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研究

2022-05-30 10:48:04周文杰刘佳慧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周文杰 刘佳慧

摘  要:向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内容,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彰显,具有深刻的德育价值。文章基于对向善文化的本质及其新时代内涵的透视,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角度出发,集中阐明向善文化独特的明德、择善、慎独、践履的高校德育价值,并提出将以师德涵养生德、创新课程形式、促进向善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融合、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统一的向善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向善;向善文化;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019-05

向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的古代典籍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无不展示了为善、向善的自觉追求。时至今日,人们一谈到善,也总会想起“上善若水”“止于至善”,可见向善之心是亘古不变的。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向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普遍意义和独特的育人价值。

孟子云“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2],认为“性本善”;荀子在《性恶篇》开宗明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认为“性本恶”。二者关于人性的根本观点虽相去甚远,但就教育对人性修养的功用的看法都趋向于引导个体去恶扬善、抑恶向善。人们通常认为人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关键还在于个体的道德修习、后天教育的引导和改造。因此,遵循“以文化人”的教育逻辑,以承载着善的因子的“向善文化”来教化人,导人“向善”,是人性涵养的重要举措。

高校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传承和弘扬向善文化,挖掘向善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和德育价值,将向善文化融入高校德育,不仅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向善文化的本质透视和新时代内涵

《尔雅·释诂》有言,“仪,若,祥,淑,鲜,省,臧,嘉,令,类,綝,彀,攻,谷,介,徽,善也”[4]。《现代汉语字典》中将“善”解释为“好”“善良”“友好”“亲善”等义。《辞海》中将“善”定义为伦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常与“恶”组成相对的价值范畴,用于对人的道德评价,即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为“善”,反之为“恶”。从“向”的释义来看,动词“向”具有“朝向”“接近”之意,“向善”即对具有善的特质和蕴含的良好道德的崇尚与追求。

老子曾言,“苟向善,虽过无怨;苟不向善,虽忠来恶”[5],就内在地将“向善”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评价标准,阐明了“向善”的重要性。司马迁在赞美孔子时所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6],其所彰显的对孔子的美好德行的“向往”,即为一种“向善”的典型表现。2000多年来,圣贤良知以“明明德,止于至善”为理想育人旨归,对极致的、完美的教育境界的追求,以及向善求好、嫉恶好善、好善乐施、从善如登等的躬行践履,均体现出向善即崇德——明德惟馨、择善而从的蕴涵。

向善既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又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从古至今,以“向善”为核心的文化结构与体系——“向善文化”,自然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既包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勤劳品格、“恭俭谦让,所以自守”的谦恭品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爱胸怀、“三省吾身,反求诸己”的善思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质,又在新时代得以丰富发展,涵盖以爱国、自由、平等、公正、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为“向善文化”表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被赋予传统“善”以新时代内涵的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等,当中体现的敬业品质、爱国精神、奋斗品格等,就是当下新时代“向善文化”的具体体现。

“向善文化”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织,它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从教育的角度看,向善应成为教育的终极关怀和本体价值所在[7],它关系到人的向善本能和自我完善的追求,同时也是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内容。向善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将对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向善”影响,促使个体的德性提升。

因此,弘扬向善文化,既是新时代的现实呼唤,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这表明高校承担起向善文化的推行和建构任务,是其肩负起文化传承使命的应然之举。

同时,“以文化人”又是教育的重要途径,文化与教育本身就具有同一性,因此,建立在向善、崇德基础上的道德教育与向善文化的联系也就不言自明了。高校理應从其文化追求和育人责任出发,将向善文化融入学校德育之中,不断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二、向善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价值

在古代,孔子将道德修养过程总结为“学思习行”四个重要方面;在当代,德育的展开被认为是个体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先导,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持续存在的重要环节,道德意志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而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知外化的重要标志和落脚点。

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向善文化的融入恰当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知、情、意、行,推动着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完善。具体而言,向善文化通过明德、择善、慎独、践履的指引,在提升高校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向善情感,锤炼学生的向善意志,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彰显其在高校德育中的独特价值。

(一)明德: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将向善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有利于丰富高校学生的道德认知,唤醒高校学生内在的美好德性。总体而言,向善文化具有两个层面的功能,即“明德”与“明‘明德”。

其一,向善文化能够促进高校学生“明德”。向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向善文化所承载的勤、谦、恭、仁、信等传统美德,在当前仍有着深刻的育人价值,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善的向往与追求,它所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同传统美德一起,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对优秀道德品质和德性精神的认识,明确善与不善、德与失德的边界,不断增强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水平。

其二,向善文化能够促进高校学生“明‘明德”。《大学》一书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设,提出了自“明德”始而至“至善”的论说,朱熹有言“圣人教人,只在《大学》第一句明‘明德上”[8]。人必定具有“明德”,明“明德”是于己而言,不断地彰明自身内在德性。良知良能即使短暂地被遮蔽,却仍然可以通过“明‘明德”的觉悟,经由“在明”“诚意”“自明”等方式得以显现,实现本体道德之明。而善是道德目标和道德准则的体现,也是本体道德之明的追求和归宿,因此,向善文化不仅能够从内在促进“明德”,而且能够在逻辑上逆向推进“明‘明德”过程的实现,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更为清晰地探见和彰明自身的良好德行,提升其对自身道德的认知、接纳和反思水平。

(二)择善:激发学生的向善情感

情感是行动的源泉。向善情感是人们依据对向善文化的价值准则的认知,对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关系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真实的内心体验,彰显着个体的道德诉求和精神需要。向善情感的形成是增进高校学生向善行为、确保向善行为持久存在的重要保障,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向善文化所体现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道德追求,既表明个体本性与“善”的情感契合,又彰显出个体强烈的择善而从、从善如登的向善情感,这种对善“心向往之”的热切情感,要求和驱使个体保持坚定的意志,在道德修养和考验中,从本心所感出发,保持内心的澄净,形成与道德认知相一致的、良好的向善情感,且在受到外在世界的价值观念冲击之际,能保持向善情感稳定,从而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时,能够自觉做出符合向善文化价值准则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高校是青年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重要场域,不同的道德情感直接影响他们的不同行为表现,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和友爱等都是高校学生应该具备且高度认同的向善情感,这对建立高校德育长效机制具有巨大助益。

(三)慎独:锤炼学生的向善意志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变革、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日趋多元。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官僚主义、好逸恶劳、奢靡享乐、损人利己等风气冲击着高校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网络暴力、网络诈骗、“饭圈”乱象等问题层出不穷,这看似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不高,实则是因为个体缺乏正确价值观和强大向善意志的支撑,无法抵御外在的诱惑与冲击,在无人监督时缺乏慎独的定力。

向善文化的价值内核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在精神品质,学生依据向善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日省己身,反观自照,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事件和生活场域中,自觉调节自身的情感态度与言行举止,从心所欲却不逾矩,以极高的自我品格要求和自我控制能力,主动克服遇到的困难,坚守正确的价值追求,促进向善行为习惯的养成。向善文化中的诚信、友爱、勤劳、仁义等美德将促使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抉择时,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善恶,控制内心欲望,抵御各种外部诱惑,从而做出理性的道德判断,约束自我行为,不断坚定向善意志,真正实现“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四)践履: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

德不可坐论,善不可空谈。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最真实外显,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高校德育的落脚点。向善崇德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付诸具体的向善行为中。《孟子》一书中写到“人皆可以为尧舜”[9],人人都可以向善,都能有所作为,“能”与“为”二者的关系问题,关键在于从向善信念的“可能性”到向善行为的落实。道德认识转换为实在的道德行为,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转变为具体的行为践履,都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向善文化以其内容及形式上独特的感染力、向心力,引导高校学生在对自身不断的反思诘问中,如“我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我是否以诚待人”等,在对舍己为人、奉献社会、勤俭务实等的道德认识中,促使学生在知善而为的基础上,朝向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从而做出与道德认知相符的向善行为,并在具体、多次的躬行践履中,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深刻的道德自觉。

离行之知非真知,行是检验知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向善文化不仅能促进高校德育的行為落实,还可以使向善崇德经由向善行为在实践中得到价值确证。

三、向善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价值观与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息息相关。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与稳固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学生的主阵地,应将向善文化渗透到育人的各个环节,点燃学生对“善”的向往,在学生心中播下崇德向善的种子,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青年,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

(一)队伍建设:以师德涵养生德

盛宣怀曾道“唯师道立而善人多”[10],教师的德性修养与学识能力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作为人之楷模,必须躬身示范,以德服人,肩负起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引领向善风尚。因此,应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力求做到向善文化的“三个融入”。

第一,融入教师培养目标。高校应把向善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与价值准则凝练具体化到教师培养目标中,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感悟向善文化,潜移默化地使向善成为教师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遵循,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第二,融入教师考评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师德考评体系,这是有效实现外在他律与内在自律相统一的重要手段。将向善的价值内核和道德规范融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和师德师风考评内容,促进教师自觉坚守高尚情操,从制度上有效落实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建设。

第三,融入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学校要为教师修身养德、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制订符合教师特点的专业发展计划,开展师德建设专题学习,将向善文化中的敬业品质、谦恭品质、奋斗品格、仁爱胸怀等融入专业学习课程中,让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持续受到向善文化的涵养,助力教师师德提升。

(二)内外并举:创新课程形式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方式。向善文化融入高校德育首先要筑牢教学这一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最大限度发挥其文化传承功能。

首先,高校要依托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向善文化教育,有效提升学生对向善文化价值取向与准则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讲好传统向善文化的道德特质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进行课程内容的向善解读,不断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涵。同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向善文化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对近期社会上发生的热点现象或焦点问题、学生遇到的学习困惑、生活难题等给出具有正面意义和说服力的回答,积极运用向善文化引领课堂教学。

其次,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巧妙融入向善文化,以“小切口”做好高校育人“大文章”。教师要积极挖掘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向善文化元素,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善于运用隐性方式实现向善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提高学生对所修专业的认同,激发学生向上向善力量。

最后,要重视实践养成,充分利用校外课程教学资源,做好高校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工作。教师可深入剖析和构建向善文化体系,设计有关向善文化的学习主题,并将其融入培养环节中的实习实训、见习观摩和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鼓励学生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在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中领悟崇高,构建有利于涵养向善力量的学习生活场景与和谐氛围。

(三)文化交融:向善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融合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独特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将向善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也能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是开展主题突出的文化活动,发挥其浸润功能。高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先烈纪念馆、历史文化古迹等,观看关于向善文化的相关纪录片、话剧表演、电影作品等,经常性地开展以向善文化为主题的朗诵、演讲、辩论赛、征文、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全体学生了解、亲近向善文化,深刻理解向善文化的内涵,践行向善之道。

二是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挖掘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和感人事迹,开展“向善标兵”“最美学生”“品德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校园宣传栏、电子展板、学校官网、学生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工具,运用向上向善事迹报告会等宣传形式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充分褒奖学生身边能看得见、摸得着和学得到的优秀典型,传递正能量,让真善美成为学生心中一股暖流,让道德高尚的人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努力实现向善文化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

三要以校本文化为依托,传播向善精神。校训、校歌是一所高校办学理念、特有精神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它承载着高校对其自身和学生的向善期望。因此,要将校训与校歌所蕴含的向善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在向善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交融中,建设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突出向善文化的价值引领。

(四)德法相济: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统一

新时代背景下,不论是社会治理还是高校管理,法律和道德都是重要的工具,德治主要是依靠行为主体的自律与外在舆论监督,以德治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劝导力启发行为主体的道德觉悟;法治则是运用法律思维,根据法律制度,以法律权威和强制性规定来规范行为主体的行为。

对高校管理而言,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师德师风建设等如若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就会成为无基之石,整体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必须将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紧密结合,坚持“德法相济”。

一方面,要结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强调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遵纪守法,严格守住底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依托教师考核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統,建立师生品德档案,形成和完善有效的记录机制,着重关注师生道德发展的动态过程,对违法违纪的行为严肃处理,与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的行为要进行惩戒,不能让有心向善之人望而却步。同时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将师生个人品德作为升学进修、评优评先、鉴定推荐等与个人发展相关环节的重要考核指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向善美德、新时代语境下核心价值观的向善表征,都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个人品德修养,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因而,在高校德育中,应传承好和弘扬好向善文化,不断丰富向善文化的时代内涵,深刻把握向善文化的高校德育价值,认真落实向善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合理利用好课程思政这一德育的重要方式,力求在向善文化的熏陶和指引下,激活和焕发学生内心由传统文化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美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向善理念厚植于学生内心,坚定向善追求,涵养向善美德,凝聚向善能量,见贤思齐、从善如登,促使向善文化在高校德育中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6:82+200.

[2] 赵岐. 孟子注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71.

[3] 王先谦. 荀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8:434.

[4] 郭璞. 尔雅[M]. 北京:中华书局,1985:2.

[5] 老子. 道德经全集(第6册)[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917.

[6] 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诠解[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18:114.

[7] 刘利平. 回归人性向善的教育[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3):117-120.

[8] 朱熹. 朱子全书(第15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80.

[9] 焦循. 孟子正义[M]. 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478.

[10] 陈学恂.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6.

(荐稿人:李学,湖南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向善文化的结构表征及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C0319)。

作者简介:周文杰(1988—),女,硕士,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课程与教学论;刘佳慧(1997—),女, 硕士在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1:31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2:18:49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