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研读语篇和学习活动观的相关概念,在澳大利亚学派学者Martin、Rothery等人设计的“体裁教学—学习循环模式”大框架下,以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实例,展开基于体裁教学法的读写整合教学探讨并描述运用建构体裁文本的读写结构模式,引导学生把握体裁特定结构、语言特征和表达方式,发展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高中英语;体裁教学法;读写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4-0012-04
引 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篇类型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以及口头、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接触和学习不同类型的语篇,熟悉生活中常见的语篇形式,把握不同语篇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使用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1]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写作方法和思维结构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构相对固定的、可以借鉴和依赖的基于体裁的读写结构模式,内化学习内容,增强理解语篇和创作语篇的信心,提升英语思维能力和读写能力。
一、体裁教学法的定义和现状
体裁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用于指导阅读和写作教学,其目的是利用体裁分析的结果,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体裁语篇的结构和交际目的,使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还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2],
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语言学习中。体裁教学法提出后,受到国内外学者和教师的关注。Hyon在阅读教学中使用以体裁教学法为基础的教学实验,引导学生对特定的体裁语篇进行结构分析,提升阅读效率[3]。杨洪波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体裁教学法,发现体裁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裁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消除写作焦虑,树立学习写作的信心[4]。目前,体裁教学法多应用在写作或阅读单方面的教学中,鲜少运用在读写课堂上。
二、体裁教学法在报告文学读写课上的应用
澳大利亚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体裁教学法实践最为成功的国家。本文借鉴澳大利亚学派学者Martin、Rothery等人设计的“体裁教學—学习循环模式”[5],结合三个层次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建立五个教学步骤,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新人教版必修一第4单元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读写结合课堂教学中,以探索适合当前读写教学的教学策略。
这是一篇介绍中国20世纪70年代唐山大地震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体,语言特征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既像新闻那样准确“报告”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和真实人物,注重实证,有事实、数据支撑,真实性强,又有文学气息,充分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细节刻画,形象化描述“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基于体裁法的读写教学除了在阅读时挖掘语篇意义,体味主题内涵,还要建构报告文学体裁语篇结构图,学习体裁语言特征,并应用在同话题同体裁语篇写作上。
(一)理解体裁语境
在该环节,教师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语篇浅层和深层信息以及体裁的交际目的。由浅入深、由表层到内涵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结构上把握浅层信息和文本脉络,培养逻辑性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抓住语篇体裁或语言特征,培养推断能力。本课由两条主线组成,明线是按时间顺序发展的事件叙述线,暗线则是灾区人民的情感变化线。因此,本课通过以下四个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梳理两条线索。
1.头脑风暴
读前的头脑风暴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形成新观念堆,对语篇话题形成期待,为阅读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课通过“What would you talk about a natural disaster?”激发学生形成自然灾害将涉及的内容的框架思路。
2.读标题
标题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文章中心内容和主旨。本课标题不仅包含了文章主旨大意,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值得细细品味。因此,教师通过“What do you know from this title?”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关注the night、sleep词语,自行回答,解读标题,即“在这个原本安睡的夜晚发生了令人措手不及的地震,人们无法入眠”。教师再通过问题
“Which title is better,‘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or‘The earthquake hit the city the night? Why?”,让学生关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感受把事物人格化的拟人修辞手法的生动性。最后,教师提问“What'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passage?”,让学生从标题和图片里寻找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预测语篇可能会是记叙文,形成体裁语篇的阅读期待。
3.速读
本文各段主题句明显,时间线索清晰。在“What is the order of the passage? How do we divide the passage? What is key point of each part?”等问题引导下,学生能够快速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信息,确定主题句,找出时间线索并归纳大意,勾勒出语篇框架,即“地震前的征兆—地震导致的破坏—震后的救援和重建”。这能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词及概括的能力,同时检测读前预测结果。
4.细读
只有对与主题句相应的支撑细节信息到位的解读和阐释,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要义。因此,本环节阅读通过三个层次的问题链,即理解文本浅层信息的事实类问题、理解文本背后深层含义的分析推断类问题以及联系个人生活经验反思主题意义的评价类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地震前后的细节信息,挖掘灾区人民的情感变化,感悟体裁语言特征,并引发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提高其在灾难面前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培养其面对灾难时不屈抗争的精神。
第一段通过“What are the strange things? Do you think they were warning signs? Why or why not? How did people react to the strange things?”读取浅层信息,归纳出井、动物、天空异常现象,并从描写异象的细节中推断这都是警告信号,但人们没有重视。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尾句与首句的对比,尤其尾句的“but”转折,凸显出人与自然对地震的不同反应,人类因为缺乏对自然的畏惧,不够警觉,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二段通过“Why was the world coming to an end? How did the people feel?”读取城市和人们惨状的细节以及人们的震惊和痛苦。最后通过问题“How do you know it was one of the most deadly earthquakes of the 20th century? ”引导学生关注数据,总结数据的运用增加了可信度,为后续写作做文体特征上的铺垫。
第三段通过“How was the city after the deadly earth-
quake? What had been destroyed? How did the people feel?”總结地震给建筑物、交通、动物、必需品上的破坏,以及此时人们的绝望和无助。笔者通过“How does the writer show the readers that nearly everything in this city was destroyed?”引导学生聚焦报告文学文学性的语言特色——运用多种修辞及形容词来形容破坏的严重性。
第四段通过“Why wasn't hope lost?”梳理出因为各界人士的援助,人们又充满希望。尤其尾句运用拟人写法生动地展示了城市慢慢又有了呼吸,有了生气,重新运转。接着,笔者提出一个引发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经验进行推断的问题“What kind of help do you think people who have suffered an earthquake need?”,让学生总结能给处于地震困境的人们什么样的帮助。
最后一段是主旨大意的点睛段落。通过“How did Tangshan start to revive itself ?”,提取归纳出政府和人民同心同力是战胜灾害的保障。
5.反思主题意义
通篇细读之后,通过两个总结性问题“What do you think helped in the revival of Tangshan City? What is the author's writing intention?”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归纳反思主题意义并总结本课所学,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抓住这个事件所要展示的意义。作者不仅是简单地描述一个灾难,歌颂人间有情,还引发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树立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发现语篇特点
在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语篇体裁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加深学生对体裁的理解。
1.重构篇章结构
教师通过retell任务引导学生重构该报告文学的题材框架图(如图1),复习语篇内容,总结写作特点。根据按时间发展的明线和灾区人民情感变化的暗线,学生很容易运用所学的语块描述地震发生始末以及人们由震前无所察觉,到地震带来巨大损失时的恐惧、震惊和绝望,以及在各方援助下,重拾信心,重建家园的积极向上,最后升华到灾难无情人有情,达成主题意义。学生通过总结得出,叙事性的报告文学事件叙述按时间顺序发展,整体框架为开篇用描述性的开头描写背景,正文部分会运用典型性事例或者心理性格等细节的捕捉,丰富具体的行文逻辑,结尾或深化主题,或展望未来,或进行总结。
2.体会体裁语言特征
要想准确把握篇章的主题思想,学生不仅要从宏观结构对篇章进行解读, 还要从微观结构入手逐步地对篇章进行解码,即语言特征的分析和概括。在这个环节,教师通过问题“What is the type of this passage? News or Literature? Why?”,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明确本文报告文学体裁语言特征,体会作者是如何既使用严谨的语言报道事件,又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抓住读者的眼球,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文本首先运用了二十多处数字,既有精确的数字,也有大概的数字,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严谨性、可信性。尤其是精确到分的时间数字,不仅准确描述了地震发生的过程,还营造出步步紧逼和让人无暇喘息的紧张氛围。另外,文本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段,描绘地震发生的环境和涉及的人物,激发读者情感,增加文章意蕴。例如,开篇运用排比的修辞法,富有画面感描述了地震前乡村出现的井、动物、天空的异常现象,营造出一种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氛围。再如,“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使用拟人的写法,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不眠之夜、复苏的城市显得更为生动、形象;“the water in the village wells rose and fell, rose and fell”反复修辞,动态重复与人们的平静对比,表达出作者的遗憾;“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coming to an end”的夸张手法增强了地震震后的恐怖感;“Hard hills of rock became rivers of dirt; 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使用暗喻修辞,形象地表达出地震的严重性。
(三)共同建构语篇
作文是写大家熟知的莫兰蒂台风。要想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写出一篇报告文学,教师首先要有效输入相关信息。因此,从阅读中获得的结构化主题知识的内化是输入和输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是迁移创新的基础和支点。教师要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实现有效内化。基于报告文学的叙事顺序和框架,教师可建构语篇结构脚手架,即开篇描写莫兰蒂台风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正文描述受灾情况和灾后救援,结尾深化众志成城抗击台风的主题。接着,教师通过描述受灾情况及灾后救援图片,让学生感受台风的威力和巨大破坏力,同时为写作做语块上的铺垫。
(四)独立建构语篇
在这个环节,学生用所学体裁知识、文体语言知识,独立撰写新的同体裁语篇。在莫兰蒂台风介绍的脚手架充分搭建、足够输入后,学生将学到的报告文学体裁框架及话题语块创造性地迁移和运用到与台风相关的描述和写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联系相关语篇
教师可以设计评价表,包含覆盖要点、按时间顺序描述、使用数据、使用修辞、语法准确五个项目条,引导学生通过自评或互评比较探究所写语篇的亮点,以及与阅读语篇存在的差距,潤色写作语篇,不断修正自己对体裁的理解和熟练该体裁的写作手法,真正实现读写上的“文体互动”。
结 语
体裁教学法运用在读写教学中强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体裁特点,围绕该体裁的结构展开读写教学,一方面强调对体裁模式、篇章结构的宏观把握,对文本内容和体裁语言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强调读写策略的指导。但是,体裁是多样化的,同一体裁的文章由于功能差异还会存在多样性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学生只有接触足量的真实体裁样本,才能充分地了解体裁的写作目的、结构特点、语言特色和相关的社会因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丰富同一体裁下多样的篇章结构,探索相对稳定的语言特征,形成可供应用的学习资源和读写策略。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1):42-46.
Hyon,S.Genre in three traditions:implications for ESL [J].TESOL Quarterly,1996,30(04):693-723.
杨红波.用体裁教学法改进英语写作教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增刊),2001(23):26-29.
Martin,J.R.Language,register,and genre [A].In F.Christie(ed.).Language Studies:Children's Writing,Reader[C].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课改背景下体裁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读写中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FJJKXB20-109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国艳(1975.10-),女,福建福州人,
任教于福州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