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秋霞
[摘 要]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数学教学理应做出一些改变,打破传统的“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发展学生为核心的自我发现的数学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总结、反思中学会发现和建构,进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发展学生;自我发现;建构
在当代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新知的缔造者. 因此,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具有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1].
那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教师就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合作者”.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科学探究,进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促进者. 另外,在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挫折,那么教师要担当启发和引导的重任,成为学习的“启发者”和“领路人”. 可见,既要保证课堂有序进行,又要确保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多重身份的价值,进而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它应该加入学生自己的想法,应该是一个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一些时间,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进而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上“真学”之路.
[?]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
当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确保解决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确保问题能顺利解决. 解数学题时亦是如此. 不能看到题目就急于求解,应先弄清题意,比如先搞清楚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已知与未知中还有哪些隐藏条件. 只有弄清了题意才能顺利地将已知与未知建立联系,进而应用已有经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然要经历这一系列过程,离不开学生细心的观察,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多比较. 通过观察挖掘隐含于题设中的信息,这是问题顺利求解的前提;通过分析将已知与未知进行串联,进而寻找解决方案,这是顺利解题的必经之路;通过比较联系已有经验,进而优化解决方案,这是提高解题效率的有效手段[2]. 总之,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等数学活动过程,这样便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对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解决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中,无论是已知角求值还是已知值求角,看到题目时,切勿急于动笔,而是先仔细观察,尤其是处理角与角的问题时更要认真观察,找到已知角与未知角的联系,如α=(α+β)-β=+=(α-β)+β,又如+α与-α,+α与+2α的关系. 这样通过观察和转化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角建立起联系,便于顺利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如,复习三角函数求值时,笔者带领学生共同探究了这样一个问题:
例1 已知<α<β<,cos(α-β)=,sin(α+β)=-,求sin2α.
师:观察题目,中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
生1:给出了角α,β的范围,cos(α-β)和sin(α+β)的值.
师:求什么呢?
生2:求sin2α.
师:能否将2α与(α-β),(α+β)建立联系呢?
生3:2α=(α-β)+(α-β),即sin2α=sin[(α+β)+(α-β)].
师:很好,展开式子后即转化为求cos(α-β),sin(α+β),cos(α+β),sin(α-β)的值. 已知cos(α-β)和sin(α+β),则cos(α+β)和sin(α-β)的值由三角函数公式容易求出,这样各值得出后,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在求解过程中要注意角α,β的范围,在解数学题时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
为了巩固刚刚的战果,笔者决定“趁热打铁”,给出了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先自我检测,然后再合作探究,进而在合作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进步,促进全班整体解题效率提升.
题1:已知α,β∈(0,π),tan=,sin(α+β)=,求cosβ;
题2:已知5sinβ=sin(2α+β),求tan(α+β)cotα;
题3:已知sin2α=sinβcosβ,求证:cos2α=2sin
-β
cos
+β
;
题4:若tanα与tan
-α
是方程x2+px+q=0的两个根,则p与q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设计题目时担心题目过多过新,学生难以顺利完成,然根据学生的反馈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完成,部分学生在求解个别题目时会出现一些小意外,然通过有效交流也能顺利地完成. 问题顺利解答后,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可见,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建构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主宰”变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突破固定思维的束缚,释放学生无限的潜能,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巩固练习中发现
在数学学习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练才更高效呢?大多数师生在练习中选择了“题海战术”,然这种方法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课业壓力,而且又容易造成思维定式,所以这并不是一种高效的提升方案. 笔者认为,在习题练习中要多观察、多总结,要在练习中发现一些有用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解题风格,这样学生自然能具备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以三角函数的教学为例,本章内容杂、公式多,若公式仅靠死记硬背很容易搞混淆. 因此,在复习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自我推理、自我发现,进而形成自我的解题能力,这样即使出现遗忘,学生也能根据规律推理出结论、解决一切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笔者在复习本章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公式和“1”的处理来完成自我建构.
1. 对公式的处理
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复习了sin(α+β)和cos(α+β)这两个基本公式后就没有再推导后面的公式,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将两个公式进行变形,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推导出了倍角公式、半角公式、诱导公式等多个公式,虽然推导过程相对于直接讲授多消耗了一些时间,然经历独立推导的过程,大大地提升了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信心.
2. 对“1”的处理
处理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时,对“1”的灵活处理往往是解题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1”及其相关的变形.
师:在三角函数中有一个特殊值,这个值是什么?
学生:“1”.
师:很好,那你能总结出关于特殊值“1”的公式吗?
问题给出后,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将其分为了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同角三角函数公式,如tanα·cotα=1,sin2α+cos2α=1等;第二类为特殊角三角函数公式,如cos0=1,sin=1等;第三类是倍角公式或半角公式,如cos2α=1-2sin2α,tan=等. 通过回忆和总结,学生意识到了“1”的重要价值,进而为后期的变形和推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2 已知tanα=2,求sin2α-2cos2α+sinαcosα的值.
显然本题要对sin2α-2cos2α+sinαcosα进行变形,使之向tanα转化. 即将sin2α-2cos2α+sinαcosα除以“1”,将“1”转化为sin2α+cos2α,于是sin2α-2cos2α+sinαcosα=,這时分子分母同时除以cos2α,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例2的影响下,可以引导学生推导出用tanα表示sin2α和cos2α的情况. 这样通过不断地联想、变形、推导,学生不但掌握了较多公式,而且明晰了公式的推导过程,方便学生在解题时可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总结反思中发现
在开展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开放性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和反思. 在学习中,有些发现和创造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那么如何在偶然中发现必然的规律,将是思维的又一次飞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 a,b,c>0,a+b+c=1,求证:++<5.
经过学生对根号问题的反思,学生发现除了直接开平方外,还可以应用均值不等式进行转化,如≤=2b+1. 经过这样的转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解题时思考的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去观察、去发现,教会他们如何去分析、去总结、去概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会合作、敢创新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