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万忠
摘 要: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中“愧怍”的原因进行推证,可以得出杨绛先生觉得是自己的无心之过,导致“老王”在临终前受到伤害的结论,同时文章也强调了杨绛先生悲悯自省的人格之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愧怍;害怕;不对等;自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0/23-0034-03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家喻户晓的至真至情之文。被选入初中教材,不仅因为杨绛先生作为一代名家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杨绛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展现出了一种处处与人为善的温良悲悯和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救赎的圣人情怀。而后者正是这篇文章字浅而意深,辞缓却情切的蕴藉所在。
《老王》是一篇足以体现杨绛先生“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的佳作。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却将阴晴隐于其中,字字含情。也正是因为这平淡之至的表达,却无意间为我们设置了重重障碍,使我们无法明白晓畅地看到作者表达的情感。
看过不少同行讲授“愧怍”这个词的含义。有人说是因“老王给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我却拿钱去伤害她”而愧怍。如果细读课文就会发现,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杨绛先生已经明确地说了“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還有一种说法是:“即使是在当时,杨绛的条件依然是比老王要好得多,作者愧疚于自己没有尽更大的力去帮助老王。”这样的论断已经脱离了文本。
相较而言,下面这种说法更贴近,那就是“杨绛的伟大在于,她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去帮助老王,但是依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够,这种自我反省自我警策的精神让人钦佩”。尽管如此,但依然没有点出杨绛先生愧怍的具体原因。
依据我们自己写作和阅读的经验,一定会将想要表达的意图或隐或显在文章中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答案在文中。这就坚定了笔者在文中找答案的信心。从全文来看,作者不惜笔墨详细描写的内容就是老王最后一次与其见面的情景。笔者一遍遍地读,反复地琢磨,终于找到一句或许真能阐释杨绛先生愧怍原因的句子——“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害怕”一词道出了在最后的见面中,杨绛先生犯了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错误,那就是在老王生命的最后一刻,杨绛先生给老王的不是关怀和帮助,而是躲避,一种因为害怕而产生的躲避。虽然这种躲避是一个柔弱女性的本能,但不可否认确实给老王带来了心灵上的伤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一些细微的描写窥见答案。
首先,作者明确表示自己因为“害怕”而“糊涂”“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这说明老王只在杨绛家停留了很短的时间。文中讲到,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我忙去接”同时问:“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老王回答他不吃。于是“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拿钱谢老王。接着,“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我们从两人简短而略显尴尬的言语交流中可以看到,老王应该是一直站在那里等。作者也是接过了鸡蛋和香油后就去拿钱,拿上钱后就将包鸡蛋的布子还给老王。而老王也应该是拿上布子和钱后就转身下楼了。这期间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且作者也明确说了她并没请老王坐坐喝口水,足以证明老王逗留的时间极短。
笔者认为老王在杨绛家逗留的时间短说明,作者并不愿主动留下老王做些许交流询问,反而有可能是想让老王早点离开。
有两处细节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处是“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把包鸡蛋的布子叠好还他这个动作有什么意味呢?——逐客。这是个含蓄的逐客令。因为这一过程中老王一直站在那里,作为主人的作者不但没让客人老王坐坐喝口水,反而将他带来的包鸡蛋的布子递给他。这种境况下,客人是不会自己找地方坐的,他只能顺势接过,转身离开。第二个细节,在老王“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时,“我忙去给他开了门”。这个“忙”字,既写出了作者看到老王两手拿着东西不方便开门时的第一反应,同时也可能写出了她内心潜在的急切。
接着文章写道“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一个“看”字,既写出对老王的担心,也写出了作者只敢远看,却不敢上前搀扶的心理。因为作者做出了明确解释:“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坐坐都不敢,搀扶则更不敢了。
这些确实是杨绛先生在此次事件过程中做得不合适的地方,虽然是因为害怕这一本能所致。
为什么呢?老王此次到访和以前意义不同。他把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次拜访的对象设定为杨绛先生,说明在他心里杨绛先生是最重要的人。所以他才会拖着将死的直僵僵的身子艰难地来到杨绛先生家,才会将那么贵重的香油和鸡蛋交给杨绛先生。与其说是最后的感谢,不如说是最后的惦念。这一行为足以说明杨绛先生在老王心里有着他人无法撼动和改变的地位。但是,杨绛先生的躲闪和害怕却深深伤害了老王满心的信任与亲近。因为这下意识的反应恰恰说明:老王在杨绛心中的地位与杨绛在老王心中的地位不是对等的。
其实,另一处文字也可以佐证: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如果杨绛先生真的把老王及老王的病放在心头,断不会十多天都不打探老王的消息。
所以,老王“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而后“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这些生硬笨拙的动作,既是老王生命垂危时僵直肢体的形象描摹,也是他心如死灰时精神僵死的隐喻。无意间,杨绛先生成了老王心中最后的伤。笔者想,这样的分析,大概可以窥见杨绛先生写作《老王》的一点初衷吧。
再者,即使是抛开这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分析,从全文也可以看出杨绛先生要表述的是这个意旨。
文章前四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老王艰难的生存现状。从第五自然段开始直到最后送鸡蛋香油,便重在讲述老王如何帮助照顾杨绛先生一家,无论是送冰车费减半,还是拉默存不忍心收费,更不要说临终前最真诚的馈赠了。也许现实生活中,杨绛先生一家给予过老王更多其他的照顾和帮助,但文中并未涉及,只是提过杨绛先生的女儿送给老王鱼肝油这一件事。也就是说,也许杨绛先生想在文章中表述的是:老王自己的生活本已非常艰难,但却处处照顾“我们”一家。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惦记的依然是“我们”一家。而“我”却在“他”生命最后的关头辜负了“他”,甚至伤害了“他”。杨绛先生写这篇文章,旨在表达自己对老王的愧悔。
文章最后写道:“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段话,没有夸善也没有隐恶,但却真实写出了萦绕于杨绛先生心头的不安、自责、反思和愧悔。
作者虽在当时没想明白自己错在哪,但善良的本性让她觉察到自己是有過失的,这自责自省之思在作者心头郁结。几年后,作者才渐渐明白,相较幸运的自己,老王的不幸是何其的深重,而自己却又在老王生命最后的时刻加进更深一层的伤害。这过错,或许是她心中永久的悔。
那又该如何理解作者最后谈到的幸运和不幸呢?最容易理解的是,无论从家庭状况还是经济状况、人生遭遇还是最后结局,杨绛先生都优于老王,虽然在那一段时间,杨绛先生家也遭受了不少的苦难艰辛。这是第一层的幸运与不幸。
笔者还有进一层理解:在那样一个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有人以最质朴的情感和善良,在临死前都惦念着身为高危知识分子的杨绛一家,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幸运?而可怜又朴实的老王,拼尽全力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刻的亲近与信任交于杨绛先生,换来的却是惶恐的躲避和尴尬。于老王而言,是不是另一种不幸?幸运的杨绛先生遇到了老王的全心以待,而不幸的老王却没有得到杨绛的以心换心。
杨绛先生在慢慢明白了这一点后,一直承受着良心上的谴责。文章最后一段,杨绛先生勇敢地审视自己的良心,字字如刀。细细品来,如同作者就坐在你我对面,面容沉静,语调低缓,眉间眼角沉淀着岁月的流光,淡定从容中流露出愧悔与自责,真诚而让人动容。
写这篇文章,不是批判杨绛先生哪里做的不好不对。恰恰相反,笔者这样做是为了真正发掘杨绛先生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其实,杨绛先生到底所愧为何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即使是如笔者分析那样,也无可厚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无心之过。但是,这位温良平和、与人为善的长者,却在事情过去几年后依然不断地反思,深深地自责。这种高尚的人格之美,这种圣人般的自省与自警,如同日月之光华,明澈,清亮。
搜狐网对她的评价是:“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而笔者想借用周国平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语,借此表达对这位世纪老人深深的敬意:“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的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