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爱国情

2022-05-30 10:48修鸿雁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从军行首诗古诗

修鸿雁

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古诗的内容。

2.积累并背诵三首古诗,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从而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了解诗的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链接旧知,感受前两首诗的关联之处并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从而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了解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爱与责任

师:面对此次疫情的严峻考验,不仅白衣战士冲锋在前,作为每一个中国人,在关键时刻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对吗?

师:来看看这组新闻标题,谁来读一读?

生1:他们放下教鞭,在防控一线留下“最美身影”。

生2:公园公厕、座椅、果皮箱全天“3+N”次消杀!

生3:吃口热乎饭,暖了心窝窝——松北一饭店300份爱心午餐温暖社区工作者。

师:读了这些标题,你有什么感受?

生1:老师们平时为我们讲课,在疫情期间他们还要去抗疫前线做志愿者,老师们真棒!

生2:社区的工作人员最辛苦,饭店也献出自己的爱心。

师:每个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生3:无论做什么工作,大家都在努力抗疫。

师:你们说得真好。疫情当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古往今来,每一位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身份,面对国家危难,都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勇于担当,攻坚克难,这是中华儿女具有的一种精神,一种爱国情怀。今天老师要与大家品读三首古诗,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内心去理解他们心中的爱国情吧!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师:首先我们来读一首边塞诗。还记得我们之前读过哪首边塞诗吗?

生:《出塞》《凉州词》。

师:还记得吗?背一背。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首边塞诗。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

师:谁读懂了?

生:《从军行》,乐府曲名,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师:读注释帮助我们了解题目。其实,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现在就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

师:谁来试试?

(生读。)

师:字正腔圆,好。谁再来读一读?

师:瞧,他不仅读得准确,还读出一点气势。我们说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首诗我们可以怎样读呢?自己试试。

师:谁来读读?

师:听出来了吗?他的节奏是——

生:二二三。

师:对,在书上画出节奏,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种韵律。

师: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这是我们诵读古诗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读懂内容,走进诗人的内心。

师: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什么样呢?

生1:荒凉。

生2:因为长期战争而十分贫穷。

师:王昌龄的这首诗又让我们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自己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读之前,老师想问问,我们之前读古诗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生1:借助注释理解。

生2:借助插图。

生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对,这些都是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就请按照这样的方法自由读一读,你的眼前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青海湖上有云,雪山非常暗淡。

师:看来你有预习,知道青海是指青海湖,湖上布满了乌云,这是读出的景色。谁也读出边塞的景色了?

生:还有一座雪山。

师:在哪里看到的?

生:插图上就有一座雪山。

师:老师告诉你,这座雪山是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閃耀,壮丽无比,怎么就暗下来了呢?不急着回答,老师先卖个关子。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一座孤城和玉门关远远相望。

师:女同学读读这两句,看看哪个词直击了你的内心?

生1:遥望。

生2:遥望是远远相望,一座古城与边关互相望着。我感受虽然能相望到,但却不能与家人团聚,充满了无尽的悲伤。

师:人有时会因心情不同而对周围景和物产生不同的感悟,比如杜甫国破家亡看到繁花盛开而流泪,然后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男同学读读这两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个“暗”是不是指作者心情很低沉呢?

师:那你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师:刚刚我们读出了边塞诗中的景物,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1:我看到战士们身披铠甲浴血沙场的情景。

生2:我读出战士们一定要胜利的决心。

师:请你带着这样的决心来读一读。这个“穿”是穿上吗?

生:是磨破了的意思。

师: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

生:是忠心报国的决心。

师: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感受读出来——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

生: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

师:而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生1:年迈的父母柱着拐杖在家中盼望。

师:可是国家更需要我来保卫,那是——(复沓朗读。)

生2:也许年幼的儿女在呼唤父亲回家。

师:可是战争不断,多少儿女失去父母,所以,我必须——

生3:也许是家里的妻子等待丈夫回家。

师:但是更多的百姓需要我保护,我一定——

师:全体起立,(音乐起)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这首《从军行》,能背诵下来的同学,请背诵。

师:其实王昌龄写了七首《从军行》,这是其中的一首,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其他六首讀一读,看看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四、迁移方法,自学古诗

师:还记得这首诗我们是怎样一步步感受出作者心中的浓浓爱国情怀吗?

生:我们从诗中看到了画面。

师:对,我们读出了诗中的景,读出了诗人的情。还有吗?

生:我们找到了关键词“遥望”“暗”,感受到了诗人的心情。

师:是的,我们从题目《从军行》入手,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的情感。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还要借助注释和相应的补充资料来更好地理解。接下来的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我们也按照“解诗题——想画面——悟诗情”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师:来看题目,读一读。

师:读懂了吗?

生:就是秋天的夜晚出门,凉风一吹有点感受。

师:是这个意思,我把题目用间隔符号间隔开,你再来读读,看看能读懂吗?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诗人在秋天夜里即将天亮的时候,走出门来到院子里吹吹风,有些感怀。是什么样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这首诗: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出画面。

师:谁来读一读?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按照“解诗题——想画面——悟诗情”的方法合作学习,看看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小组同学可以补充。

生1:我读出了这首诗的景,黄河奔腾入海,华山高耸入云。

生2:诗的前两句在注释中可以看到“三万”“五千”都是虚指,形容很高、很长。

师:这样的虚指,我们读过很多了对吧?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三万里的黄河奔腾入海,五千尺的华山直冲云霄。你读出怎样的感受?

生1:壮观。

生2:祖国的大好河山实在太美了。

师:是的,这一河一山,象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却被金人占领,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1:气愤。

生2:悲伤。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出了诗中描写的壮丽美景,还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百姓都生活在金国的统治下,泪都流尽了。他们是多么希望宋朝的军队来收复被金国占领的土地。

师:说得真好。带着这样的憧憬来读读。

师:这两句有直击你心灵的词语吗?

生1:“遗民”让我感受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师:画面感很强,你来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2:“南望”让我感受到百姓的盼望。他们日盼、夜盼,就像作者晚上睡不着出门也盼望王师收复故土。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来读出来。

师:这里的“南望”不由得让我想起《从军行》的“遥望”,有相同的感受吗?

生:有,老百姓都盼望和平,希望没有战争的生活。

师:的确是这样的。在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宋朝北方整整沦陷了65年,百姓们盼望了65年,他们希望王师早日来到。所以“南望”更多的是老百姓的——

生:盼望。

师:可是你知道当时的统治者们都在做什么?来读一读。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在干什么?

生:吃喝玩乐。

师:对,所以这个“望”你又读出什么?

生:失望。

师:带着失望的感情一起读一读。

师:还记得陆游这首《示儿》吗?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日也盼,夜也盼,就盼望南宋军队能够尽快收复失地,使祖国统一,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可是他至死也没有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他在《示儿》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我们合作来读一读,要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配乐师生朗读。)

师:中原广大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经受历程长久的折磨,期望王师收复故土的信念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你来读。

师: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遗民的苦望,是自己心头的失望,你来读。

师: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而南宋统治者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诗人为遗民呼喊,目的是想激起统治者的复国之志,我们一起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反思:

《古诗三首》这一课,我按照读诗题——想画面——悟诗情的教学流程精读一首,自读一首方式教学。师生精读《从军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从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诗中表达的情感。并结合之前学习的古诗经验运用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搜集诗人相关资料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整体看来,本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吟读古诗,读出感受

纵观本节教学,教师与学生按照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画面的顺序,在一遍一遍吟诵古诗中,理解诗意,读出不同感受,读出独特体会。比如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南望”,学生开始读出盼望,在教师补充作者生平后读出希望,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又感受到了失望。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升华。

二、资料补充,读出故事

每一首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时代的故事,可能是作者的经历,可能是某个特殊时期的故事。这些都是学生很难体会到的。读出背后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真实情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结合当时的背景,百姓们长期生活在战争压迫中,65年大家日也盼、夜也盼,希望宋军收复失地。了解这段历史后再读诗文,学生的感受又会有所不同。

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诗歌的朗读形式不够丰富,主要是围绕理解后带着体会和感受诵读,每首诗后进行复沓朗读或者配乐朗读。教学中的朗读活动缺乏设计,更侧重理解,对于诗歌节奏、韵律关注得还不够,朗读的层次可以设计得更有梯度些。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从军行首诗古诗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挥别校园从军行
品读古诗
从军行
十八九岁从军行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