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艳洪
阅读理解在学生学习体系和卷面分数中占据较大比重;但由于阅读文本内容广泛、部分文本段落较长,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困难和问题。思维导图强调利用简单图标理顺学习思路,有利于学生找出重点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分解阅读文本、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广大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阅读教学目标找到利用思维导图的切入点,为学生构建高质量思维导图语文教学课程,助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一、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缺乏对利用方式的思考
在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语文阅读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保持较高的运用意识,还需要站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运用方式的创新思考。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时选择了比较直接的利用方式,缺乏对思维导图绘制方式的创新思考,导致思维导图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对思维导图和文本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1.2学生缺乏绘制能力
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掌握和运用主要体现在独立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上。在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上,部分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强调自身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手把手带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导致学生对教师思维导图绘制产生依赖性.教师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发现学生在阅读思维、阅读习惯上的问题,导致阅读教学课堂出现学生缺乏绘制能力的现象。
二、优化思维导图教学的手段
2.1提高运用思维导图的全面性
提高运用思维导图的全面性指的是教师应该从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出发,结合预习作业、课中提问、课后复习等教学维度,构建利用思维导图解决实际阅读问题的意识,形成单元整合学习思路,突出阅读教学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1.1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预习环节
在预习环节运用思维导图,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情况为学生布置思维导图绘制作业,通过预习文本,将划分文本层次、寻找文本中心句、提炼文本主旨、寻找重难点等内容与思维导图相结合,根据预习情况初步绘制思维导图,并在正式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修改,强化预习效果和文本学习效果。
以《我的“长生果”》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文本主要内容“‘我回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故事,设计一个思维导图作业,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故事内容划分出来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出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主题;第二部分:关于童年读书的故事;第三部分:课外书籍带给“我”的价值,并结合具体的自然段整理成思维导图的形式,把重点句、中心句以简单形式补充在思维导图上,并把不会读、不理解的生字词写在整个思维导图下方,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逐一解决,并纠正段落划分上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和意识。
除了直接以绘制思维导图为预习作业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教辅资料上的思维导图在语文课本上进行勾画和分段,将资料中的思维导图转化为分解阅读文本、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工具,从而全面发挥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2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阅读问题中
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阅读问题中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问题的提出、总结,灵活改变运用思路,把思维导图和阅读问题相结合,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结构图将分析问题、定位答案的思路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特定解题思路,快速定位主旨和中心语句。
以《慈母情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利用思维导图找到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思考阅读问题:“联系上下文,想想,母亲常年辛苦,赚钱很不容易,可是当作者要钱买书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对此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阅读问题进行讨论,形成大概思路;最后进行点拨,结合题目绘制答题思维导图,将问题分解为“阅读原文”“找到母亲掏衣兜情节”“分析母亲形象”“文章主旨”这四个部分,引导学生从原文定位答案位置,结合主旨思考阅读问题,最终推导出完整的答案:“母亲望子成龙,希望作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将来成为栋梁之材。包含了对作者浓浓的爱意。”
2.1.3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文本复习环节
将思维导图运用在文本复习环节指的是教师能够发挥思维导图在串联知识点上的积极作用,将文本阅读中主旨相近的部分、写作手法或表达方式相同的部分定位出来,找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特别要把思维导图与单元阅读教学的整体性相结合,清晰呈现较为复杂、抽象的阅读知识,总结阅读技巧和方法,构建细致、全面的阅读复习课堂。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单元阅读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每篇文章基本要点的实际,利用思维导图将四篇文章联系起来,特别是在情感主旨方面,注重家国情感的递进性,将文章以时间顺序重新整理,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不同时间结点上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意识;在带领学生绘制单元阅读教学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课本要求记忆和重点关注的部分,并用其他颜色的笔进行批注,强化学生记忆,通过这种方式熟悉文本,提高复习效果;除了关注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在不同文章、不同文体中批注出能够学习和借鉴的方法、技巧,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作为指导相关文章阅读和写作的依据,丰富阅读积累,培养语言逻辑。
2.2营造利用思维导图的氛围
学习氛围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小学生正处在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学习的初步阶段,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出发,将多媒体转化为营造利用思维导图氛围的重要工具,鼓励学生在与教学目标和文本主旨相一致的氛围中学习运用方法、塑造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习惯。
以《你一定会听见的》的阅读教学为例,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旨是引导学生用心聆听生活、学会思考、学会感受,教师可以结合这个教育目标,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将思维导图和课堂活动氛围相联系,营造有助于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通过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在课堂前两分钟鼓励学生保持安静,用心品味当前教室里能够听见的声音,记录在纸上;接下来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刚才记录的声音并用心聆听教师的讨论声,思考讨论的声音之美;然后引导学生在有声、无声氛围的交替中疏通文本,结合自己的声音体验和文本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本主旨,在思考、感受、记录、梳理中学会聆听生活之美,強化阅读教学效果。
2.3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思维导图具有形式多样、相互联系的重要特点,教师在构建阅读教学课堂时,可以从设计思维导图活动入手,通过激发学生设计思维导图的自主性,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开展思维导图设计比赛,也可以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角度进行构思,设计思维导图展示分享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比赛这一竞技性强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斗笠》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诗歌文体熟悉度低、需要加强思维训练的实际,布置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诗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举办《斗笠》思维导图设计比赛,让学生把诗歌主旨、诗歌中心句、通过诗歌能够延伸的内容补充进思维导图中,结合自己的偏好采取不同形式参与比赛,教师结合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对主旨的把握、对诗歌内容的解析等要素,选择较为优秀的作品并对相应小组提供一定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培养诗歌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式素材的思维导图比赛,固定某种思维导图形式,让学生运用这种模式对自己喜爱的或阅读过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在上课时与小组成员共同分享,推举出内容较为完备的作品参与评比,利用思维导图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阅读兴趣。
2.4提高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意识,要求教师从学生主体出发,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意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针对部分学生在思维导图绘制方面过度依赖教师的情况,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独立自主绘制、设计和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延伸教学内容,也可以做好思维导图的指导、评价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用习惯和运用意识。
2.4.1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指的是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在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运用能力上的重要作用,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网络思维导图解析课程梳理文本,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提高绘制思维导图的自主性。
以《丝绸之路》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以及本文具备一定深刻性的实际,为同学们引进带有思维导图讲解的教学微课视频,鼓励学生跟随视频指导对材料中的思维导图进行模仿,特别需要关注文本前后呼应的写法,并在思维导图中以连线的形式体现出来,做到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将文本思维导图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在PPT上,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对相关空缺进行补充,并结合教师的讲解纠正答案,重新制作正确的思维导图;最后,教师还能够结合网络教育平台进行优秀思维导图的展示,围绕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指出作品的优点和逻辑关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模仿,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4.2做好思维导图评价工作
评价工作是完整阅读教学课堂的最后一步,也是建立学生阅读自信、检验学习效果的关键一环。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绘制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评价,通过师生评价或者同学之间生生互评的形式,纠正错误的使用习惯和方法,提高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学习的科学性。
以《梦想的力量》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在课时结束时将完整、准确的思维导图绘制在课本上,通过分析主人公筹措资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点出“梦想的力量”蕴含的深意,结合最终的绘制成果对学生作出评价。同时,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生生之间的思维导图评价环节,形成自主检测,自主修正的意识。以《珍珠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小组在阅读文本、绘制思维导图、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旨的实际学习情况,带领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正和补充,然后鼓励学生交换课堂学习成果,特别要关注在划分段落结构、定位文章主旨上存在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换、相互评价、相互纠错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将更多目光凝聚在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上,特别是在阅读教学方面,更要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打开学习思路,掌握运用知识理解问题、解答问题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为核心,结合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发挥思维导图在释放学生学习潜力、塑造学生学习习惯上的积极作用,通过思维导图在预习环节、复习环节、提问环节的运用等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思维意识,结合实际学习内容塑造学生思维导图式阅读习惯,进一步解决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發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