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欢 朱国庆
刘咏燕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兴山县委党校副校长(挂职),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乐园村的“医”靠》等多项课题。率先探索思政课与智媒深度融合,以网评写作为突破口,将思政理论与时事热点、日常生活进行“超链接”,引领学生“做时代新人,为时代发声”;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教学创新,“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案例登上学习强国平台。领衔组建的工作室聚焦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思政课、“五个思政”等课题,被三峡大学党委授牌“刘咏燕网评工作室”,是促进思政研究的重要载体。
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2课时“维护国家安全”为例,探讨教师如何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实现情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融合,全方面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依托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教师对“国家安全”这一内容的教学就是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最好例证,整个课堂总共运用了四个情境。
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讨论自己家的粮食收成情况,让学生很好地代入角色,使学生自觉地关心当下的国家粮食安全。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问题情境,紧扣教材内容,并根据情境层层推进教学进度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问题情境1中展示当前我国的粮食产量现状,提出问题:当前影响粮食安全的问题有哪些?问题情境2是对问题情境1的深化,从粮食安全延伸到国家安全,比如很多爱国主义青年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义愤填膺却产生了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如拉上横幅围堵外资企业等。通过问题情境2让学生思考如何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合理表达爱国情感。问题情境3则是袁隆平在攻克“制种关”的紧要关头突遇父亲病重,袁隆平该如何抉择?通过情境3升华学生的情感,从四个情境中可以发现,整节课注重情感体验性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教学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时,首先是以“情动—感受”作为学习的基础,接着“体验—理解”达到对学习内容的共情,最后“价值体系化—人格化”实现学生个体的情感升华。
研读课标,注重教学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我与自己”到“我与他人”“我与家庭”“我与社会”“我与国家”,不断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国家安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由两条主线承载,分别是“树意识·居安思危有担当”和“去行动·岂因祸福避趋之”。两条主线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连接起来,构成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从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粮食安全到国家安全的自然过渡,使教学进程的推进不突兀,再由国家安全上升到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冲突时如何抉择,进而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由微观到宏观,从抽象到具体,把一直难讲的“国家安全”内容简明通俗地跟学生讲清楚,不仅具有理论高度,也具有实践深度,不仅符合课程设计的整体性,更符合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应情感的自然发生,实现学生情感的自然生长。
新课标较以往课标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科活动化,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的上提出以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所以,教师需整体把握教材中已有的客观知识,实现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结合,通过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完善情感教育评价体系,促进知行合一
情感教育目标能否达成,取决于教师能否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的评价。在问题情境2中,面对爱国主义青年产生的一系列不理性的行为,教师设定谈论情境:如果你是某电视台的新闻评论员,请你为“拉上横幅围堵企业等不理性行为”写一段新闻评论。通过开展新闻评论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合理表达爱国情感。教师在倾听学生的新闻评论时,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发挥教师的评价引导作用,重视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评价相结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从而达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情感评价系统,达到情感教育的知行合一。如,以“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一课内容为例,本课内容的情感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情绪调控,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落实情感目标,还要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抗挫折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自主感悟,使学生掌握处理情绪和减压的方法,学会利用专业心理干预解决心理困扰问题,预防自我伤害,通过完善情感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情感教育的知行合一。
提升教师自身情感素养,构建有感情的课堂
教师的情感——人文素养不仅从内部保证教师的教育信念,而且在技艺层面上保证教师的教学效率。
教师应对自己所教学科内容有情感性的理解。对学科内容有情感性的理解意味着教学设计也同样有着情感性的理解,那么实际过程中也就包含着真挚的感情。如,教师在讲述国家安全时首先应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内心深处热爱拥护自己的国家,才能使学生产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提高教师的情感感知能力。教师对情感表现的感知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识别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把握学生所表现的态度,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特点有差别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如何选择时,应根据学生动作反应把握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
教育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情感教育作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经过众多学者、专家的补充扩展,情感教育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所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更新和优化自己的情感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不仅对新课程改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当发挥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实效性,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
责任编辑/杨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