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意传播人才培养融合与变革研究

2022-05-30 10:48蔡馥谣
新闻潮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意媒介融合传播学

【摘 要】随着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传媒生态不断变化,给现有高校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目前国内高校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明显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两层皮”;重“教”有余,重“学”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力度不足等问题。未来传播人才的培养,需重视传播专业媒介融合的创意维度,精准培养人才定位,明确专业特色方向,注重实践创新改革,完善专业考核体系,拓宽全球创意视野,探索人才培养路径,从而对接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与行业创新传播的“生态转向”。

【关键词】媒介融合;创意;传播学;人才培养;变革

科技迭代正在引领媒体格局不断演变。在全媒体时代,各类信息聚合平台强势崛起,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指明了顶层设计理念:加快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及优质内容产能的发展;注重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全媒体人才培养及资源配置的纵深布局,为步入深水区的媒体融合及媒体人才培养指明了支撑点及发展方向。[1]未来高校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方向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创意传播后备人才。

当下,无论是行业、业界还是学界的需求,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即文化产业视角下文化创意传播人才培养备受关注,彰显其紧迫性,具有国家战略层面考量及时代特色。如何超越其产业思维和技术思维,应当体现在高等院校媒介融合的创意传播教学探索之中。

一、传播学专业人才特色培养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媒介融合”“教育”“人才培养”“新闻传播”等关键词,可以得到相关教改研究论文300余篇。最早在2007年,国内学者对媒介融合与传播人才培养就已经有所关注,尤其是针对师资队伍的跨文科、跨文化思维及跨媒体技能的提出[2],强调改革应该先从新闻业务技能教学入手。[3]发展至今,更多学者关注到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完全打破了传统传播格局,对新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4],高校应瞄准业界人才需求,提高人才的业界适应度[5],指出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层面,提出了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改进策略。[6]目前国内论文多将媒介融合作为时代背景,且多将视角落至新闻学学科的讨论范畴,对传播学尤其是创意传播人才培养的探讨,并未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将媒介融合与创意传播相结合的论文尚未有所讨论。

从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实际调研中也不难发现,目前传播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学习培养方案设计主要是围绕人类信息传播有关问题开设的课程。具体各个高校不同,但大致上以新闻传播史类课程及传播学与其他社会要素或者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类课程为主,有部分院校关注到创意文化产业,如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等。

综观国内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向,尤其在创意方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理念等,多忽视媒介融合时代下创意产业带来的具有创意思维、能力人才培养需求,缺乏具体、行之有效的实践改革。如何具体全面探究提升传播学人才培养、创意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路和举措,为传播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整体设计和课程设计开拓新思路,仍需进一步考量。

二、传播学专业人才特色培养问题

(一)传播学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两层皮”

在传播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培养目标没有始终贯穿是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培养理念与目标的“两层皮”。就现有的人才培养理念而言,很多学校仍然难以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就培养目标而言,针对融合语境和创意传播人才的方面较为笼统,在结合媒体融合的趋势性和传统目标的重要性上较为生硬。从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学生调研过程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入学新生对传播学专业方向几乎完全不了解,而二、三年级学生对自己专业目标特色及专业目标培养方向虽有所了解,但方向并不是特别明确,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的专业能力特色并不是十分突出,在对外介绍自己学的专业方向时,无视“大传播”的背景和“泛媒体”的趋势,更愿意介绍自己是新闻学、传媒学专业的学生。根据《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融合性,而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特色及核心课程体系具有鲜明区别。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写编评、融合新闻学、新闻摄影、中外新闻传播史等课程,偏向实务,对实践要求比较高,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偏向定性研究,属于人文科学;传播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调查软件与应用、舆论学、传播效果与测量、传播心理学等核心课程,对学生数据分析及理论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重视实证研究,属于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专业人才的特色定位与变革转向的适切性问题需重视。

(二)传播学专业重“教”有余,重“学”不足

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情况是,口号虽然喊得响,但整体模式因循守旧,重教学而轻自学,虽然已经关注到技术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对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注与支持研究并不足。就创意传播课程体系的整体教学情况来看,依然是教为主,学为辅,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形式互动占多数,但多数以学生简单课堂展示或报告为主,深度互动不够。在对国内部分高校传播学专业学生的调研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表示课程学习之后并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提升水平的具体体现,与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新闻专业素养相较而言表现较弱。从教学内容维度来看,重视教学内容输出导向为主,重视问题导向与思维训练的占少数。总而言之,传播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教学方式、方法亟待更新,课程和实践的系统性弱、内容陈旧,支持性体系无法有效起到保障作用等问题。

(三)创意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力度不足问题

如前文所言,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已然关注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这些都为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各所高校都在不断地探索与进行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能发现其深度与力度不足等问题。尤其是针对创意文化产业与创意传播人才培养,还是明显处于谨慎且摸索的状态。部分国内高校通过院系更名或培养方向特色标注的方式强调自身的创意传播人才培养创新,如时尚传播专业、创意媒体专业等,但与之配套的培养大纲与课程设置层面仍略显不足,实践基地不足,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创意传播课程群、创意文化产业及品牌创意传播类实践课程群,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格局调整与变革创新,引领国内高校创意传播人才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创意传播人才培养的改进与对策

(一)精准培养人才定位,明确专业特色方向

“媒介融合+创意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未来就业的发展环境与趋势。媒介融合及创业文化产业发展已经逐渐进入国家战略层面考量,多次在我国政府文件、政府财政支持及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反复强调。创意传播人才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学专业特色确定之后,不仅将为社会输送优秀创意人才,也将为国家智库、创意文化产业方向培养优秀人才。

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促进课堂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所学与就业衔接,对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重新定位。传统的传播学教育重视对专业理论与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缺少对创新精神及创意思维的开拓,应注重“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传播为手段”的培养理念,努力培养“厚基础、强实践、富创意”的传播学人才。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传播学理论,更应有大量的考察、实训、实习等创意实践及通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对传播学专业而言,通过专业方向的确定,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和媒介融合背景设置学科、专业,着力打造适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文、传播、技术、创意融合”的新型传播学本科专业方向。

(二)注重实践创新改革,完善专业考核体系

创意传播方向改革注重实践创新,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传播学专业授课老师及学生而言,力求提高教育供给端质量,提供符合传播学专业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资源,从而为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等奠定基础,力图提高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前瞻性、人际互动性,以及社会就业的匹配性、适应性,跨界驱动传播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最终体验者是学生,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由权,让他们拥有实际获得感,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抓住改革的根本。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已深刻改变,如何生产和消费教育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多重语境下也已经发生变化。所以,应当思考和借鉴如何用新的技术促进新的学习方式,即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诸如慕课、跨校修读学分、微专业、图书馆资源共享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学实践与交流平台。

此外,创意传播课程体系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改革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二字,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必然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应通过完善传播学专业考核体系,把好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建立教师与教学督导、学生的沟通桥梁,激励教师的教学投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教学方法研究,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准,提供教师与业界之间的实践合作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创新的教学认知、设计、操作及研究能力。

(三)拓宽全球创意视野,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中,应重视传播的国际视野培养。建立学生宽广的全球视野是时代所需,极为重要,应重点打造传播学人才培养的融合转向与全球创意课程体系运行机制变革。从知识层面、实践层面及方法层面进行考量,培养媒介融合时代的全球传播创新人才。尤其突出创意传播人才培养中“人的回归”,重点打造机制改革,方对学科发展有重要的奠基和引领作用。

在拓宽全球创意传播视野的基础上,应重点探索知识层面及实践层面的人才培养路径。在知识层面,应特别重视教学模式建构和研发的科学性:为了确立培养方式的布局和体系,应当注重传播学人才的能力培养,明确培养何种人才,特别是在国际型、全媒型、创新型、专业型、复合型传播学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确保在现实、具体和实践的维度上落实传播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实践层面重视教学环节的协同性设计,主要在教学形式及教学途径两个维度上实现。教学形式层面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协同, 即混合式教学理念的应用;教学途径层面实现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协同,即建设实践基地,稳抓协同育人模式,真正做到学校、企业、媒体的联合培养。从专业、创意、实践、就业四个层面进行人才培养的维护与建设,使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够协同运作,实现传播专业人才能力体系培养的模块化和系统化,建构规范、连续、稳定的运行机制,从而推动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久运行。

四、结语

“媒介融合+创意”时代下传播学专业教育的转型是当前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未来传播学专业特色培养之路的启示在于,应注重学生对媒介融合时代的适应力,基于自身的条件找到办学的特色与方向,针对学生的特长培养及特色细分,尤其是创意传播人才的培养,培养受众意识、创新意识,注重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培养,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使创意传播人才培养之路越行越远。潮

参考文献

[1] 胡翼青,谌知翼.媒体融合再出发:解读《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J].中国编辑,2021(1):67-71.

[2]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7):29-34.

[3] 黄建友.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改革探讨[J].當代传播,2008(6):77-79.

[4]杨柳,吕旦容.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编辑,2021(5):18-21.

[5]姚江龙.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改革[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5):61-63.

[6]李明海. 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责任编辑:黄康温)

作者简介   蔡馥谣,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   2019年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一般项目“传播学人才培养的融合转向与创意课程体系机制变革研究”(2019G18)研究成果;2019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媒介融合+创意时代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创意媒介融合传播学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