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家国情怀的价值探赜

2022-05-30 10:48:04杨楠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家国情怀古诗文

杨楠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选篇,这些选篇在发挥育人价值的同时也承担着培育学生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本文选取部编本初中古诗文选篇,通过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要素,探寻背后的精神基因和新时代内核,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培育路径,让家国情怀厚植于国人心中。

关键词:语文教材 古诗文 家国情怀 价值探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跨越,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都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文化是民族的底气,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1]以自信的姿态迈入新时代,正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指向民族文化的的更新和创造。语文教材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帮助学生学习祖国文化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培育学生国家意识的重要职责。文章选取部编本初中古诗文选篇,通过挖掘其中的“新时代家国情怀”要素,探赜语文教材在培育学生新时代家国情怀,树立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承袭传统家国情怀的精神基因

(一)“天下为家”的凝聚认同

传统家国情怀具有万众一心的凝聚认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古往今来,“家国一体”的观念一直根植于国人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家国情怀中强大凝聚力的主要来源。西汉戴圣所著的《礼记·礼运》中有云:“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中国早期的国家观念的产生实质上是一种“天下为一家”的国家私有观。国家私有观的影响下,本应容易出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个人意识与国家意识相分离的现象。但在传统家国观念中,统治者向世人传递的却是一种“君人者以天下为家”的政治思想。在政治体制上,表现为以宗法和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度。在这种思想和政治体制影响下,“天下一家”的“一”便由“君王的一宗室”巧妙转变为“祖国的大一统”,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家国一体”社会认同。这种统治者“有意为之”的家国一体思想,也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变迁与发展,转化为一种“忠孝一体”“家国相通”的文化意识,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头活水。

在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推动之下,个人命运、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传统家国情怀应运而生。它既包含通过移孝作忠把在家尽孝的情感转化为为国尽忠的这种个人对国家的自下而上的道德情感,也包含通过爱民如子使为政者治国如家这种国家对个人自上而下的道德责任。[2]《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下;《雁门太守行》中,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无畏意志,《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忧虑和愤懑,都是在传统家国情怀的指引下产生的。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个人的理想抱负、百姓的幸福安乐与祖国的安定统一休戚与共。“玉笛暗飞”、“故园东望”的思乡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离愁别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惺惺相惜,都是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情感体现。在这些时刻,传统的家国情怀变为连接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坚韧纽带,变为种种对国家的牵寄、忧思、期许,转化为传唱千古的时代壮歌,世代传颂,经久不衰。

(二)“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传统家国情怀具有长久稳定的内在架构。从“家”与“国”二字的字源意义来看,“家”“国”表示的都是由个别主体集中治理和管辖的政治区域,虽在外部规模上有很大差距,但其却具有相同的内部政治架构和社会功能。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孔新峰教授曾指出,“中国人传统中理解的‘国家,其机理实际上是‘家国”[3]。按照这种说法,在传统的国人观念中,“家”与“国”同源同构,“小家”作为“国”的分解,寓于国之中,与国体、国制、国法的诉求相一致。

从历史上中西国家政治上的发展与变化来看。周天子封邦建国,以家为天下,国家系统实质上是一种血缘政治之下的“宗法系统”。古希腊城邦制度之下公民享有自由独立的政治权利,国家系统实质上是由公民组成的“政治共同体”。秦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但天子之权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依旧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法系统之下的“家国一体”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而在西方,同样作为早期国家(邦国和城邦)向帝国发展过程中的拜占庭与罗马,在经历数次海外战争与政治斗争之后形成的帝国政体则是一种跨地区的相对统一,国家权力实质上只是地区权力的简单相加。至近代,西方民主国家高举自由主义的旗帜,将个人主义作为其国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个人权利与国家主权在对抗中日益分离。近代中国家国观念也曾有过“家与国”的断裂阶段。如近代启蒙知识分子的“去家化”思潮;五四时期,家族被视为专制主义的根基而遭到强烈批判;新文化运动时期,政治公领域与社会私领域的分化,国与家脱钩。然而这种观念上的“家国分离”并没有在国家结构领域产生实质变化,家国同构依旧是国家建构的理论依据,“家国情怀”也依旧为历代统治者和国人所信奉。由此观之,基于“家国同构”政体格局之下产生的家国情怀,从古贯穿至今,是国家政体、政治制度、国民伦理建构之根。

二.弘扬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核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部编本教材作为教育部组织编写、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普及使用的最新教材,本身就是新时代之下的产物,其选篇也必然兼具新时代的多方面特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教材在培育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教科书要注重继承弘扬中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4]新时代之下的“家国情怀”在提高公民道德、建设幸福家庭、培育国家意识、构建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既与正己修身、忠孝节义、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精神有重要联系,又在新的历史方位之上赋予这些精神新的内涵。本文通过挖掘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当中的“新时代家国情怀”要素,从正己、持家、兴国、与共四个维度探寻部编本教材的时代价值,挖掘新时代下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新路径。

(一)正己:正己修身、厚德思诚

弘扬新时代家国精神,必须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家国天下作为传统中国政治框架的建构理念,其主体和出发点都在“人”,爱人,需先以正己修身为本。新时代爱国主义中强调“爱自己的骨肉同胞”,这不仅体现在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民众内部的互爱互信,困难来临之际的共克时艰,人际交往之中的精诚合作,都是爱人的体现。正己,不止是自身内在修养的陶冶和涵养,其内涵可以分为为人与处世两部分。为人,强调自我价值追求的界定与社会人际关系的建构与处理,“泛爱众,而亲仁”是正己修身的最高境界。处世,强调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己修身的外在准则。

在本文选取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家国情怀因素的古诗文选篇中,共有44篇指向正己,其数量上仅次于“治国”。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也是语文教育“人文性”、语文教材“思想性”的贯彻体现。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个人修养的塑造做出了引导,旨在让学生通过领悟文字文章背后蕴含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获得对个人发展、人际交往、社会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岳阳楼记》《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礼记·虽有嘉肴》等选文舍弃繁复的修辞表达,用精妙凝练、富有逻辑的语言直接叙论说理,给人以告诫;《陋室铭》《爱莲说》《鱼我所欲也》《卜算子· 咏梅》等文章则对学生“旁敲侧击”,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出作者对高尚品德和美好情操的热爱;《卖炭翁》《愚公移山》《木兰诗》等选篇为学生刻画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正面人物身上的可贵品质熏陶其品德,让正面人物的行为表现指导学生投身实践;《湖心亭看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文章则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欣赏祖国自然景物的浩瀚之中汲取启示和人生哲理,引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

(二)持家:家和,万事兴

弘扬新时代家国精神,必须注重家庭观念的培育。恋家和乡土情怀自古有之,这与中国传统社会“大杂居,小聚居”的空间密切相关。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带来人口在区域之间的快速流动,促进各族人民内部交流互通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传统的空间格局逐渐倾向于“大杂居”的状态[5],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怀也伴随着这种格局的转变逐渐淡化,这是新时代发展之下必须要正视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6]这就表明新时代的家风培育,更应体现育人的价值追求,更应具有推动转变社会风气的功能指向。

在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篇目中,《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刻画出一副和美融洽,齐聚一堂的美好景象;而在同为书写“征人还乡”主题的《十五从军征》中,年迈的老兵告老回乡之后面对的却是一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苍凉之景。一足一荒,一喜一悲,都流露出在外征战的士兵对和睦家庭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同时,故园思想类的古诗文是“持家”类古诗文选篇中数量最多的,《次北固山下》《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己亥杂诗》《春望》《黄鹤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商山早行》《无题》《渔家傲·秋思》等文章也无一不在抒发作者于乱世中颠沛流离、漂泊无依之感,纷乱之中,更思故园的美好与安乐。此外,对亲情的描写和刻画也是教材中“齐家”主题展现的重要形式。亲情的流露往往不经意间体现在家人教导规劝、盼望寄寓的话语之中。《诫子书》中传递着父亲对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期望和要求,发人深省的同时也能品味出隐藏与规劝之后的“严苛的爱”。《赠从弟》中借松树的高洁来寄寓情怀,是一种自勉,亦是对从弟的勉励和指导,全诗读下来虽不见一字提及“兄弟之情”,细细读来却能品出兄弟之间的息息相通、情意深长。

(三)兴国:勤政为民,夙夜在公

弘扬新时代家国精神,必须注重使命责任的担当。家国情怀对于个人而言,是内心修炼的最高境界和外在事功的理想追求,它传递给人们奋斗拼搏的精神、无私忘我的境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新时代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赋予人民新的历史使命。“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7]公民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根植于内心的。当今,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忧国忧民”和“壮志未酬”是部编本古代文学作品之中最常见的两类主题。“忧国忧民”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对于自身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的国家使命感的根源所在。“忧国忧民”的国家情感常常源发于“壮志难酬”的个人境遇。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便落得“夕贬潮州路八千”的不幸结局;再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春风席上见赠》中控诉其“二十三年弃置凄凉地”的悲惨境遇。然而,这些文人志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苦难之后,却没有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而是在忧虑的倾诉之中寄寓着高远的理想抱负和国泰民安的深切期望。在这些控诉和呼唤中,作者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制度的混乱、人民生活的困苦、民族衰亡的危机紧密相连,呈现出深厚的家国使命和责任担当。同样,对国家的使命责任感还表现为“夙夜为公,舍身为国”信念和决心。《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个人基于国家命运发展之上的良言善谏。《江城子密州出猎》《过零丁洋》《龟孙寿》则表现出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浣溪沙·身向榆关那畔行》《南乡子·等京口北固亭有怀》《满江红·小住京华》则于一句一词之间显示出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抒发出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四)与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弘扬新时代家国精神,必须立足民族,放眼世界。理想形态上的古代中国之天下,等同于整个世界,具有普世意义。但在现实形态上,天下是只限于王朝政治统治之内的四海八荒,无法脱离国家意识形态之下的政治性。“中國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8]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延续了传统中开放包容的道德格局与品质,是“兼济天下”“休戚与共”精神的继承和超越。“一带一路、中非命运共同体、全球抗疫的积极参与”都表明新时代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这种“命运共同体”思想,延续了历史脉络,回应了时代呼唤,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中国内部的长治久安、和平发展,为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基础,有着深远长久的新时代历史意义。

从统计数量上看,部编本教材中关于“天下与共”精神的选篇虽不多,但每一篇都情感真挚,意蕴深厚,呈现给学生空前广阔的视野与气吞山河的胸襟。《观沧海》《北冥有鱼》体现了“包揽日月,囊括宇宙”的辽阔眼界;《望岳》《登飞来峰》彰显了“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气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表现了“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系天下。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北大中文系张剑教授认为此句所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以宗教式的情怀超越了儒家传统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9]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都以“穷和达”作为物质前提,其虽表达了一定的普世价值观,但始终没有脱离物质基础的束缚。《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愁与欢乐,却是作为一种脱离外在物质基础的独立的精神内化于主体的内心,并逐渐转化为一种长期坚守的信念。学生通过学习《岳阳楼记》,品味作者这种脱离了外物、舍弃了物我之后的高级精神,就有助于他们在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时期形成更加宏大、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是无关于学生个体的物质条件、无关于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的,是一种真正处于“物欲之外”的与共精神。

总而言之,语文教材传承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杜黎明.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基[J].人民论坛,2018(4):3.

[2]刘余莉,聂菲璘.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与历史文化内涵[J].甘肅社会科学,2021(05):152-159.

[3]孔新峰.“家国同构“的家国之理[J].人民论坛,2020,(17):134-13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49-51.

[5]赵罗英.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人口流动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No.234(06):58-63No.234(06):58-63.

[6]李毅弘,戴歆馨.习近平新时代“好家风”论述:内涵、价值与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No.246(06):4-9.

[7]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02).

[8]习近平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N]. 人民日报,2013-03-19.

[9]张剑.《岳阳楼记》的文脉断裂与情怀超越[J].求是学刊,2019,第46卷(2):146-15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家国情怀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2:49:56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06:46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3:37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8:37:07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青年文学家(2015年6期)2016-05-09 13:51:21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