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文化景观构建研究

2022-05-30 07:30周小甜
美与时代·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读者服务传播学

摘  要:一个充满着艺术气息和文化景观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空间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青睐,提升图书馆室内外景观品质,营造一个理想的阅读空间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有力保障。借鉴传播学中的“象征性现实”和“培养”理论,从建筑外观、雕塑艺术、植物景观、声景观和空间配置五个方面阐释如何建构优美舒适、可视可赏、催人奋进的文化景观,以此感染并吸引师生到馆借阅学习,从体验方面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关键词:景观建构;文化景观;传播学;读者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图书馆学会2021年度立项资助学术研究课题“传播学视域中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Ztx2021A-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直以来,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目前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图书馆的到馆人数和馆内体验,如何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和文化景观来吸引读者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统计,高校图书馆的借阅量近年来持续走低,在馆阅读人数却稳步上升。以某高校图书馆为例,2017年借书量为87010册,2018年为85351册,2019年为63358册;进馆阅读自修人数2017年为733962人次,2018年为808279人次,2019年为1016308人次,呈逐步上升趋势。在进馆阅读持续受青睐的情况下,优化高校图书馆的形象与服务,为师生读者提供优良的阅读环境和文化景观是吸引读者长期稳定到馆率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巩固图书馆实体地位的有力举措。从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实际和传播学的视角,及“环境育人”的理念出发,将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和图书馆的阅读环境营造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试从跨学科角度切实深入地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到馆率、提升读者服务质量。

一、文化景观建构与传播学的关联

文化景观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1]261,文化景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劳动结合一定的技术手段所形成的,可视、可触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形象特征,是精神文化的可视化、物体化和寓意性的表现。高校图书馆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和魅力,是展现学校特色文化、延续学校文脉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的标志和精神文化“圣地”。图书馆物质文化景观积淀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读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261。因此,高校图书馆文化景观建构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整体形象。基于此,传播学理论中的“象征性现实”和“培养”理论对高校图书馆建构可视、可赏、可触等耐人寻味、催人奋进的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构具有寓意性文化景观意境的图书馆需要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可从传播学角度推动读者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具体而言,传播学概念“象征性现实”是指大众传播所描绘的“现实”景象并不是现实的客观再现,而是一种经过选择和加工的“象征性现实”。传播媒介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并非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各种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结构化后向人们展示的“人工”环境,受众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通常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往往将加工后的信息环境,即象征性现实作为客观环境来认识和参与。与“象征性”现实密切相关的是传播学中著名的“培养理论”,即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媒介“培养”“象征性”现实的過程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持久、潜移默化、自然深入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和行动力。因此在信息传播和环境氛围营造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利用“培养理论”的正面影响来培养理想中的“象征性现实”——理想的图书馆室内外环境,营造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景观和阅读氛围,以满足读者来馆的身心需求及状态。

二、如何构建高校图书馆景观文化的“象征性现实”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和弘扬文化的载体,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场所。通过对景观文化“象征性现实”理念的挖掘、拓展,可提升图书馆阅读空间的环境品质和文化艺术魅力,做到传播弘扬文化知识与艺术熏陶完美结合。绘画、雕塑和园林景观等的艺术表现形式讲究的是于方寸间展现人间百态,以简约的物质形式指代无限丰富的精神内涵,将情感体验以符号化的形式呈现,传达深远意蕴。文化景观在高校图书馆中的景观建构可运用以上手法,营造出诗情画意之美,人文关怀之境,使读者触景生情、陶冶情操。只有这样的阅读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保持文化景观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感召力,更好地吸引读者,有益于师生员工知识素养的提高,有助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学风和精神文明的乐园,更有助于“学习型校园”的建设。这就是积极利用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来营造读者心目中图书馆“象征性现实”的意义所在。那么如何用高校图书馆文化景观的各构成要素,比如建筑外观、雕塑摆放、植物景观、声景观和空间营造等来建构和体现具有文化内涵和充满艺术气息的阅读环境。以下从文化景观构成的几个方面阐释如何“培养”建构图书馆读者心目中的“象征性现实”及高品质的阅读氛围。

(一)建构“象征性”的高校图书馆外观造型

历史上成功的造型实例不仅具有强大的使用功能,还具有超强的审美价值,是集艺术、绿色、生态于一体的复合体——是技术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历史和现实的“多元整合”[1]262。一座造型别致新颖、美观大方的图书馆建筑不仅能吸引教师和同学们进馆借阅,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和历史使命,同时也将成为学校里程碑式的建筑景观[1]262。一般来说,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要给师生们展现出集使用功能、绿色生态和艺术审美于一体的“象征性”景观造型,才能成为师生们崇尚知识、渴望文明、创造价值和实现伟大梦想的学术殿堂[1]261。一些世界著名图书馆的建筑外观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直观地用物化的美“培养”读者的阅读心境。这些图书馆的建筑外观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让读者还未进馆就已被这样的“建筑场”吸引和陶冶,更愿意进馆一探究竟。

(二)建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图书馆雕塑作品

雕塑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具有能指与所指,是外观造型与内涵建设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高品质的雕塑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独特优美的造型、富有韵律的结构、丰富的材质和曼妙的色彩以及充满象征寓意文化内涵。高校图书馆内外的雕塑作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有优美的田园风景和人们敬仰的英雄人物、科学家、医学家、人民教师、思想家和伟人;艺术形式可分为抽象和具象。这些艺术作品本身所体现的审美取向、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融入学生的精神之中,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雕塑艺术作品中的仁人志士淡泊明志、气宇轩昂的风貌,英雄人物大义凛然、九死不悔的气慨让学生们回望和铭记历史、思考当今、瞻望未来[1]261。图书馆内外高品质的雕塑景观可形成一种氛围转化为一种教育,让身处其中的读者们被启迪、感染和影响,去知识海洋和历史长河中寻找、思考和创造。

(三)营造植物景观的“寓意性”

婀娜多姿、色彩丰富、品种多样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具有吸附毒气、过滤空气、吸收热量、涵养水源、降低噪音、制造氧气和调节馆内小气候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分割和柔化馆内阅读空间的作用,为师生们营造一个清新、舒适、宁静和充满诗情画意的阅读环境。形态各异、色彩多样的植物景观还可分隔室内空间、引导区域方向,以突出馆内重点场所和主体。最后,植物还可以缓冲减弱各种噪声干扰,使读者在一个较满意的阅读声环境中静心阅读[2]59。高校图书馆室内外植物造景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想要取得满意的绿化艺术审美效果,营造出四季长青、绿意盎然的“象征性”现实,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植物景观在图书馆内要与各构筑物(柱子、书架、门窗、台阶、桌椅等)的造型、材料材质和色彩以及高低、大小、软硬等协调统一。第二,图书馆绿色植物造景应选择当地的植物为佳,并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性配置,不仅便于以后的养护,而且营造四季常青、季季有景,给人以静谧舒适的感受[2]59。第三,书架摆放应设计出高低大小、错落有致,预留出放置2至3个植物景观和其他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艺术作品的空间,既可美化借阅环境,又可使读者在查找书籍的同时享受植物的芳香,长久地吸引读者。第四,室内和室外景观要有所区别。图书馆外部景观环境空间应更加注重植物的层次性、空间效果和整体搭配以打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及封闭空间等带给读者不同心理需求的空间效果[3]6。最后,根据植物的象征性寓意建构有文化意境的植物景观。如梅、兰、竹、菊分别象征傲、幽、坚、淡的品质;迎春花象征希望和活力;君子兰代表坚强不屈;碧桃、紫叶李寓意“桃李满天下”等。给植物挂牌、标注名称及其科属等可使到馆师生读者热爱植物、增加知识和强化学习氛围,也是图书馆赋予植物寓意文化性的体现之一。总之,将植物巧妙组合应用,努力营造出宁静柔美、和谐温馨,及具有“寓意性”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是高校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和宗旨,要善于用植物景观营造出艺术美和意境美,显示出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建构出读者心中舒适自然的阅读环境。

(四)注重声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有机统一

古今中外,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声景观”是景观设计师们青睐的景观要素之一,其造景形式在景观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关专家和学者们研究调查表明:人们对自然界中悠扬的鸟鸣、潺潺的流水、滴滴哒哒的滴水等声音情有独钟;而最不愿意听到声音就是金属摩擦水泥地面、冲击钻作业、发动机运转、切割机切割时所发出的声音。由此得出,人们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充满着无限的喜爱和美好的向往。由于图书馆内对于声音的特殊要求,国内外声景观研究专家认为“声景观”在设计与建构景观空间中应该排在首位,因此营造图书馆阅读空间优良美妙的声景观极为重要,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图书馆周边塑造高低起伏、富有层次变化的地形,利用地被、灌木、小乔木和大乔木等植物,再根据不同品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建构一个四季常青、季季花开、步移景异的绿色生态环境,生态绿地景观的建构与图书馆建筑主题交相呼应相得益彰。第二,水的流动可以丰富人们的视觉,水的声响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水景观是构建声景观中最具吸引力的元素,因此可在其间构筑一些溪流叠水等景观构筑物来吸引鸟类和各种生物,增加声音的多样性。高大的乔木和茂密的灌木丛在图书馆周围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不仅美化环境,还具有防风降噪、过滤空气的功能。还可利用图书馆周边建筑的综合反射与衍射声音达到有效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可以增加图书馆关于各类声音标识牌的提醒,提醒读者注意所处的环境,并注意日常声音和行为的控制[4]。总之,声景观环境的建构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使用功能,也为树林等植物设置了噪音屏障。

(五)空间配置中的“文化建设”

如果高校图书馆已经建构了理想的建筑外观、雕塑作品、植物配置和声景观,更需要将这些独立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组合,达到“象征性现实”效果的最大化。图书馆室内景观空间建构是建筑文化的“灵魂”,这就需要对室内空间进行精心布局,也就是所谓的功能分区。传统的功能分区就是图书陈列区、阅读区、工作服务区等,传统的功能分区最大的弊端就是阅读者要到图书陈列区挑选自己所要阅读的书,然后再回到阅读区,在阅读人员较多的情况下,来来回回的人流势必影响其他的人的阅读。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就需要对传统阅读空间进行科学的调整或者进行新的空间布局。首先,可根据不同类别的书籍进行归类和区域划分;其次,再根据不同的区域重新摆放书架,在这里还要着重讨论关于书架的造型和功能重新设计的问题。传统的书架已不能适应当今人们对阅读空间的综合需求(艺术审美和置物功能),在对书架进行设计时,要把书架的置物功能和艺术作品放置空间考虑其中,书架的摆放应以三面围合的方式,中间和开口处放置阅读所需的桌椅,这样的布局不仅方便阅读者进出,挑选和放回书籍都比较方便,相互之间的影响范围大大缩小,这样的空间布局可以很好地提升馆内阅读空间所需的良好品质。另外可以巧妙利用“借景”的空間设计,扩宽视野和延伸思考。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因地而借都是借景的主要方式,而借景的内容在图书馆主要是借助于玻璃门、玻璃窗、漏窗、天窗、隔断、植物、户外建筑等以借形、借声、借色、借香,将室外或邻室的场景借过来以增加视野的开阔、别样的景致和遐想的空间。借景设计可以沟通和扩大图书馆室内外空间,使主景观和附属景观互为补充和借用,更好地起到协调整合的作用[2]59。

物理空间需要协调与升级,空间建设中的文化场景营造则更具有稳定性和内驱力。具有精神文化吸引力的空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认同,满足他们的文化诉求与情感需要,吸引他们长期到场聚集交流。那么在建构具有文化场景的空间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与校园文化要有机统一。图书馆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实体,应建立在地理位置偏远的场景中,要以整个校园的文化基石为依托,使师生读者感受到整个大环境的场景力和统一性,有助于推动全校师生读者的身份认同感和对图书馆的认可度。第二,多种渠道强化空间建设的精神文化内涵。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读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实体虚拟、线上线下各种内涵丰富的活动比如讲座、培训、书展和知识问题竞赛等以充分发挥空间的精神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鼓励师生读者的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文化活动的开展用人文精神丰富了空间内容,既突出场地空间的重要性,也增加场景的精神文化内涵,形成师生读者对图书馆的深层次理解。第三,联合多种力量共同建设文化空间。因为高等院校特有的学科优势和教育特色,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社会时事热点或者校园近期大事,以提升读者文化素养为宗旨,联合校内二级学院、社会公益组织、政府教育组织、兄弟图书馆等进行馆校、馆社、馆际合作,联合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活动比如中外文化展、读好书活动、书评活动、艺术摄影展、书画展等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参观学习思考的契机,激发他们到图书馆观展借阅的热情,以提高师生读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也感受到学校图书馆的担当和使命,在图书馆的文化场景中获得知识、认同和提升。第四,积极拓展文化交流与交往空间。根据读者各种需求和使用功能划分的信息空间、阅读空间、创客空间、交流空间和展示空间等在新时期已经开始有所变化。学生社团文化建构、社群文化交流和有声阅读的诉求都对交流空间的场地要求越来越高,建构可以有声讨论和交流的文化场所与空间是师生读者获得自我认同与满足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场景建设的有力举措之一。

三、传播学中文化景观建构意义之所在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和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也是存储和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肩负着学校“第二课堂”的教育职能,在当今知识创新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研究的重要平台。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氛围能够营造高校良好的学术氛围,因此加强图书馆阅读空间文化景观建构是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图书馆的阅读空间景观环境建构只有“以文为魂,以史为根”,将“象征性”高校图书馆外观造型,具有文化内涵的雕塑作品,具有寓意性的植物景观,声景观和文化场景中的空间建构,内外环境各要素有机结合、协调统一,才能打造出优良的文化景观,才能让广大师生对图书馆流连忘返。将传播学中的“象征性现实”和“培养”理论运用到图书馆的文化景观营造中,努力给师生营造一个理想的阅读空间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宗旨。静谧、温馨、舒适和充满艺术气息的图书馆应成为校园中一道优美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风景线,成为师生开启智慧大门和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崔红娟,刘振西,李任煌.高校图书馆隐性文化建设探析——基于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景观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1-262.

[2]齐珊.论图书馆的绿色景观设计与应用[J].河北科技图苑,2011(2):58-60.

[3]姚鑫.谈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15(17):5-6.

[4]李書雅,吴佳玲.探究如何在城市图书馆中建设良好的声景观[J].江西建材,2015(6):46,49.

作者简介:周小甜,硕士,浙江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图书馆工作及艺术传播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读者服务传播学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变革
图书馆如何注重服务细节 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探讨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