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培松
数学课堂中的评价活动是教师教育教学艺术的有效体现,是课堂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励学生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应追求评价的有效性,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一、以生为本,讲究评价的艺术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开启智慧的过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评价应以关爱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让评价充满艺术化的美学韵味。
1. “根”——多一点赏识与鼓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之根本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欣赏的目光、暖心的话语,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感知等动态效应评价,使学生获得自尊、树立自信和体验成功,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笔者曾经看过某个人教版一下“找规律”的课堂片段。在片段中,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公园门口装饰了一排气球,红、橙、绿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一辆停在门口的汽车把其中一部分气球遮住了。”师:“你能知道那辆汽车挡住的气球分别是什么颜色吗?”生:“只要把汽车开走就行了。”根据该生的答案,两位教师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回应:A教师没有回应和点评该学生的回答,而是另外请别的学生表述想法。B教师则给予积极的回应:“嗯,这个同学想的方法真好!把汽车开走了,挡住的部分是什么颜色不就一清二楚了吗?你的办法既有效又直接!可是,如果汽车不开走的话,我们能否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案例中,A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感反应,也忽略了评价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B教師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赏识与肯定,即使学生没回答出来,也不会产生挫败感。评价及时有效,从而对下一步继续探究营造好的氛围。
2. “美”——多一点诙谐与幽默。
诙谐与幽默能让人开心一笑,使人快乐无限。在课堂上,幽默的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于风趣中润心启智,有着意味深长的无穷效应。幽默的教师能给学生以阳光、友善、亲切的感受。恰到好处的幽默语言,能增进师生间的友谊,拉近彼此间距离,并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上“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笔者出示例题:“爸爸一共买了7个梨,小晨吃了3个,还剩几个梨?”有学生列式:7+3=10,他还“有理有据”地说:“题目中有‘一共这个词,就得用加法计算。”笔者没有立刻用“对”或“错”简单评判,而是说:“爸爸买了7个梨,吃了3个,还剩10个,反而变多了起来,那老师现在去买几个梨请大家都来吃,明天老师改行卖梨得了,为什么呀?因为老师买的梨越吃反而越多呀!”顿时愉悦的笑声一片,数学问题也就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得到了解决。
二、注重个性,巧用评价的方式
数学课堂评价是不可预设的,评价方式也从来不是单一的,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多元评价。笔者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课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在“知、情、意、行”的各环节了解、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此同时,努力构建学生自评,生生、师生间互评的多向评价模式。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探究过程更加清晰,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多维、有效的评价方式,使课堂从注重传统的教法研究转变为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达到教、学相互成就的目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功能。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可采用评语加等级的评价方式。例如,奖励性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最近你的作业进步很大,奖你一面小红旗”;商榷性评语“请你认真思考,能否发现哪个地方需要更改一下”;期待性评语“你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如果作业再认真一点就更好了”;等等。一句赞赏的评语、一段肯定的寄语、几个奖励的符号,能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力。
3. 监控评价。
监控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因材施教,实施分层监控命题。比如运用测评方式进行监控,除了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测评设计以外,还可以采用延时评价的方法,即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项目,但经进一步引导探究后能够解决问题的学生,教师仍然认可其成果。给予学生多次作答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可能,使监控评价能真正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彰显独特,把握评价的重点
叶澜教授说得好:“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个真正出色的教师能够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能使他们每一个都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力度,恰到好处地做出相应的评价。
1. 画龙点睛——确定评价的焦点。
课堂上,教师应在重点、难点、关键处起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说方法、理思路、练思想,善于利用动态生成,盘活课堂资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下“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出示练习题“37-9”,学生表述了以下常见的几种方法:(1)17-9=8,20+8=28;(2)10-9=1,27+1=28;(3)37-10=27,27+1=28。笔者继续追问:“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此时,学生抓耳挠腮,似乎黔驴技穷了。忽然,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小声说道:“7减9等于2……”没等她说完,有的同学已经笑出声来:“7减9怎么能等于2呢?哈哈哈……”这位女同学顿时语无伦次了。笔者连忙说:“请让她把话说完,也许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想法也说不定啊!”在笔者的鼓励下,她接着说:“因为7减9不够,差2,就从30里面拿出2来,不也是等于28吗?”“好一个奇思妙想,你能大声、完整地再说一遍吗?”该女生说完后,掌声四起。这样及时地锁定学生的思维独特处,辅以“与众不同”“奇思妙想”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在肯定了学生的同时,努力盘活资源,鼓励学生多角度发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因人而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在课堂上,教师要因材施教,精准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以便努力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课上,笔者设计了一道题目:“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为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高为4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并根据学情设计了三个数学目标:(1)用一种方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2)用两种方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3)用多种方法求长方体表面积,并归纳出最简单的解答方法。通过以上题目设计,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要达到的数学目标,并尽可能地圆满完成。此设计克服了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的弊端,并在关注学生层次差异的同时,适时评价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龙门中心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