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022-05-30 10:48:04张彦云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铁罐课文内容创设

张彦云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教师盲目强调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或者盲目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会增加学生的阅读任务,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甚至对阅读产生反感。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如何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引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注意,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思维与作者进行互动等等。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针对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开展群文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

群文阅读与每篇阅读文章的不同,便是其更改了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结构,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针对阅读技巧的把握,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进行群文阅读势在必行。依据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教师要确定其偏向了对于多文本的阅读理解,以不同的结构和组织呈现出多文本,让学生在课上以开阔的视野对多文本形成不同的认识。对于小学阶段而言,教师就可以根据两个或两个及以上的文本阅读,向学生展示不同文本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可选择同一单元内的文章,也可以选择引入课外文章。但是,在开展群文阅读时,必然要体现出选择文本之间的关联性或开展群文阅读的目的性,不能强求进行群文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

比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将《观潮》和《走月亮》这两篇课文拿到一节课上来进行讲解,分析作为自然美景为主题的这两篇课文有什么异同点。这两篇课文都与景物的描写有关,而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自然景观的壮美,从而热爱大自然。与《观潮》不同,《走月亮》除了描写了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的景物,还描写了人物的心理,体现出了作者在观赏景物时的内心活动,作者对于母亲和家乡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比这两篇课文,并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来记录出这两篇课文中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这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形成提取信息的能力,将整篇课文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并浓缩成简单的几个字,考查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而将这两篇课文以群文阅读的方法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于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二、注重童话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小學语文学科的教育要与德育相结合,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对童话故事的阅读体会到童话故事的寓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童话故事向学生渗透人生的道理。童话故事中简短生动的题材,充满奇幻的故事色彩,能够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时仍然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为了让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并从童话的世界感受到人生的道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童话故事。具体来讲,教师要给学生读童话故事和发表个性化阅读看法的平台,尊重学生在阅读之后产生的不同感受,并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理解童话故事的寓意。

比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这一童话故事时,要注意到这篇课文中含有很多陶罐和铁罐间的对话。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课文开展详细分析,在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开展了分人物角色的朗读。最先,教师提名两位学生各自饰演陶罐和铁罐,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中的某一个文章段落开展阅读。接着,让其他学生对这两位学生的朗读开展评估剖析,他们的朗读是不是表现了陶罐和铁罐不一样的性情,再让其他学生开展分人物角色的朗读。这样下来,无论是有机会朗读课文的学生,还是不断聆听课文内容的学生,都能够感觉到铁罐和陶罐在表达时的情绪。这时,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陶罐和铁罐个性的分析,每个学生都在本子上写下自己对于陶罐和铁罐性格的认识,并与同桌交换答案。然后,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借鉴同桌的意见,说出铁罐的某一个性格,这就要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描述或段落描述,让自己的表达有理有据。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看法,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并有一定的收获。在此之后,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以及故事的发展,可以看出这篇童话故事讲解了什么道理。

三、有效设置问题,带领学生完成阅读

教师设置问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时机。比如,在导入时设计问题,其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注意,因此,在此时设计的问题就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设计的问题就要引起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注意,为了促进学生在课文中提取观点并成为自己的知识,教师要通过问题让学生与课文进行互动,规范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设计好与学生沟通的问题,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目的地设置问题,设置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或者进行思考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从单纯地讲解课文内容转向教给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让学生明确面对不同的阅读材料应该进行怎样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互动中成长起来。另外,合理利用学生的反馈,将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例如.《白鹭》是一篇文字精美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白鹭的颜色、身段,以及在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特点等等,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篇如诗如画的课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边阅读边批注,通过教学问题引领学生的教学思维。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勾画出作者描写的白鹭画面。这是学生在阅读之后就能够画出来的内容,在设计后续的问题时,要注意加大难度,让学生在进行思考或分析之后才能够得出答案。比如,课文中人们说白鹭是在望哨,你认为它是在望哨吗?作者写白鹭在清水里钓鱼,你是怎么理解的?课文通过描写白鹭,你认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学生不仅需要想象、思考、分析,还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学生学会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阐述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将文章中的逻辑整理为自己的逻辑,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手法,由物推人,将课文内容学得扎实。

四、创设教学情境,摆脱形式化教学

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是一种教学策略,为了辅助教师的教学,不少教师在应用创设教学情境时存在误区,在阅读课堂上创设了大量的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思考和分析。但是,这样过分花哨的教学情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达成教学目标上,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为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好铺垫。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围绕每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也会不同,通过备课预设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为学生的深入探究与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变为学习经验,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情境的创设,将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通过具体的事物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明确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是根植于我们的生活中的,将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描写通过书面化的语言呈现出来,减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陌生感。

例如,在学习《麻雀》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麻雀和猎狗的大小对比。教师出示麻雀和猎狗大小对比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如果麻雀和猎狗打架,你觉得谁会赢?这么明显的问题,学生立刻就能够给出答案。教师回应:“大家都认为猎狗肯定能够打过麻雀,那么,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来看看这篇课文中猎狗和麻雀之间发生的事。”学生先通过阅读找到课文中的几个角色,并弄清楚角色之间的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再通过阅读分析在林荫道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问:“在小麻雀摔下来之后,猎狗想做些什么?注意到猎狗的动作后,老麻雀是如何应对的?看到老麻雀后,猎狗为什么会愣住,往后退呢?”这些問题学生在阅读时可以看到,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单独拿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

第二,创设表演情境,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对于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来说,逐字逐句地分析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转变为表演情境,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明确作者笔下人物的心理感受等。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需要在重点语句的理解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与崇敬之情,为了唤起学生对于母亲的情感,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母亲和作者之间发生的事情表演出来。因为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其描述了作者向母亲要钱购买书籍的故事。学生生活在充满幸福感的新世纪,或许很难理解“一元五角”对于当时的家庭来说具体是多少钱。因为这篇课文是节选,因此,教师可以找到原文,并通过原文中的情节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这“一元五角”在当时究竟代表了多少钱。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根据作者去要钱的场景来进行表演,当学生沉浸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情的流露变得更加真挚,而观看表演的同学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在要钱时的忐忑心情,以及拿到钱又专门去为母亲购买水果罐头的心情变化。这样,将作者通过文字描述的场景1:1还原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听到母亲和作者之间的对话。

第三,创设多媒体情境,可以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情境中阅读课文,让语文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都乐于参与的活动。

例如,在学习《海上日出》时,就可以创设丰富的多媒体情境,因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海上看日出,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因此,借助多媒体情境,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有助于借助这种图、文、音相结合的方式,与作者站在同一视角,共同赞叹大自然的美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采取了动静相宜的写作手法,同时,观察的角度也在不断变化,运用了拟人来描写日出这样的写作方式,使得整个文章通俗易懂,为了让学生能够跟随文章进入情境,以情境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辅助教学的情境。根据课文中对于海上日出过程的描写,课文可以直接分成日出前、日出时与日出后,这样,学生在理解时也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日出前的景象循序渐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将教师出示的视频和课文内容相联系并分析,这与课文内容中的哪些内容相对应。随后,教师再次播放视频,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视频和作者的文字描述,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与同桌进行讨论分析,以通俗的语言描述出作者所看到的画面,就能够积累学生的学习经验,最后,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看作者的文字表达优势在哪里。

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实质性提高,教师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开展阅读教学。与此同时,带领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认识文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猜你喜欢
铁罐课文内容创设
铁罐去哪了?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铁罐帆船
童话世界(2017年14期)2017-06-05 09: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