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文化沃土,绽放课程活力

2022-05-30 08:09游俐贞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新课程

摘 要: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随着英语教育改革的深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是贯彻学科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建构多元文化模式,传播中国文化的契机。本文探讨了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以及如何更好地推進校本课程的实践,使校本课程体系更丰富、更具时代和人文特色。

关键词:高中英语;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显现及物化遗存,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和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与教材体系。因此,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引导学校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课题。

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意义

(一)贯彻学科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文化意识是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端正学生的文化态度、形成学生的价值判断、内化学生的文化品格、优化学生的行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比如传统节日、名著典籍、戏曲文化、传统中医、民间工艺、中华礼仪、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熠熠生辉的古诗词、韵意俱生的中国画和风格迥异的书法等。在高中英语校本课程中融入这些充满精神内涵的文化元素,不仅能系统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文化鉴赏和审美力,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认同感和践行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和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成长为有道德、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构多元文化模式,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意识,促使其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促进国际文化的融通。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几乎在每个单元都力求平衡呈现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注重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教材毕竟受限于课时进度和应试压力,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可以使传统文化主题的培育更加系统和完整,有助于学生科学、系统地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文化意识,建构多元文化模式,引领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世界宣传悠久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发展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一)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化发展

新时代的英语教育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综合化。在高中英语校本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应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出发点。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实践的对象。从教师层面来说,不管是校本课程的选择、编制还是实施和评价,学校都应该综合考虑教师的需求与意见。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积极发挥学校和地方各种资源的支持,加强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追踪,及时了解课程需求,给予活动平台的支持,后期组织评价、反馈、总结,使融入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成为一种可持续的资源。从学生层面上说,开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需要从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出发,考虑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比如我校在开设英语校本课程时,每学期有选择地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 4门文化主题模块的选修课。“中国诗词中英文赏析”“中外习语典故”这类课程适合在高一阶段开设。“中外经典戏剧表演课”“‘为中华文化瑰宝发声英语主题演讲课”这类课程适合在高二阶段开设,这样有助于减缓学生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带来的学习压力,而且高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更为成熟,能更好地接受文化、理解文化、创新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课程开发者要参考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比如问卷星来调查收集信息,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你最感兴趣的方面是什么?你会提供哪些学习材料?你希望课程提供给你哪些材料?你最需要提高哪些技能?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好地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激情。

(二)结合新教材,整合跨学科资源

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现行教材的资源纳入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了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比如必修二Unit1“Cultural Heritage”中的剪纸、风筝、京剧和书法。Unit 4“History and Traditions”中介绍了孔子和其教育思想。Unit 5 “Music”介绍了中国的古筝、琵琶和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必修三Unit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中包含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和多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充分发掘现有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的资源,融入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更快捷、更有效地丰富国家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跨学科资源,尝试开展合作教学。比如新人教版的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收录了《登岳阳楼》《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等古典诗词,也有《庄子》《孟子》《论语》等经典作品,还有《窦娥冤》《雷雨》等优秀戏剧。英语教师和语文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从更多维度的视角进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同时教学相长,师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提升。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获取和整合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时实的资源和跨时空的语言学习机会。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和视频屡屡刷屏网络,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到《唐宫夜宴》《舞千年》以及《上元千灯会》等节目,从汉服古风到潮玩文创,中国传统文化与Z世代和青少年等标签紧密连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构建了一架古代与现代相沟通、中国与世界相融合的桥梁。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比如Hello, China(《你好,中国》)、《中国古诗词翻译》、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国》)、《西游记》和《红楼梦》英语版,或者利用优秀刊物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英文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元素和中国故事,短小精悍,发人深思。通过信息技术把学生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英语校本课程,比如英语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听说课程,写作课程,让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给英语校本课堂注入时代特色与魅力。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

(一)践行学习活动观,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校本课程应践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活动观。新课标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创设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并从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汲取文化营养、促进多元思维、塑造良好品格。比如,《透过中外典故看人生智慧》这门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预习—合作—探知—生成—评价”这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师根据每个主题提前给学生发放学习单,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梳理信息,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先由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分享预习成果,互相补充知识。接着教师呈现学生在交流中产生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然后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梳理,教师再进行补充和总结。之后,各组可采用海报、 PPT、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完成知识的生成,通过展示、辩论、报告、习作等多种方式呈现。最后再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体验、探索、合作与交流中解决问题,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创设多样化活动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創新

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校本课程开发者应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反思和总结中构建新的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比如我校近年来把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校园艺术节,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书写中国之美”英语书写比赛,“我眼中的中国”第二届英语演讲比赛,中国传统节日手抄报比赛, “中国传统戏剧”英语汇演等。后者涌现了像孔雀东南飞、 三打白骨精、 草船借箭、 水漫金山、 西游记这样的优秀英语舞台剧,学生对中国传统剧本进行解读、重构与再创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符合时代气息的表达方式。学生还把创作的作品上传到社交媒体平台,使文化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广。

另外,课程开发者还可以把文化学习的平台延伸至学校之外,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发挥其教学价值和育人功能。漳州富含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秀的非遗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进行实地考察,熟悉并学会表达家乡本土文化。比如让学生做一期类似英语旅游节目的“漳州古城一日游”,学生模拟旅游综艺节目,带着外国友人探索古城的传统文化,比如学习木偶戏、木版年画,体验传统曲艺形式南词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平台,学生的体验、感悟、创作、研究、展示水平都能得到提升,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应改变以往将考试作为唯一依据的评价方式。推进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保护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新课标的评价建议,校本课程应侧重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辅以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目标的多维化。以“中国古诗词中英文赏析”这门校本课程为例,教师应从学习过程表现、个性品质发展、学业质量检测、活动比赛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实际评价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从评价的接受者转变为评价活动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评价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设计具有课程特色的评价活动,比如古诗词朗诵、书法水平或者海报绘制、演说展示等评价活动。

校本课程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文化统一体。其中,关乎学生发展指标是多方面的,有知识技能的层面,也有文化素养的层面,更有道德品质的层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多元的评价方式才能发挥出特色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校本课程能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落地扎根,而脱离了传统文化培育的校本课程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教育大业的根基,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新课程改革才能焕发活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有助于学科育人理念的渗透和立德树人总目标的达成。英语教育工作者需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带着“温情与敬意”去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用传统文化滋养现代教育,用现代教育方式“升级”传统文化,让学生多维度深入了解和感悟中国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学会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终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弘扬中国文化,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潘文彬,刘宁霞.课程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9(Z1):54-56.

[2]李洪修,刘博囡.校本课程开发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问题透视与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1(1):10-1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游俐贞,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课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批准号:KCZ202106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