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引发的幼儿戏剧活动思考

2022-05-30 10:48兰月波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诗剧青绿舞蹈

兰月波

《只此青绿》是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舞蹈节目。舞者化身山峦与溪流,舞出了山水相依的磅礴,舞出了浓浓的华夏韵味。俯仰之间,将中国传世名画演绎成故事娓娓道来,令人为之赞叹、为之自豪。如此优秀的舞蹈作品如何作为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走进幼儿园?如何从幼儿的审美角度调动起他们的兴趣与好奇,拉近幼儿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如何从幼儿的视角以浅入深出的方式,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带着种种疑问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我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及它的创作之源——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展示在幼儿的眼前,试图让幼儿在与传统文化经典的对话中找到答案。

表演区里,三五个孩子身披长丝巾,时而甩袖、时而侧腰、时而转圈,眼神、姿态颇有几分神韵。没想到《只此青绿》节目引起了孩子们的模仿和热议。

帅帅:我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看过这个舞蹈。

月月:我在抖音上看到有人模仿那个弯腰的动作,我也试过。

寒寒:有好多人在一起跳,她们的动作很整齐,我看到她们好像是走在水里一样。

小雨:她们是仙女吧!

轩轩:她们跳舞的时候脸上都没有笑,可我还是觉得她们很美。

昊天:这些动作有点像打太极拳,她们的武功一定很厉害。练武功就应该严肃,是不会笑的。

丫丫:我知道这个舞蹈和一幅画有关,我还在妈妈的手机里看过这幅画。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用舞蹈语言描绘出《千里江山图》的悠悠古韵,其构思堪称绝妙,美轮美奂的场景更是引人入胜。春节期间,很多孩子在家看过这部舞蹈诗剧。但是,由于每个孩子的兴趣点不同,所以对舞蹈的印象、了解和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当孩子们在班级和同伴一起再次欣赏的时候,又重新勾起了他们在春节假期与家人共同观赏时的美好回忆,舞蹈再次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与讨论。

讨论中,孩子们的表现是积极的、投入的、多样的,视角独特又充满童趣。他们自由表达,大胆交流着舞蹈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也许他们的表述未必准确、思路未必清晰,但是,他们对美的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和发现。对于《只此青绿》的讨论,孩子们言犹未尽……

轩轩:她们很慢很慢的动作就像是山,有的时候动作又变快,就像水在流动。

阳阳:有时候她们动作很用力,我觉得像山石,有时候又很轻柔,我觉得像溪流。

小雨:有一个弯腰的动作很像一座山的顶,然后袖子一甩出去就像水流向很远的地方。

子妍:站着的时候像山,转圈的时候像水。

沫沫:一个人跳的时候像水在流淌,她们站在一起变成三角形的时候很像一座山。

梓文:头发像山,裙子像溪流,她们的袖子特别长就像水的波纹。

舞者以肢体语言再现了山川的意象,且静且动犹如行云流水,既有山石层峦叠嶂的刚毅,又有溪水婉转流淌的柔美,舞蹈画面极富质感。起初,孩子们对舞蹈只有宽泛的、模糊的审美感受,后来因为同伴问题的抛出,大家开始聚焦“山石与溪流”的话题,从而展开热烈的讨论。

听了孩子们的对话,我惊讶于他们对舞蹈主题的把握和生动的表达。儿童的视角与成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感悟和理解比之成人更加细微,常常能发现被成人忽略的细节。我们梳理他们的表达,更能被儿童的视角所折服。他们不经意间讨论了涉及舞蹈的快慢、刚柔、造型、组合、表情、队形、音韵等不同方面,表达本无心却让成人惊叹于他们的学习视角和研究精神。

孩子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舞蹈的美感当中,对作品的意境和情绪感同身受,仿佛置身画中,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舞出“娃娃版”的大美江山。

心妍:最好能有白烟,有白烟跳起来才好看。

赫赫:這个白烟是干冰,我听说过。

轩轩:没有干冰怎么办 我们用泡泡吧!泡泡飞起来也很美。

沫沫:我们的道具、衣服和色彩也是要准备的。

轩轩:那我们男孩子没有辫子怎么办?

阳阳:我们可以自己做,我们去找材料吧!

舞者的服饰和发型是舞蹈诗剧的亮点之一,也是孩子们创意表现的兴趣所在。生活中常见的纸杯、染布、花瓣、树叶、纸伞……都变成他们装扮自己的材料。造型美美的,表演的背景又该怎么办?从室内表演区到户外的自然野趣园,都变成了他们的舞台。自然场景中的花花草草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美丽江山图,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在孩子和艺术之间架接起了联通的桥梁。

孩子们的表演经历了自由模仿和合作造型两个过程,大部分孩子最先是独自模仿舞蹈动作,他们大多会选择模仿中间的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出现数人合作去表现对山石和溪流的理解,并在欣赏照片的过程中,尝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在相互学习中逐渐积累提升经验。

小雨:我跳的是中间主角的动作。

月月:我也是,我做了“青绿腰”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容易摔倒。

心妍:大家都想当中间的领舞,前面太挤啦,我觉得可以轮流来当或者让老师来评判一下。

梓文:我觉得每个人的动作要整齐,应该一样的。

小美:可是山就是应该高高低低的,我们弯腰挤在一起是矮的山峰,背靠背站着是最高的山顶。

舞蹈诗剧本身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去表达、表现的愿望。经过对话与交流,《千里江山图》中壮美山河的景象在孩子们的心中愈发清晰,变得更加有色彩、有画面、有质感。

这次的自由表现与创想,与最初几个孩子在表演区的即兴表演相比,在对作品的理解上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开始关注动作的神韵、队形的配合、同伴的合作,对舞蹈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户外舞蹈表演之后,孩子们对古人的装扮着了迷,自然环境的开放与自由,给予他们更加灵动、随性的表演空间。幼儿园里的树林、果园变成了他们的林间戏台,戏剧表演游戏悄悄发生了。“小戏精”们的对话,时常出现令人捧腹的对白。

沫沫:古代的人穿长袍是不好走路的,他们去山里都是骑马的。

小雨:他们去山里画画,也可以坐马车。

阳阳:对呀!要很多朋友一起去,不然遇到野兽怎么办?

赫赫:山里的景色很美的,他们会在一起念诗,古代的人都喜欢念诗。

心妍:他们会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轩轩:还会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因为缺乏人物对话的经验,孩子们索性来了一场吟诗大会,以表达他们对置身山水之中的感受。随着戏剧表演游戏的进行,“小戏精”们遇到的“状况”越来越多:他们需要“食物”“马车”“弓箭”等不同的道具;由于角色的增加,需要不同的头饰和服饰;因为场景的转换,需要和同伴不断地讨论演什么、怎么演。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想象和创意,我在表演区投放了不同颜色、不同类型的材料,给予他们更多动手操作和自由表演的机会。

此时,孩子们只是追求游戏的乐趣,对外在的动作表演远多于内在的情感表现。于是,我带领孩子们重新回归人物和画作本身,给他们讲关于天才画家王希孟历经半年艰辛绘就《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在一次次的对话与碰撞中,帮助孩子们明白刻苦、努力、坚持的道理。孩子们开始交流对人物的理解,逐渐建立与故事的情感联结。他们的对话也变得丰富起来,孩子们试着根据故事创编剧本,于是就有了一场《千里跋涉》的剧目。

丫丫:王希孟要爬很多山、过很多河去看风景,才能画出这么美的画,他是很辛苦的。

梓文:他在爬山的时候可能会摔倒,衣服都被磨破了。

阳阳:食物如果吃完了的话,只能喝溪流里的水,吃树上的果子。

月月:路上可能会遇到农民伯伯和猎人帮助他。

子妍:他看到很美的景色,会用树枝在地上画画。

沫沫:晚上他还要继续画画,他很刻苦,还要点蜡烛。古代的时候没有电灯的。

剧情讨论中孩子们非常投入,但是由于缺乏表演经验,有的孩子找不到戏剧表演的感觉,变得手足无措又或是随意走动。于是,我和孩子一同观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演员们的神态、表情、对话和动作,帮助孩子们区别戏剧表演和生活状态的不同。再次来到林间戏台的时候,孩子们有了明显的进步,动作表现力增强了、对话的内容和语调也更加贴近人物。

孩子们是一群天生的剧作家、导演、演员,有着模仿和迁移学习的巨大潜力。他们不断提取已有经验,在假想的情境中,丰富着表演的内容。

活動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挖掘优秀且适宜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使其在幼儿园得以开发和利用,是我们一直坚持在做的项目。本以为舞蹈诗剧高深的艺术形式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较远,不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但是幼儿活动中投入的状态,以及由舞蹈活动向戏剧活动自然延伸的连续性探索,让我对这个观点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们对美好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理解,有着相同的需要,对美的共鸣是不分古今、不分年龄的。

关于《只此青绿》与《千里江山图》的讨论还在继续,幼儿总能找到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找到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古代的人怎么画画?植物的颜色怎么染在衣服上?石头里怎么会有颜料……跟随幼儿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放慢脚步,去寻找答案,突破单一表达的局限,将幼儿在舞蹈表演中自然生发的戏剧表演游戏引向深入,实现多通道感知、多领域呈现的目标。在引导幼儿发现、沉浸、创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激起幼儿无限的探究渴望,享受传统文化课程带来的惊喜。

本文系淮安市教学研究2019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幼儿情感体验的节日课程实践研究”(编号:2019JY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诗剧青绿舞蹈
青绿人家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诗剧
诗剧
诗剧
诗剧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