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法论看企业信息不对称

2022-05-30 09:42刘晓颖陈卓
商场现代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方法论会计信息

刘晓颖?陈卓

从方法论看企业信息不对称

——基于企业会计信息视角

■刘晓颖 中国财政科學研究院

■陈 卓 济南城市投资集团

摘 要: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和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会计反映与控制职能相互联系、配合作用的纽带。本文基于会计信息视角,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分析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经济后果;并在价值信息控制系统的观点下,以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为指导方法,分别探讨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与机理,并从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会计信息质量三个角度提出降低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方法论;会计信息;信息不对称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1.理论概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产品的信息,信息劣势方会努力从优势方获取信息,而优势方可以通过向劣势方传递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信号传递与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对应,是弥补市场信息差异的重要方法,也是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途径。信息不对称理论基于非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假说,更符合现实经济活动中无法具备完全信息的现状。为优化市场机制设计、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为经典会计理论与企业会计系统不断完善提供理论基础与方向引导。

20世纪70年代伊始,阿克尔洛夫、斯宾塞与斯蒂格利茨三位经济学家陆续从商品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三个不同领域开展对该现象的研究。其中,阿克尔洛夫对二手车市场开展观察,提出并解释“柠檬市场”的形成,同时做出卖方构建声誉、买方优化选择的建议。斯宾塞则发现了劳动力市场中招聘者与应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出利用“信号法”判断“获得成本”的高低,区分观察对象的良莠。斯蒂格利茨则注意到保险市场中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结合博弈论提出“高自赔率加低保险费”与“低自赔率加高保险费”两种投保方式,优化保险制度设计。

2.会计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开展会计实证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分析会计准则修订、董事会决策、管理层执业、注册会计师审计、分析师预测等行为中均有应用,也为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环境改善提供出发点与动力。市场经济中,主体在充分了解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而主体没有必要、也不能承受获得全部信息的代价,因此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相应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股东、债权人、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监管者之间也构成不完全信息系统,作为反映企业运营情况、财务数据的企业会计信息成为对内提高经营效率、对外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工具。

在企业会计信息传递过程中,会计信息提供方(管理层)参与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传输过程,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信息接收方(股东、债权人、监管者等)只能被动地从管理层发布的财务报告、公告中获得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不仅无法获取企业经营全部信息,甚至无法全部吸收、正确理解这部分信息,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相较于外部投资者、监管者等,管理层对股东、债权人有更多的披露义务,股东与债权人又相对掌握更多内部信息,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因此,从信息传递途径来看,会计信息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对称形式:受托人和委托人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管理者负责企业日常管理和运营,掌握和获取会计信息能力优于股东、债权人,甚至有能力操纵会计信息的供给;企业内外部的不对称,企业的管理者和大股东相较于小股东和外部投资者、政府监管机构等,更有机会和渠道了解更多企业内部信息,对企业真实情况把握更加深刻。

二、从三论看会计信息不对称

三论(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是一种基础且实用的哲学思想,以事物整体为研究对象,以客观事实为逻辑依据,关注渠道与机制,其结论往往更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和说服力。三论思想的使用具有广泛性,发端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理工类学科,兴盛于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科,为制度规划与机制设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三论”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论作为方法论指导着信息论和控制论,信息论发挥着系统内信号传输的功能,控制论则将反馈作为修正系统目的性行为偏差的重要机制应用于系统(韩彬,2017),三者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对象的探索,又共同解释了研究对象的运行。

在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的理论视角下,会计是具备反映和监督职能的价值信息控制系统(杨纪琬和阎达五,1984)。企业会计信息不仅是信息论中信号传递的主要载体,也是控制论中反馈行为的重要依据,是连接整个会计系统的关键。结合三论分别认识会计信息的作用与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方法,对于优化企业会计信息环境、改善会计信息披露、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1.系统论与企业会计信息环境

(1) 系统论关于系统与环境的论述

系统论是“三论”的顶层设计,是研究系统的模式、性能、行为和规律的科学,指导人们认识系统的组成、行为和发展规律等。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塔朗菲是系统论的创始人,提出并深刻解释了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系统论的意义。他在《普通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中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种组成部分的总体”,并提出构成系统的三个条件;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联系;系统整体具有确定的功能(冯·贝塔朗菲,1987)。

结构是系统内部的概念,是指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功能概念同时涉及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是指系统与环境作用的秩序和能力。结构域功能是系统论提出的专用性表达,用来描述系统内部的制约协同关系与内外间的传输变换关系。同时,在环境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也可认为是另一子系统的外部和环境。例如,外部监管水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构成企业系统的外部环境,同时外部监管也构成市场经济环境的子系统。封闭、孤立、开放是系统与环境间的三种状态。

(2) 从系统论分析企业会计信息环境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会计既构成完整的开放系统,又是數个开放系统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会计部门内部通过岗位设置、划分权责、规划流程等完善会计部门系统构成,提升管理效率,致力于向企业其他部门、管理层等准确传达关于企业经营的会计信息,此时会计部门以外的构成均属于会计部门系统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会计参与构成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观念总结和控制的作用,属于企业管理的子系统;再向外扩展,企业会计信息的来源、生成、披露不仅受企业内部因素影响,外部市场反馈与监管规则也会对会计系统施加影响,又属于资本市场的子系统。因此,在企业内部看,会计信息不对称存在于部门之间、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内部控制人与小股东、债权人之间;在企业整体看,会计信息不对称存在于企业内部与外部投资者、政府监管者之间。

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外部人不能避免内部人利用优势地位损害其经济利益,又因企业管理者有限理性,在机会主义倾向下有可能通过会计信息的优势地位做出自利行为,引发“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不对称是两类代理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影响生产经营效率。会计中有两类委托代理问题:第一类代理问题是所有人和管理层的委托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易引发管理层自利行为,追求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损害所有者权益;第二类代理问题存在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易引发大股东利用“掏空”对小股东的权益进行占有和侵害。从企业整体来看,会计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信息环境恶化,降低外部资本的信任度,引发市场流动性降低,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难度增大,融资约束上升。在此情况下,投资者与银行又会对企业提出更加全面、严格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这反而会加大企业会计信息成本。恶性循环下,企业信息环境进一步恶化,会计失真加剧。

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在于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利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因此,改善企业会计信息环境不能将加强内部控制与健全披露机制剥离,要通过两项要素间的关系带动内外部信息环境共同改善。一是加强监督体系,合理制约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自由裁量权,均衡会计信息分布,提高透明度;二是会计制度与准则的修订要更加注重公平公开,兼顾各方利益需求,严格披露要求的同时,使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获取渠道逐渐趋同。

2.信息论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

(1) 信息论关于信息与通讯的论述

信息论关注信息的度量和传递,体现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通讯系统中的应用。现代信息论起源上世纪20年代奈奎斯特和哈特莱的研究,之后1948年与1949年申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和《噪声下的通信》,系统研究信息系统、信息传输能力与信息度量的学科正式产生。

正如申农在《数学的通讯理论》中的论述,“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的不确定的描述……信息与你所说的东西不太相关,而与你能说的东西更有关”。即,信息是人们在选择一条消息时选择的自由度的量度。“通讯包括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藉以影响另一个人思想的一切过程和步骤。”即,通讯是信息传递并产生效用的过程。信息论起源于自然科学,信息是世界固有的属性,重要的是找出其中有多少信息量,对信息进行量化的度量。申农将信息的量化度量和不确定性联系起来,给出度量信息的基本单位“比特”。若我们将充满不确定性的黑盒叫做“信息源”,则其内部的不确定性称为“信息熵”,而“信息”是用来消除这些不确定性的。因此,一个系统中的状态数量(可能性)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相应地,资本市场可以视为这样的一个系统,而会计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中的一种。

(2) 从信息论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

早期中国会计学者将信息系统论从西方会计理论体系中引入我国会计系统建设,并进一步解释为“会计是一个在微观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1999)。这种观点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的改革与升级,但其并没有深度结合会计在中国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单纯地理解为信息系统模糊了会计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闫达五,1988)”。在信息论这一特定领域,通讯由信源、发射器、信道、噪声源、接收器与信宿六部分组成,信息的状态是处于持续的变化与转换中的,相应地,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也是会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会计通过对企业经营与财务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使用以及反馈参与企业管理的过程,实现反映和监督职能。这一过程具有能动性而非只是单向输出。

会计对应着通讯系统,而不是信息,参考信息论中对通讯问题三个水平的描述,可构建会计信息通讯三个层次。在水平A上,技术问题可与会计技术演变相对应,指会计信息系统为生成会计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目前会计技术主要经济了手写簿记与电算化两个阶段。水平B上的语义问题主要对应会计准则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科目名称的设置,报表编制规则的设定。水平C上的效用性问题主要对应会计的过程控制,从财务数据里分析企业运行管理的问题,从成本和风险的角度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在反映和监督的职能过程中。

会计信息是观念总结与控制之间的必要中介,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能够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与真实性,为股东、债权人、市场投资者与监管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可对应从以上三个方面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一是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通过引入大数据与信息化系统提升会计信息准确度与实时性,不仅为管理层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同时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预测与监督的信息窗口;二是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多层次的披露体系与合理高效的信息查询机制;三是健全企业会计治理结构,有针对性地限制内部控制人操纵会计信息的权力,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加强董事会、股东会与管理层的权力制衡度。

3.控制论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1) 控制论关于控制与反馈的论述

反映的目的完全在于控制,没有控制反映就失去了目标和意义,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王世定,1993)。控制论为我们提供了控制系统方法的指导,是理论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科学。控制论相关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但其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成立要追溯到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控制论》。

控制论强调系统的行为能力和系统的目的性。维纳在《行为、目的与目的论》中阐述了控制论的基本理论观点,“为了改善某个或者某些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控制论可以分析系统中的信息流程、反馈机制和控制原理,寻找到使系统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其中,反馈是实现控制的重要方法,由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以实现系统预定目标的过程,正反馈能放大控制作用,实现自组织控制,负反馈能纠正偏差,实现稳定控制。

(2) 从控制论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控制与会计反映是相互联系的两大职能,会计信息是连接二者的纽带,所有控制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即为信息变换过程和反馈原理。信息是差异性的反映,而控制则是以一定标准对系统中出现的差异进行调节,使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行,消灭差异性。因此,会计信息不对称是反馈机制有效性的关键制约因素,影响其在会计信息管理流程中发挥的修正和控制作用。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子系统,直接处理对象是价值运动所发出的信息,但其根本目的是控制价值运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会计控制实际是指施控主体利用会计信息对价值运动(受控客体)所进行的控制,其特征是利用会计信息(张新民,1988)。

会计通过信息将企业当前经营与财务状况反映出来,显示出实际结果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异性信息,这为价值运动的控制提供了前提。在企业内部,管理层、会计部门及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信息进行反馈,消除差异性。除会计部门外的决策者要想做出合理反馈(如业务采购、战略调整等),实现有效控制,必须利用和依靠会计信息。也正是由于会计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影响其他部门对价值运动控制所做的决策,才使企业的经营控制具备会计特征。由此会计的控制职能可分为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控制系统反馈机制的运行至关重要,比如,管理层需基于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而做出决策规划,再如,企业需根据会计信息反馈的战略信息对设定的各项目标进行审视和修正,以保证企业战略的连续性与有效性。会计信息作为决策基础与反馈呈现方式,其质量低下会导致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强,更难以做到决策有效。因此,可结合会计信息在控制系统中发挥作用的位置与时点,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测与改善。根据控制发生的空间和时间,控制可分为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防护性控制(曹冈,1982)。会计反馈控制的特点在于依据过去情况来调节当前的行为,因此会计信息需从可靠性方面提高质量,精准细致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会计前馈控制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监测,预测可能产生的偏差,因此会计信息需从相关性与可比性方面提高质量,为合理预测企业发展趋势提供信息;会计防护性控制通过设立某种约束机制和運行制度来抑制偏差产生,因此可健全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监事会机制,从会计信息产生源头与生成过程控制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控制系统内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反馈机制发挥作用,提高企业决策质量与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庞元正,李建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M].求实出版社,1989.

[2]杨纪琬.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建设[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3]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J].会计研究,1980(1):2-10.

[4]杨纪琬,阎达五.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而作[J].财贸经济,1984(10):13-17.

[5]杨纪琬,阎达五.论“会计管理”[J].会计研究,1982(6):39-45.

[6]王世定.“管理活动论”的哲学基础[J].会计研究,1993(4): 34-39.

[7]葛家澍,刘峰.新中国会计理论研究50年回顾[J].会计研究,1999(10):7-14.

[8]张新民.从控制论的角度看“信息系统论”兼谈会计控制[J].会计研究,1988(05):59-62.

[9]冯·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M].林康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10]维纳.《控制论》(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信息不对称方法论会计信息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