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

2022-05-30 10:48孙敏李琼马骁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8期
关键词:工程概预算协同育人实践能力

孙敏 李琼 马骁

摘 要:校企协同育人是新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落脚点。当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存在着合作动力不足、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资料更新滞后、考核方式陈旧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工程概预算课程为例,提出理顺合作机制、连接知识体系、合作编写教材、更新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增强育人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程概预算;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普通本科院校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加快培养各类卓越拔尖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实践范本,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贴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对于加快新形势下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未来一个时期内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工程概预算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在许多工科类院校均有开设。在当前国家推动教育教学与国家、产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鼓励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工程概预算课程旧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亟待开展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推行时间不长,缺乏可供参考的成熟经验。对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培养目标等方面都缺少清晰的认识。作为工学类专业的传统核心课程,工程概预算课程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一)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属性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校企合作中,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企业则更看重如何在合作中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利益目标的不同使得他们之间合作的动力不足,双方的能力错位更是合作中的一大阻碍。一方面,高校教师与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知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合作中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欠缺;另一方面,企业人员实践经历丰富但理论相对不足,科学表达能力欠缺,在合作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和悉心指导。实际合作中的校企双方除了在人才输送方面存在短期交集,平时缺少沟通交流,学校不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企业则更愿意花费精力培养有工作经验的在职员工,双方的合作很容易流于形式。比如,学生在学习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时,很少能够借助校企合作的机会到甲方或咨询公司实习,因为他们掌握的知识仅来源于课堂,缺少实践锻炼,也基本不可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企业接收实习学生的意愿不强,在合作中普遍缺乏积极性。

(二)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缺乏系统性

工程概预算课程综合性非常强,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涉及土木工程施工等多门课程内容,与国家清单规范及地方定额有着直接联系。庞大且琐碎的课程内容之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时也很难把其他课程内容与工程概预算联系起来,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应用,更不会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学生在面对基坑开挖的问题时只知道选择人工开挖,不知道何时选择机械开挖,更不知道为何选择机械开挖,这都是因为缺少施工现场的实践锻炼。校内实践资源匮乏,校外能联系的实习企业又很少,即便能联系上,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性质特殊,学生不可能在数年内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消化和吸收,加之高校教师多是毕业后即进入学校任教的,缺乏一线施工经验,无法在实践中将工程概预算课程的知识串联起来,自然在教学中也不可能带领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实践。

(三)教学资料更新滞后,缺乏适用性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与生产的交叉和融合,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共建优秀课程资源,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双方在价值获得和资源共享方面的利益契合。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教学资料,但是其从编写到投入使用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期间会有许多行业规范、建筑材料或施工工艺发生改变和更新,建筑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企业在生产一线感受到的行业需求和技术更新,要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而现实情况是,即便是以最新规范为依据的教材,质量也参差不齐,里面的案例相对陈旧,图纸、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可能是早已被淘汰的。以这种老旧的教学资料开展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适应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他们到企业中实习也必然会经常碰壁。因此,以新规范为依托、含有最新工程案例的教学资料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学生学好工程概预算课程的一大瓶颈。

(四)考核方式陈旧,缺乏科学性

传统考试对一些基础课程来说无疑是相对公平的,但是对于工程概预算这类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则缺乏科学性。工程概预算的教学实践证明,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分数的高低与学生进行概预算工作的能力都不成正比。在国家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纷纷提出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既有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如何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过程考核的核心仍在于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并不能让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以充分展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即是学校对学生培养的方向。但现实情况是,校企之间往往没有做到深度融合,学校不知道企业具体的用人标准是什么,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盲目沿用传统方式去考核学生,势必会将学生学习的重点引导到理论考试的重点上来。对于工程预概算课程来说,这种陈旧的考核方式筛选出来的学生并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有悖校企协同育人的初衷,甚至会使校企合作脱节。

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理顺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受益

校企双方在价值取向和利益目标上的差异,是导致双方合作动力不足、不够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在与企业协商合作事宜时要换位思考,理顺合作机制,兼顾双方利益,以实现共同受益。校企合作要深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高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缺乏,而企业教师则刚好相反。在合作时,高校可以将课程组教师按其专业背景分成不同小组,并与企业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关系,由同组的高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同带一组学生。高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教师进学校,请他们讲授工程一线的相关情况和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并通过座谈和讲座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将对学生的辅导一直延续到毕业设计环节。在长时间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与高校教师、企业教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为将来择业就业做好铺垫。

对企业来讲,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课程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参与项目的运作。企业教师可以企业正在运营的项目为题目,要求课程组学生一起参与完成,或让学生以企業项目为依据完成毕业设计,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校课程组要尽可能为企业提供便利,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介绍企业文化,使企业形象深入学生内心;将品学兼优的学生推荐到企业中参与项目运作,尽早为企业物色优秀人才;邀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校为学生作报告或召开座谈会,为企业提供宣传机会;邀请企业教师参与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共享科研成果。这一系列合作措施,能够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高校教师的教学经验,有效提高授课质量,也能使企业员工的科研水平得到提升,使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受益。

(二)连接知识体系,强化实践锻炼

课程组教师来自不同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每位教师的教育背景,根据不同的教育背景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如材料组、施工组和识图组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申请加入对应的小组,以合作编制一份完整的工程概预算文件的形式,将所学知识系统地连接起来。操作过程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带领小组独自完成认领的任务,对执行过程中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可以及时向企业教师请教,工作完成之后及时向课程组汇报,便于下个小组尽快投入工作,最后将所有资料进行汇总,通过这种“接力赛”的方式运作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从建筑材料的消耗,到工程图纸的阅读与识别,再到施工工艺流程及方案的执行,最后到工程概预算书的编制,整个过程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地串联起来,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之间的互融互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又尽可能少地占用企业教师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

(三)合作编写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高校和企业分别掌握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双方合作编写教材能够解决老旧教学资料与行业发展脱节的问题。课程组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要注意搜集项目一线有价值的行业信息和前沿技术,并将这些资料整理归类,获得企业许可后作为课堂上授课内容的重要补充。由于存在职称评审等需求,高校教师经常参与编写教材,而企业教师也面临着考核及职称评审等问题,因此,课程组教师可以考虑与企业教师合作编写工程概预算相关教材。这种合编的教材,理论和实践知识都非常丰富,实用价值很高,在教学中会深受教师与学生欢迎。同时要注意,编写教材时要在书中详细标出企业名称,一方面满足企业教师对职称评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通过出版教材为企业做正面宣传,这种含有最新工程项目案例的教材也正是目前工程概预算课程急需的授课资源。

(四)更新考核方式,采用“互组答辩”

相对而言,工程概预算课程更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工程概预算课程若仍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是不合适的。课程设计是一门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对它的考核也最能体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目前通行的课程设计考核中,教师通常是凭经验对学生提交的设计结果草草打分。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课程设计不够重视,甚至随意照抄照搬一个例子作为自己的设计,而教师凭借经验给出的分数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课题组提出在工程概预算的课程设计考核中,采用组与组之间“互组答辩”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具体而言,可以在前述所称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小组里,选择相对优秀的三至四名学生作为“答辩教师”,对其他组的学生就课程设计进行答辩考核。答辩过程由每组的校内教师(企业教师亦可参与)全程把控,这样既可以高效地评价课程设计的优劣,完成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又能锻炼参与答辩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综合得出的成绩相对客观。这种在传统基础上更新的考核方式,能够在结果导向上将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三、结语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解决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用型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在此背景下,高校传统课程教学要从课程设计、实践应用、合作开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不断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提升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倩,罗福祎,张雪淞.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4).

[2]李国仓.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热潮下的冷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6(4).

[3]苗荣荣.线上线下混合型校企共建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以应用电化学课程为例[J].天津化工,2022(1).

[4]陈棉,陈晶.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项目管理技术,2022(2).

[5]李慧.基于“教、学、做、练”一体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建筑,2022(1).

[6]李娜,王伟,李翠红,等.基于虚拟仿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7).

[7]罗艳梅,王丹.产教融合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

[8]薛涵.产教融合视角下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对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4).

责编:文 墨

猜你喜欢
工程概预算协同育人实践能力
工程概预算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其质量提升的策略
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应用型本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