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楚漆器的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刘思捷
美与时代·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摘  要:楚漆器研究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及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楚漆器的文创设计及数字文创设计研究也逐渐获得学界的关注。基于当下的媒介融合语境,楚漆器的数字文创设计应当从设计、传播、科技和文化四方面统一的视角出发,将创意数字叙事融入历史诠释,建立游戏化的工艺体验并创造具有参与感的体验升级,以设计创意服务于楚漆器及相关文化传播,提高内容生产与不同终端传播方式的结合度。

关键词:楚漆器;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策略;媒介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楚式漆器的数字化传承及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研究”(20Q058)研究成果。

楚漆器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更是中国传统器物艺术的经典类型。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这一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近年来,关于在当下媒介融合的环境中,如何借助丰富的数字媒介技术及表现方式,以推动楚漆器及相关文化的传播,拉近其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一、楚漆器数字文创设计的研究现状

楚学研究历来有着深厚的积淀,该领域的学者主要通过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探索与阐释楚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目的,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学术成果。其中,楚漆器的研究成果同样显著,早期学者更注重从考古学角度研究漆器,近三十年来学界更集中于从艺术学角度进行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楚漆器的繁荣发展为学界所公认,其中湖北省当阳市、荆门市、江陵县等地的楚墓群为楚漆器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蔡青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楚漆器研究总结为五种类型,包括考古学研究、文化学研究、美术史研究、设计学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其中,洪石、陈振裕、刘芳芳、李澜、聂菲从考古学角度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了楚地盛产漆器的原因,以及楚漆器艺术的特点。张正明、刘纲纪、王祖龙、桂俊荣、后德俊、余静贵、江润滋等学者从文化学或美学方向对楚漆器艺术特征进行解读,刘显波从审美与艺术的角度研究楚式漆器,以设计方法丰富漆艺的现代内容与时代审美。田自秉、王家树、沈福文、皮道坚、李琳、吴海广等学者从工艺美术史的发展眼光出发分析楚漆器,商承祚、王世襄、滕壬生、高至喜、李正光、傅举有等学者编撰的图录为楚漆器研究提供了视觉资料。李立新、周峰、郑晓燕等学者从设计学的角度解读楚漆器。韦久跃、胡玉康等学者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视角进行了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以“楚漆器”或“楚式漆器”为全文词进行检索,搜索出期刊刊发文献837条(截止2022年1月10日),对其筛选后得到809篇相关文献,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5.8.R3对上述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词频分析(如图1),其中频次位于前50的关键词参见表1。从关键词可知,楚漆器与楚式漆器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研究、艺术研究和审美研究,其中“楚文化”作为关键词的频次有105次,是楚漆器研究的重要内容与范畴。另外,“楚艺术”“审美”“漆器艺术”“造型”“荆楚艺术”等词频均较高,说明楚漆器工艺及其所运用的形式语言、符号元素同样是研究的关注重点,是楚漆器特色所在。此外,基于楚漆器的“创新”“包装设计”“现代设计”“传承”“产品设计”“文创产品”等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在楚漆器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面,早期研究多集中于包装设计及旅游产品开发,近3年来逐渐有学者开始探索楚漆器与数字化结合的路径。例如,周峰、蔡玥从楚文化的角度研究了楚漆器的造型艺术特点,并分析了楚漆器的造型特征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方式[2]。余靜贵探索了在荆州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应用楚漆器纹样的设计方法[3]。张炼指出应当从漆器等楚艺术品上提取艺术元素并应用于当代的衍生品设计中[4]。蒲阳、詹和平、陈晓娟从设计学的角度对楚漆器进行解读,探索了楚漆器艺术特征与现代数字化生产相结合的方法[5]。郑祖芳、杜其蒙通过搭建楚漆器数据库、设计数据系统、开发APP等方法与流程,探索楚漆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6]。刘飞从历史资料出发,分析了楚国漆文化的空间分布、出土整理、漆器种类与器型以及装饰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从“衣必先暖而求丽”“道法自然”“有无相生”三个思想观点出发提出了三种现代设计方法[7]。罗威、刘建萍收集了75个漆器类微信公众号的发文、阅读、点赞等数据,从新媒体宣传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相关问题并提出精准定位受众、提高与受众的互动、创新内容形式等策略[8]。甘畅以楚式漆器为设计对象,进行了H5数字文创案例设计研究[9]。

长期以来,学界多从考古学、历史文献学、文化学、美术史和非遗保护等背景出发研究楚漆器,将研究重心集中在历史文化、工艺做法、器型特征、形式语言、艺术精神与审美旨趣上,从设计创新的角度去分析的不多,近3年来有部分学者开始从数字化生产与数字化传播的角度展开楚漆器的设计创新研究,虽然也有一些成果,但总体来说相对薄弱。

二、楚式漆器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距离

精神属性是当代文创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的成功实践均重视以文化宣传带动文创产业发展,实现跨媒介、多平台传播的积极效应。例如,故宫博物院从电视节目、社交媒体、电商平台、APP、数字博物馆等五个媒介渠道出发,积极拉近普通民众与故宫文化之间的距离。其中较为知名的实践包括《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微信公众号及微博互动、天猫网店、《胤禛美人图》等APP、《清明上河图3.0》新媒体展演等等。其以“文化+科技”“内容+形式”的方式推进数字化传播产品,这一创意传播路径对于拉近传统与现代、文物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

文化辨识度高的元素会赋予产品更理想的市场关注度,同时,文创产品本身也能辅助文化的宣传。从文献研究和市场调查结果来看,当下的楚漆器文创存在两方面困境,一是与楚漆器相关的宣传及文创设计研究均较少,二是基于楚式漆器的文创产品与现代生活存在较大距离。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国内的漆器文创实践中,基于楚漆器或者楚式漆器的现代设计或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相较于扬州、北京、福建、平遥等地的漆器文创研究在数量上略低。在“中国知网”中以“漆器”与“文化创意”为全文搜索词,检索全部期刊的发表文献为1557条,其中筛选掉内容不相关及重复文献后,得出1357条相关文献,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5.8.R3对上述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词频分析(如图2),其中频次位于前30的关键词参见表2。从关键词可知,漆器的创意开发在国内不少省市具有普遍需求,但均强调结合地域文化来展开。高频关键词中的地名关键词有福州/福建省、扬州、山西、江苏、台湾等,其中福州、扬州的频次尤其较高,而针对湖北地区漆器或楚式漆器的创意设计开发研究相对较少。就发展方式而言,传统工艺结合现代设计仍是主流趋势所在,文创结合旅游业发展的文旅结合发展路径也是研究重点,部分发展较好的漆艺文创实践仍依托于当地博物馆,侧重装饰的包装设计研究较多。

从楚式漆器的文创产品市场调研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仿古设计明显,二是装饰价值较高但实用功能较低。从产品类型来看,相较于过去丰富的楚漆器产品类型,当下楚式漆器文创产品多集中于两类:一是装饰类摆饰,二是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生活美学类产品。前者包括各种尺寸的屏风、葫芦、佛珠、手镯、漆盘、花瓶等,后者包括各式各样的收纳盒、茶具、文房用具等,但造型上仍多为仿古设计,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有较远距离,创新性有待加强。

针对当前楚式漆器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不少学者也提出了改良方案。陈晓娟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楚式漆器现代衍生品创意开发人才培养”为楚式漆器的现代转变提供力量,并组织创作了一系列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产品。“2019湖北当代漆艺邀请展”汇集了23位湖北漆艺家40余件作品,但多集中于艺术家的创作。

在市场调查过程中,笔者走访了业内知名的漆艺画廊之一的“大吕空间”,这是一家坐落于武汉的漆艺主题艺术空间,经营漆器艺术品的收藏、展览与艺术创作近5年。笔者对该空间的策展人和负责人吕豪进行了访谈,据他表示,该空间所服务的大量参观者与收藏家中,大部分人能够辨识楚式漆器,并认为其与博物馆中的楚漆器文物非常类似,但仅少数人对楚漆器背后的楚文化有一定认识,与此同时,该空间中受欢迎的漆器艺术品多为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更具有现代艺术特征的漆器艺术品。另外,笔者对湖北的漆艺家方来东进行了采访,据他介绍,当下的漆艺创作者们也在试图从传统经营模式向数字化的现代模式过渡,开始通过各类媒体进行推广。据了解,已有部分的漆艺从业者、爱好者以及漆艺专业毕业的学生试图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和推广漆艺,并对更好的非遗数字化宣传表示期待。

综上,拉近非遗工艺及其产品与当代生活的距离,丰富其新时代精神内涵与现代艺术审美,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与行业需求。在楚漆器的数字文创设计开发中,应重视推广及传播文化产品的艺术特点、审美理念与文化价值,提高传统文化与不同终端上的数字媒介的设计形式、传播方式的结合度。

三、基于数字化诠释与创新的设计策略

楚漆器数字文创设计不同于一般实物产品的文创设计,更侧重于数字创意服务,即对文化内容进行数字化传播,或者借助文化内容为终端用户提供友好的数字内容及交互体验。通过文献研究、市场调查与设计研究,笔者认为楚漆器的数字文创设计开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内容入手。

(一)将创意数字叙事融入历史诠释。综合运用数字创意设计及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为楚漆器建立清晰而亲切的新时代文化形象,为传统楚漆器注入现代精神属性。用户体验建立在内容、使用性和功能性的基础上,视觉内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楚漆器艺术为设计素材,侧重于强化楚文化氛围,其设计形式将更加独特,意义感和故事感都将得到突出。从楚漆器艺术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将优秀的传统符号语言、艺术精神、审美趣味与新时代的现代审美特点进行融合,与融媒体时代丰富多元的数字媒介创意表现方式相结合,运用现代的设计艺术形式对楚式漆器中的色彩、纹样与艺术风格进行当代表达,赋予传统形式以现代审美及时代气质。此外,在楚漆器历史文化的数字化诠释方面,应从先秦楚漆器的工艺实践和审美趣味的描述出发,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厘清楚漆器的发展脉络,结合当下楚式漆器髹饰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情况,进行内容层面的数字化表达。在内容设计上,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情感化设计、故事性设计、符号学设计等创意设计方法,结合故事性的叙事结构,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影视后期技术、视频特效技术等,生产出节奏感、设计感与趣味性较强的网络短视频等数字内容。

(二)建立游戏化的工艺体验。引入游戏化设计与情感化设计方法,将楚漆器工艺的传统文化知识转换为轻松有趣的数字化体验,重新建立传统楚漆器工艺与现代人生活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对历史的阐述往往侧重于线性表达,传统工艺虽然来源于历史,但线性的传播方式并不适合观众理解这一特殊内容。在设计实践中引入数字叙事,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基于楚漆器与楚国历史之间的故事性文化联系,设计游戏情节线。在游戏体验中融入楚漆器的制作工艺信息与楚文化。楚漆器的制作工艺有其天然的复杂性,以榫卯进行胎件的组合,生漆加工涉及多道程序,制作任何一件器物甚至都需要经过选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绘画、描金等近20道工序。基于用户体验研究成果,以吸引受众为目的,线性叙事手法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应融入具有可玩性及奖励机制的设计策略,利用交互设计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视频特效技术,生产出互动视频、增强现实应用程序、H5小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创造友好的用户体验。

(三)创造具有参与感的体验升级。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赋予现代人多元素、多渠道、跨介质的信息接收模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以楚漆器的艺术与文化为内容的数字文创设计,应重视包括APP、网页、游戏、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在内的各终端、各媒介平台的特点并展开针对性的设计研究,以强化用户体验。首先,应重视提升数字环境中的用户参与度,注重通过创意交互设计、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提升用户参与感,同时探索建立游戏化的奖励机制的可行性。第二是简化复杂内容并提高信息的可视性,即通过设计心理学梳理信息架构、界面版式和信息设计,重视将数据可视化、信息图表设计、动效设计等具有趣味性的设计手法融入楚漆器数字文创产品的视觉层。第三是以多感官體验强化艺术效果的策略,包括基本的视听体验,以个性化、多样性、体验型的数字音乐、图像及影像,去创造愉快的直观感受,此外,重视引入模拟真实物体的“拟物化”设计方法,通过建立虚拟触觉满足用户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四、结语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创意产业的融合具有一定的时代必然性。一方面,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另一方面,文化内容对数字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而精彩的文化内涵与人文资源。楚漆器艺术代表了先秦楚人思想在漆器设计上的审美表现,而楚漆器数字文创设计所追求的是,将楚文化的艺术精髓结合新时代的精神面貌,融入到数字创意设计的审美表达中。创新的数字文创设计不仅重视形式语言的丰富与美化,更重视精神内涵的饱满与擢升。在此基础上,借助经典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涵的融入和渗透,也有助于提升当代数字产品的内容质量。将传统的楚漆器与数字创意设计进行结合,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这符合当下政策及市场的要求。基于“科技+创意”“设计+传播”的新型数字文创设计开发及推广模式,通过将创意数字叙事融入历史诠释、建立游戏化的工艺体验以及创造具有参与感的体验升级,将有助于楚式漆器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与相关文创产业的现代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青.“楚漆器”的美学意涵及当代设计转化[J].西北美术,2017(2):121-124.

[2]周峰,蔡玥.历久弥新——楚漆器造型与现代设计元素的融合[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3):80-84.

[3]余静贵.基于楚文化特色的荆州旅游纪念品设计[J].美与时代(中),2014(9):89-90.

[4]张炼.试论楚文化艺术衍生品的形式美与美学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88-190.

[5]蒲阳,詹和平,陈晓娟.数字化与传统造物的创新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10):134-137.

[6]郑祖芳,杜其蒙.楚漆器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策略[J].包装工程,2020(24):306-311.

[7]刘飞.战国时期楚国漆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上),2021(12):7-10.

[8]罗威,刘建萍.漆器类微信公众号发展探讨[J].新媒体研究,2021(15):20-23.

[9]甘畅.基于传统文化传播的交互设计与实践——以楚式漆器H5网页设计为例[J]创意设计源,2021(2):77-80.

作者简介:刘思捷,博士,武汉纺织大学傳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传统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