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着力点的思考

2022-05-30 10:48:04李丽萍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李丽萍

摘要:目前,国家对志愿服务事业非常关注。当代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高等院校和教师应鼓励大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章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合理价值认定、内涵扩展、传承机制三个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以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渠道,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式建设,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传承机制建设三个途径为着力点,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缺乏合理价值认定

1.大学生志愿服务认同尚不稳固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同尚不稳固,在认知方面出现偏差。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本质认识不足,存在利己动机,认为参与志愿活动只是大学期间获得荣誉和加分项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存在精神认可程度高、践行力不足的情况。在拥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学生参与频次低,单次参与时间短,且基本都是低年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面临随机、短暂、临时的问题。同时,绝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认可、钦佩扎根基层的志愿楷模,但在个人发展的良好机会与扎根基层之间抉择时,多数学生会出现明显犹豫和退却的行为,缺乏对志愿服务知与行的双重认同。

2.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自信不足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体性”被弱化,无法在主观上感知志愿服务的价值,志愿自信不足。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主动报名、被动行动的特点。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期间能服从安排,完成任务,但主观能动性难以体现,导致志愿服务活力充足,却延续性不足,大学生不能给予志愿服务活动合理的价值认定,也就难以在志愿服务结束后获得合理的提升。久而久之,大学生便会缺乏持续参与的信心。另外,任务心态导致志愿服务难以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难以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导致大学生产生志愿者是“体验型劳动力”“义务工”等消极认知,体会不到志愿服务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认为志愿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志愿文化的影响不大,效果一般,挫伤大学生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信心。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有待扩展

1.大學生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有待整合

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有待整合志愿服务蓝皮书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超过20个省份建有志愿服务网站,但实现多个网站信息互通共享的城市只有北京,其余省份志愿服务系统信息都存在碎片化、分散化、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无法最大化。

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平台有待优化。在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的过程中,高校一般遵循就近志愿原则,选择敬老院、残疾人学校等方便学生前往的单位,没有合理、系统的规划,与地方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与社会需求相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2.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有待优化

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形式不够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多是短期的 、临时的、层次较浅的,服务领域非常有限,内容形式单一。

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存在同质化问题,缺乏本土特色的志愿项目,没有形成对接本土实践的特色化本土专项志愿。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传承机制有待完善

1.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传承困境

一方面,大学生难以协调好志愿服务与课业学习的时间分配,导致许多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习而中途放弃志愿活动。参加志愿活动一般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大三、大四的学生多数会选择退出志愿者队伍。不仅如此,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会再有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的想法,也没有养成平日参与志愿的习惯。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跨学段”系统培养、循序渐进的要求,但目前仍存在大学与中小学各个阶段单打独斗、不能有效衔接的现象。

2.大学生志愿服务向基层就业潜在转化不足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缺少与社会治理对接的志愿项目,尤其缺乏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农业、农民的优质项目,很多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无法结合职业环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更缺乏去基层就业的倾向,对返乡、下乡就业存在抵触心理,难以发挥志愿服务推动大学生毕业后向社会就业延展的衔接作用。

二、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着力点

(一)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渠道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穿志愿精神

首先,志愿精神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高校可以在大一阶段开设的德法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把握实质,了解活动过程中会涉及的法律问题;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安排适量课时讲解志愿精神,深化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促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志愿认同。

其次,志愿精神进思想政治课实践课堂。一是教师要在课内实践活动中纳入志愿服务的相关活动,以渗透精神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强化学生认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志愿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大学生讲课的方式传递志愿服务的精神意蕴。二是教师要在课外实践活动体验中培育志愿精神。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社会调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社会场景中,了解群众的志愿需求,在更加精准满足服务对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强化自觉、自主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趋向。

2.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增强志愿自信

高校要做好“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宣传引导工作,立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从志愿服务满足志愿者个人价值需要的教育点入手,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并通过微小的细节,满足自我肯定的需求体现,增强志愿自信。

(二)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式建设

1.建设一体化的志愿服务平台

首先,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加强志愿服务网络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链接功能,建设大学生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平台,拓宽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相关信息的渠道,方便大学生及时跟进自己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

其次,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在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平台时,高校应注重将大学生个人抱负和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有效连接,促进大学生形成与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能力与素质。如高校可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向社会扩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一方面,加强政府与高校的沟通,双方开展双向调研活动。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志愿情况,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需要的志愿人才,双方共同发力,让渴望参与地方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拥有更适合的平台,助力社会建设。

另一方面,实现不同高校之间志愿服务的跨校联动,更好地实现专业志愿服务推动精准志愿发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在宁夏地区组建志愿服务联盟,医科大学、师范大学与农业大学的学生可志愿组队,并在志愿活动中,以当地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为枢纽开展活动,师范专业志愿者侧重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方面的宣讲,更好地满足宁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需求,医学专业志愿者与农业大学志愿者可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帮助当地群众检查身体、指导农业建设,助推联动、高效、协调志愿机制建设的同时,有效推进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2.打造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

高校要打造多样化的、体现地方特征的,优质的“本土化”志愿服务项目。如在民族地区组织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致力于创新志愿服务形式,还要发掘并融入夯实民族团结生命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民族团结月等时间点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文艺项目,通过这种群众容易、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氛围,加强民族文化认同。

其次,高校可以打造“民族一家亲”理论研究型项目,通過志愿平台宣讲党的方针理论,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共同体意识。

(三)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传承机制建设

1.建立“传帮带”动态稳定机制

首先,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的传承机制,加强以老带新政策的实施,建立候补志愿者机制,采用竞争入队的方式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推动志愿服务队伍滚动式稳定发展。

其次,相关部门可以将志愿服务贯穿大、中、小学全过程,推进志愿精神一体化系统化培育,并建立次学段评价检验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延续性发展,鼓励不同学段的学生一生致力于有意义的服务、学习中。

2.志愿服务与青年职业发展相结合

首先,高校可以加强与不同服务基地的交流,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接社会需要,考虑学生专业与岗位的匹配度,精准对接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职业岗位。高校可通过建设“双创基地”,结合大学生专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为基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其次,高校可以鼓励青年人关注地方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由志愿服务向基层就业转化,参与地方建设,进而推动志愿服务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延续性发展。

如今,我国的志愿事业不断发展,随着大学生群体的加入,志愿服务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这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精神文明的有效方式,还是加快社会文明实践的重要路径。因此,高校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渠道,纠正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偏差,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认同,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自信。高校还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式建设,搭建“互联网+校社联动”一体化平台,打造本土化特色优质志愿项目,推进志愿服务深层次开展。

此外,高校可以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传承机制建设,建立“传帮带”动态稳定机制,保证志愿队伍的稳定传承,综合考虑志愿服务与青年职业发展,鼓励青年人关注地方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由志愿服务向基层就业转化,增强志愿服务衔接社会的延展性。同时,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与个人道德修养,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搭建起实现人生价值的志愿舞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张洪彬.思想政治教育中志愿精神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杨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三个乱象——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回归初心[J].人民论坛,2018(19).

[5]王晓辉.志愿服务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中的重要性[J].红旗文稿,2017(8).

[6]商爱玲.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8(1).

基金项目:2020年度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NGY2020081。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5: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46:07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58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