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体结构化”教学探索

2022-05-30 13:21张风静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结构化活动课程

张风静

基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性质要求,在落实学科核心素養导向和面向社会生活、多元实践与管理的课程理念,结合课程改革精神和课标要求,笔者提炼出一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体结构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这种“立体结构化”教学策略反映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即优化优势资源、细化活动目标、注重学科关联、优化活动程序时间、注重体验生成、构建表现评价反馈等,让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协同一致,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的意义和多重价值。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立体结构化”教学的提出

“结构化”的概念来自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表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分析事物的结构特点和各种品质、属性,以及影响事物的各个关联因素,在实践中从各方面协同开展,以达到最佳效果。

结构化应用在教学上被称为“结构化教学”,指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新课改实践中逐渐被大家认同和采用,成为当下教学改革的一种流行趋势,其做法主要是在知识概念和问题教学中,将各种关联概念和问题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在学习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以便于学生有组织、有系统地建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体结构化”教学策略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要求提出的创新策略。“立体结构化”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

(一)“大主题”和“大概念”的知识结构体系

根据跨学科知识性质要求,将每个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涉及的各个学科知识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处理,形成以课程实践“大主题”或“大概念”为核心的、其他知识为辅助的问题结构体系或知识结构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任务要求。

(二)体验式结构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从综合实践过程要求出发,在完成“大问题”和“大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参与的态度、活动的组织结构、活动的时间安排结构、活动中的积极体验过程以及活动过程评价反馈要素等,与学习内容加以整合,形成课程的体验式过程结构体系,从而使学生得到能力培养、方法启示,养成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过程育人结构体系

育人体系是建立在知识问题体系和积极参与过程体系基础上,学生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社会劳动过程中,将价值观教育、责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育人要求落实在其中,并加以优化,适时提出和强化。这样,依托知识和内容载体,注重过程生成,强化课程育人价值,体现了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价值。

以上三种结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个方面,知识和问题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度;课程管理和组织过程与调控评价方法等,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宽”度;在前面两个基础上的育人要求和做法,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度。三个方面同步开展、同步生成,共同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立体结构”,我们将这种思考和实践方法加以提炼,从而形成一套“立体结构化”综合实践活动策略与方法体系。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体结构化”教学策略

(一)优化活动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优化资源,主要是指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学生接触的本地区自然资源、学校周边、社区环境和区域资源,特别是利用好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和利用独有、先进的特色资源条件,这样才能够完成学科综合运用的目标。

我校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旅顺口区素有“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说法,区域内有“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是德育基地,也是社会实践基地,但不是每个基地都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而是需要整合优化,挖掘其教育意义。

我校校名是根据抗日英雄金伯阳名字命名的,校内设有“金伯阳英雄事迹展览馆”,“学伯阳,做伯阳传人”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年例行的主题活动。同时,学校具有新校舍和新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发区临近港口和现代工业区,学校周边共有三所大学,其资源可以为学校主题活动、生产基地调查、社会服务和“大手牵小手”等综合活动开展提供优势条件,使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更有特色。

(二)优化多层次价值目标

设计与开展科学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要明确活动意图,优化目标方向,使实践更有意义和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模拟实习,明确职业角色,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培养职业兴趣,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初步的职业愿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了解感兴趣的职业的收入、工作时长、职业困难和克服方法;对自身的能力有明确认知,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初步明晰自己的职业选择。我们设置不同的项目以实现对学生多层次价值的体现,在职业认知、职业技能、理想规划和实践体验的不同层次进行考察与分析,给学生不同认知维度的表现机会。

我们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也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和学习主动性的情感目标,还要有德育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每一节活动目标,是与“综合知识和技能学习、认知和掌握目标”“心理因素调动优化”“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比较、推理、运用和形成”等思想目标的统一过程。在国家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现在,这种目标结构更加合理、科学,更有指导意义,在评价管理上更有效率。

(三)优化学科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也是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科。我们在设计活动主题和知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学习科目、学习内容和层次要求,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基础和家庭环境教育基础,尽可能围绕一个“大问题”或者“大概念”做关联展开,使学生能够有效运用近期和以往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把握每个知识点、每个技能和每个学科思想的关联性,形成一个课时结构,这种关联结构是对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整合。这种和学生内在体验的关联结构,不仅对学生建构知识和掌握能力有重要作用,还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动力。

(四)优化活动程序和时间

要想成功开展某一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很多时候不是取决于活动内容本身,而是活动内容的顺序设计和活动节奏,所以,优化活动程序和合理安排时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优化活动程序

活动程序主要是指活动的环节及各个环节的内容安排。在设计活动时,我们注重在活动准备环节进行知识讲解,对活动方法、手段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介绍,这样既促进学生储备知识、提升技能,又能让学生在活动前进行大胆假设,让学生初步尝试和体验,这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以后,就具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和探究的方法。在探究阶段,我们更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交流,不仅相互反馈,还能共享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活动氛围。在总结阶段,我们强调实践活动的作品要物化,优秀的作品或者结果不仅是学生本身知识和技能的展现,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和学习满足感。

2.合理控制活动节奏

学生的活动是有节奏的,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是有节奏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变化也是有节奏的,不同年龄和不同活动内容,节奏各有不同。如果以一个课时为一个活动单位时间,那么在一个活动周期内,学生在情绪上有兴奋、有欢乐,也有疲劳、懈怠和低落的阶段,而且这两种是起伏不断的过程。所以,在活动安排的时候,我们把学生集中精力解决问题或者反思研讨高潮时间控制在学生状态最好的时间段内,在学生疲劳和懈怠之前,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采用合作交流、趣味游戏或者竞赛活动等方式来缓解,以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节课只有做到内容、情绪与思维节奏的共振,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五)优化体验生成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基础环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主要模式,小学生无论是年龄还是社会阅历普遍较浅,而活动内容又相对复杂,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活动中自身直接学习经验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互结合,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很多新的实践性知识和学习体验。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紧密联系,重视和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的有效结合,围绕活动主题,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获得学习体验,感受实践过程,在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以后,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实践体验。

比如,在制作类实践活动课中,设计学做简单的家常菜、巧手工艺坊、魅力陶艺世界、安全使用与维护家用电器、奇妙的绳结、生活中的创意工具等。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工程思维,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同时也能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共同协作与问题沟通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设计“留白”,留出学生生成问题解决机制的时间,即怎样解决突发事件、怎样抓准关键环节与关键知识、怎样及时促进学生充分体验、怎样开展学科融合以及调控学习活动。这样多环节和多重补充完善机制,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和关键点。

(六)优化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反馈机制是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学生自身对学习的兴趣,来自于活动内容本身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关联的动力;其次,学习活动积极性还来自学生对于自身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学生自身的心理认定,是学习最大的内驱力,而这种认定来自于教师科学的评价反馈和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社会服务中,教师指导学生走出教室,参與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采取综合多元评价机制,能够让学生及时得到外界反馈,将其转化为内反馈,形成良好体验和自我认定,能够及时调整自身行为和身心状态。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让学生进行阶段总结和反思,课后积极开展评价交流研讨活动,共享研究经验和研究心得,建设自评、互评、教师评,评学习、评方法、评态度等多元多次评价机制,这样教师不仅能及时掌握学情学况,调整教学环节,更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实践和社会生活的热爱。

三、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体结构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题要突出综合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体结构化”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知识学习模式是实践操作,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题目规划上应始终突出综合性特点,不拘于形式的约束和限制。

教师应该关注实践操作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各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方式、基础需求和技术操作要点等,充分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选择适合的活动设备与技术手段,最终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

(二)活动要突出实践性

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该回归日常生活,并且要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为主线,突出活动的实践性,积极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让学生能够在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还应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

(三)过程要突出主体性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课程活动,自觉参与实践活动,积极展开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阶段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结构较为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立体结构化”教学的有效价值。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结构化活动课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