教育形势,是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本节课,教师可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顺势追问法
在引导学生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子问题:“作者是怎样在故事情节中塑造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深刻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比较笼统,比如有的学生说:“从藤野先生为‘我批改讲义这部分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对‘我格外关照。”这时,教师顺势追问:“你是从哪一段中体会出来的?能结合这一部分的具体语句或者词语说说吗?”学生也就立刻明白了教师的意图,开始从词句出发分析人物。可见,课堂上教师及时而明确的追问有助于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深处。
(二)删减对比法
在分析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的情节时,学生的回答较为浅显,抓不住语言的精髓。于是,笔者采用了删减对比法,利用大屏幕打出两组句子,A句删减了原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B句是原文,引导学生比较两组句子的不同。
A.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驚,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文法的错误也都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B.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在这样直观的对比中,学生立刻注意到原句比删减后的句子多出的词语,并从中更深刻地感受到藤野先生严谨认真、尽职尽责的品质以及他对“我”的格外关爱,也体会到“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敬仰之情。
在这样的示范引领下,学生开始在“外貌、掌故、教学、惜别”中寻找充满表现力的词语,对藤野先生的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品析文字,从而加深理解,享受审美乐趣。而语言的深入赏析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多数学生对赏析语言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
(三)背景介绍法
在分析藤野先生认真为“我”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等情节时,有的学生说,这里体现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点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运用背景介绍法,为学生讲解了当时我国的国情,使学生体会到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藤野先生能抛开民族偏见,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一名中国留学生是多么难能可贵。此外,在理解“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以及作者决定弃医从文等情节时,也顺势介绍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民众的麻木以及作者三改意志的心路历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鲁迅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把“我”和藤野先生的个人交往放置在国家的政治历史大背景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藤野先生的崇高和伟大,体会作者给予他最由衷的赞美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关键节点适时交代写作背景,能加快、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作业设计配套化
本课的作业设计为写作小练笔:“运用在本课中学到的选取典型事件,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要求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这则作业的设计,正是基于“作业设计配套化”这一原则。
首先,作业设计配套化是指课时作业要与教学内容相衔接。《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文章选取“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典型事件,大量運用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教师将作业设计成小练笔,恰好能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实现讲与练的高度衔接,即便对潜能生来说,完成作业时也不会感觉吃力,从而大幅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其次,作业设计配套化是指作业要与课程体系相统一。在设计作业时,教师既要注意作业与课时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每课时作业之间的衔接,使之形成“作业链”,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藤野先生》所在单元的写作训练有三条,如果都等到阅读教学结束后再完成,学生会感到负担较重。教师将其中的“写作实践二”前移为《藤野先生》一课的作业,就不仅能解决习作训练过于集中的问题,还能让阅读和写作的讲练结合衔接得更紧密。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作业对巩固学习成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师语言精练化
要想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学习质量,追求高效课堂,教师应避免语言过多,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例如,在《藤野先生》第二课时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藤野先生》,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近距离了解这位医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几秒钟就把学生带入本课的教学情境中,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中,这样的导语实用而高效。
“双减”背景下,教师精练教学用语,留出空间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与表达,才是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姿态。“双减”是国家赋予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契机,教师应潜心钻研手中的每一篇教案,认真履行“双减”教育职责。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