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2022-05-30 13:00:46魏惠兰
新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加数算式儿童

魏惠兰

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浪漫化阶段”,喜欢直观、生动、形象、有趣的事物,言行举止大多受感性支配,缺少理性思考,无法用比较标准的、数学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出现会做不会说、随心所欲、自说自话的现象。数学语言是学生的思想载体,学会用准确、精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数学现象、算理等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因此,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幼儿阶段向小学阶段平稳过渡的关键。那么,教师应如何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以下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造良好环境,实现心理衔接

幼儿阶段的学习与小学阶段大不相同,幼儿教师一整天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师生关系温馨而密切;小学阶段的学习科目多,不同的教师执教不同的学科,每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每班学生数又比幼儿园多得多,教师与学生不易建立亲密感。因此,教师要顺利进行教学活动,课堂上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课外时间和学生多交流,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交际心理,开启小学学习新生活。

二、学会阅读文本,实现语言互译

掌握好数学语言是一个长期的過程,学会阅读文本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多数是图文并茂的,一些重要的信息就承载于图中。抽象的数学与形象的图示之间需要语言这一纽带,教师要在儿童化语言和数学学科性知识之间搭起桥梁,从儿童生活经验入手,引导他们去看文本上图画的顺序、对话的内容,用手“指读”数学信息以及数学问题,初步养成仔细阅读数学文本的习惯,这对形成有条理的数学语言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苏教版一上“分与合”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想想做做”中的第4题“照样子接着画”,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找规律类型的题目,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图形娃娃可友爱了,它们都是一组一组排队出来的,你知道几个图形娃娃组成一组吗?谁在小组的最前面?后面跟着谁?已经有几组出来了?接着出场的又会是谁呢?”等学生对问题进行完整表述后,再向学生总结概念:“像这样一组一组有顺序地出现的现象,就叫‘规律。”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描述,学生就能快速、有效地抓住“规律”的数学本质特征,同时也学会用兼具儿童化、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数学现象,逐步实现生活化语言与数学化语言的互译。

三、创设鲜活场景,激发表达意愿

幼儿园阶段的数学学习,多数以直观教学为主,趣味性强,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步入小学后,教师要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真实鲜活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例如,苏教版一上“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中,教师呈现课本中例2排队买票的情境,这是一个儿童熟悉的生活画面,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数数,就能很快作出这样的表达: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但是针对教师提出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表达?”“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学生在静止、定格的画面中难以对这些数学问题形成深刻的体会和思考,无法进行充分的表达。为此,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模拟教学,为学生搭建起能够具体感知的动态学习场景。首先,教师组织6个学生上台,1个扮演售票员,5个扮演购票者。先让售票员排在最左边,5个购票者从左往右依次排开,教师提出问题:“请说一说一共有几位同学在排队买票,谁排在第五位?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表述。接着,把售票员排到最右边,这时引导购票者根据生活经验纷纷转过身来从右到左排好队。教师提出两个问题:“现在一共有几位同学正在排队买票?谁排在第5位?”“同样是这5位同学,为什么刚刚排第1位的同学,现在排第5位呢?”通过这一系列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在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明晰了原因。然后,请走售票员,让5位同学面向全班同学站立,教师提问:“现在一共有几位同学?谁排在第5位?”此时,学生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教师进一步引导:需要事先约定好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往左数,才能准确把握位置。最后,教师再请两位同学上台,进一步提问:“现在一共有几位同学?从左往右数,谁排在第3位、谁排在第7位?”“请从右起的4位同学跺跺脚,请从右数第4位同学跺跺脚,请从左起的3位同学举起手……”一连串现场模拟活动,将原本平淡无奇的教学场景鲜活化,唤醒学生对变化中的真实场景的观察、体验、思考与感悟。同时,将儿童对教学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有效激发表达意愿,促进思考。

四、引导倾听交流,实现有效表达

倾听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幼儿时期的倾听往往是浅层次的倾听,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等;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着具体的学习任务,要求倾听时能够接收完整的语言信息,倾听后要懂得提炼理解、确认反馈信息,对同学的表达能够作出欣赏或批判的回应,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理解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一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时,教师出示练习题:9+1=□、9+2=□、9+3=□、9+4=□、9+5=□、9+6=□、9+7=□、9+8=□、9+9=□,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学生的表达有“我发现它们的得数慢慢变多”“我发现每个算式的得数都比前一个多1”等。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无法从整体上观察和发现规律,也难以准确、完整地表达规律。为此,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从第一个算式到最后一个算式的得数是从小到大、逐渐增加1?”学生在交流与探索后,教师请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生:“我发现每个式子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第二个加数都从小到大逐渐加1。”师:“小朋友们,谁能在这位同学所说的基础上,把得数的变化也说清楚?”生:“9加几的式子,第一个加数都是9,第二个加数逐渐增加1,它们的得数也逐渐增加1。”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其他发散性引导:“谁能够说一说还有其他发现吗?比如大家对这些算式得数的十位进行观察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得数十位上的数都是1。”生:“我发现得数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一个人的表达往往是不完整、无序的,而一群人或一个团队的表达就可以更加丰富、严谨,更逼近数学的本质。儿童在观察、比较、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过程中,思维逐渐得到启发,就会做出或欣赏、或批判、或更有效表达等回应,从而促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猜你喜欢
加数算式儿童
巧算加法
分解加数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