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解读新课标的两个关键问题

2022-05-30 10:48周一贯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新课标概念

周一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是中国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体现的改革幅度比较大,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接受上的困惑。毛泽东主席的《矛盾论》告诉我们:有许多矛盾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这两个大概念,是解读新课标的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围绕对“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这两大概念的解读,走进新课标呢?我想从四个方面说说个人浅见,供大家参考:一是要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现实格局的存在问题;二是要抓准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三是要分析新课标两大特点的历史发展轨迹;四是要认识“大概念”这一语文课程时代发展态势的基本精神。下面分开来说。

一、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现实格局的存在问题

应当看到,我们在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就是“旧课标”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重大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对照国际形势的多变和国内新时期对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对“量”的过度关注,遮蔽了“质”的突破:教学目标的知识化问题依然突出。这从2021年7月国家提出的“减负·优质”战略中已有充分的体现。

(二)以课文教学为中心的问题,仍然突出,违背了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造成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同质化问题。

(三)偏重于所谓知识点的训练,带来了教学目标、内容的狭隘化问题。

(四)“浅问题”充斥课堂,课文的情节式分析提问造成了思辨能力培养的浅表化问题。

我认为以上四个存在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知识化”“教学方式的同质化”“教学目标、内容的狭隘化”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浅表化”,应当是我们解读新课标的逻辑起点和认识基础。

二、深入分析新课标两大特点的历史发展轨迹

“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提出的两个最重要的新内容。它无疑是解读新课标的两个关键问题。那么,这两个“大概念”应当如何去深刻理解呢?

让我们回顾历史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演进的。

先看看“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以课文讲析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是以课文为中心的,教材的编排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现成的作品,所谓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师讲析课文给学生听,希望学生能全盘接受课文,熟读背诵课文,这就成了教学的目标。

(二)以语文知识为教学目标的重点。民国以来,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猛烈的冲击。语文教学开始关注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于是,对字、词、句、篇乃至语法、修辞等开始重视,传授语文知识似乎成为教学目标的重点所在。

(三)以语文能力为重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多次纠偏,更进一步认识到语文知识应当转化为能力,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训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的语文训练”等等,教学目标的重点又似乎成了语文能力训练。

(四)以智力发展为重点。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能够推进二者的是人的智力发展。于是,发展智力的语文教学又在20世纪末被视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中心点,使语文创新教学大行其道。

(五)以“三维”表述为重点。进入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被人们简称为“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概念无异更大了,其重点也更加突出、更加完整。

(六)以“语文核心素养”为重点。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来确立课程目标的重中之重。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的解释是“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同时,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这一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我个人的理解,这段话十分重要,它告诉我们“语文核心素养”所具有的思想性、实践性和审美性。

我们再看看“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是在“教学目标”指引下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模式。在“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学习内容”如何组织构建,自然是另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与“语文核心素养”配套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对此,新课标明确指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为了“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关于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构建模式,与“教学目标”一样,也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的,大体上我们也可以归納为“六步”。

(一)以单篇课文的编排为重点。在语文教材编排的历史上,一直沿用以课文为单位的编排,并没有出现“单元”的概念和编排形式。教师就是按课文一篇又一篇地讲析给学生听,学生就是一篇又一篇地熟读课文。

(二)以单元编排为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教育中产生了“单元教学”这一概念,最早明确提出“单元教学法”一词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里森。我国语文课的单元编排,产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便蓬勃兴起。其特点是一个单元的课文教学有一个编排中心,或按思想内容,或按语文工具性要求,或按作家作品等编排。到目前,单元编排和单元教学已成为语文教材的基本形态。

(三)以大单元教学为重点。“大单元”有两种概念:一是指单元内容篇章的扩大;二是单元内篇目虽然没有扩大,但对篇目的内涵有了深层开掘,学习任务有了扩大。崔允漷教授认为:大单元应该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微课程”。

(四)以项目化学习为重点。项目化学习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干预和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针对复杂、真实的问题,精心设计学习产品和学习任务,让学生从中学习某项重要知识和某项有用的技能。所谓“项目”,其实指的就是语文学习活动的某个内容的名称。

(五)以整本书阅读或跨学科学习为重点。关于整本书阅读或跨学科学习,在现行统编本教材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关内容编排,老师们在实践中已有比较丰富的认知。

(六)以学习任务群为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来设计“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了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连贯性和适应性。对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分别做了明确的连贯性安排。

三、准确把握“大概念”是新课标的时代精神

总观“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两个核心理念,就不难准确解读新课标。这是因为语文教育的时代发展必须“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那么,什么是“大概念”?这得先从“概念”说起。所谓“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和逻辑学里,泛指反映某一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有小有大,这里,对大概念的“大”,浙江大学刘徽教授定义为可以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无疑都是反映了专家思维方式的观念或论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理解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同于以教材(课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以课文为中心的教学是平面的、零碎的,教师所教容易局限于对课文的零星认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甚至还会强调“试卷命题不能超本(课本)”的要求。而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是立体的,教师讲的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内涵,还会有其宽泛的“相关性”和可能的“演变发展”;学生学的自然也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点”,还有其由例及类的来龙去脉。这样的知识是带有整体性所具有的结构化、前瞻性和多角度。以“小概念”为中心的教学,虽然详尽,但往往是封闭的,难免局限,并且容易僵化;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则是开放的,会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通才的培养。

国外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同龄的孩子中,每人发一个棉花糖。15分钟后没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可以奖励一个更大的棉花糖。以此来测定孩子的自制能力。但同样是这个实验在另一所流浪儿童收容小学的孩子中却完全失败了。因为当孩子们分到一个棉花糖时,几乎在第一时间都吃掉了。为什么两所学校两个儿童群体中实验的结果会大不一样,原因很清楚,实验的设计者只是应用了心理学中的“小概念”,儿童面对一个棉花糖,到底能有多大自制力。问题在于儿童的自制力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心理能力,他与儿童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然,因为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不同儿童的自制力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所流浪儿童收容小学的孩子,因为饥饿,拿到了一个棉花糖当然就会急不可耐地把它吃了。这与富裕人家的孩子怎么可以相提并论?所以,抽象、孤立地去考验儿童的自制力,只是一个“小概念”,“关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孩子”这才是一个“大概念”。用“小概念”设计的心理实验,似乎也有道理,但结果不准确,不能说明问题,所以导致实验的失败。这就说明,我们必须运用“大概念”去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学院副院长滕培,在一次研讨会上出了一道数学题:甲乙两城市相距30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问几小时可以到达。这道题似乎很简单:根据“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的公式,当然是6小时可以到达。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何时到达还关系到两城市之间的路况,道路好不好,有没有正在修路的地段,在行车时间内有没有遇到“早高峰”或“晚高峰”,还有车况怎么样,开车人的技术水平又怎么样等等难以预测的因素。所以,按公式计算6小时可以到达是“小概念”,而实际情况、具体的情境才是“大概念”。做一道数学题,可以根据“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的公式来解决,但这是“小概念”,解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境因素,才能有更接近正确的结果,这便是“大概念”。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理解,“大概念”强调的便是思维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如此,才能带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当具有的针对性、深刻性和有效性。

认真学习、实施新课标,不仅是为祖国、为时代培养好下一代的宏伟大业,也是我们自身提升专业素养、履行神圣职责的生命担当。我们要常怀未竟之志,不忘初心,在新课标吹响的时代进军号声中奋勇向前,去创生全新的优质语文教育业绩!

(作者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杨伟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新课标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