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书法里的秋意之美

2022-05-30 10:48雪凡
中华瑰宝 2022年9期
关键词:张芝赵孟米芾

雪凡

夏去秋来,凉风有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历代文人歌咏感慨最多的季节。而在书法家笔下,秋天有诗的韵味,也有墨的情趣,更具有别样的艺术气息。一起走入书法中的秋天,品味秋花、秋月、秋情、秋事,同享书法里的秋意之美。

秋天,不仅是诗人感物伤时的吟咏对象,也是书法家寄托情思的创作素材。自古至今,历代书法家留下了很多描绘秋天的精彩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秋趣盎然,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秋之况味。

“草圣”之秋暖亦凉

东汉时期的张芝(?—约192年)和唐代的张旭(约675—759年)均享有“草圣”之名,他们同以草书的开创性成就享誉书坛,书法作品却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他们笔下的秋天,遥接数百载,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芝生活在东汉末年,此时章草已经较为成熟。他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擅长章草。其章草学习崔瑗、杜操等名家,然后融会贯通,省减笔画和波磔,脱离章草字字独立的面貌,将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创造了更为灵动、更具艺术技巧的“今草”。今草富有独创性,在东汉末年曾风靡一时,甚至远超同时期产生的楷书和行书。张芝也被后人尊为“草圣”“草书之祖”。

可惜张芝的书法真迹没能流传下来,只在《淳化阁帖》《绛帖》等法帖中以拓本出现。张芝所作《秋凉平善帖》亦称《八月帖》,是其在秋天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开篇四字“秋凉平善”点明主题,秋天凉了,要平安、安康啊!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友人的问候与浓浓的思念。从书写形式来看,该帖属于章草,但又不完全是章草的笔法,少有夸张的波磔和燕尾,收笔较为含蓄,多作点捺,或者回笔调锋,与下字相勾连,已经具有今草的特征。其书高古可爱,冠绝古今,从中亦可读出浓郁的秋情。

张旭的草书在继承张芝今草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化,其狂草更具艺术性和视觉冲击力,他笔下的秋充满了动感和张力,其《残秋帖》与张芝的《秋凉平善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面貌。《残秋帖》刻帖收录于宋淳化年间的《绛帖》,虽然写的是“残秋”景象,但没有给人以肃穆萧杀之感,虬曲映带、大开大合的笔画,透着一种天马行空、先声夺人的力量,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展现出强烈的盛唐气象。虽然作者自问“若说此生勤苦甚,心闲之走是何人”,却在残秋感遇皇恩,萌生出诸多暖意。这一点与《秋凉平善帖》的友情之温极为相似,且气氛更加浓郁。

“书圣”之秋美而佳

西晋名臣王衍(256—311年)和东晋“书圣”王羲之(303—361年)同属于琅琊王氏家族,王衍是王羲之的族叔,曾經安排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和叔父王导做官。西晋时,琅琊王氏身居高位者众多,显赫一时。但到了王羲之这一辈,官运渐渐衰落,书法基因却凸显出来,尤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最。

王衍与王羲之书风相近,且都写过《麦秋帖》,二帖均以刻帖的形式传世,虽为刻帖,仍能窥见其风流遒媚、风姿绰约的魏晋书法面貌。

王衍以清谈和美貌著称于世,其书风与同期的王导、王洽等书法风格有相通之处。和很多琅琊王氏书家类似,王衍行书书风妍丽,用笔流利,结体险峻,风格奇逸,前人评价其所作“行、草尤妙,初非经意,而酣然痛快见于笔下……其自得于规矩之外”。

王衍的《麦秋帖》为草书,共三行半,40字,内容是麦秋时因为公务繁忙没能亲自接待“大将军”表示遗憾的致歉信,同时表达了对麦秋时节“以为佳”的期盼。严格来说,麦秋在仲夏时节,不能算作秋天,但古人习惯把收获的季节称为秋,因而麦秋也就具备了秋天的引申意义。这封信札随手而就,流畅自然,笔画连绵映带,张弛有度,显示出王衍深厚的草书功底。

王羲之精通诸体,娴熟掌握各家笔法,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对传统的程式化笔法进行改革,以不断变化书势和表现不同手法,使其愈加绚丽、丰富,避免千篇一律。特别是《兰亭序》一篇冠绝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王羲之的《麦秋帖》也是草书,共8行,77字,内容较王衍的《麦秋帖》更为丰富。原文曰:“大都夏冬自可足,麦秋辄有违,此亦人之常。期等平安,薮在此羸小差。知诸贤佳,数见范生,亦得玄近书为慰。又得孔郗王书,亦云不能数,何尔须江生,可耳断绝也。尚未见傅女,足下言极是。有怀甚佳。”该帖叙述了麦秋期间与“诸贤”相会之事,表达了“期等平安”“有怀甚佳”的思想感情,文辞简洁,却意味醇厚,加上其草书遒媚清丽、婉转多姿的艺术表现,让人产生一种沉浸于丰收之中的愉悦感。也许,对王羲之来说,麦秋最大的快乐就是得到了“诸贤”的书作,其情绪也在麦秋丰满而愉悦起来。

岁丰之秋喜与悲

宋元祐八年(1093年),在雍丘(今河南杞县)任职的米芾(1051—1107年)给宰相范纯仁写了一封信,向他汇报秋天“丰收”之事,这就是《岁丰帖》。

《岁丰帖》为纸本,行书,纵31.7厘米,横33厘米,共7行,62字,现收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帖中写道:“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苟禄,无足为者。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于仁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芾顿首再启。”米芾以基层官员的身份陈述为政亲民之道,建议当权者重视民生,让民众接受和继承良好的风尚传统,基层官员传布君命,教化百姓,从而达到“至化”的理想境地。由此可以看出,米芾虽然个性颠狂倨傲,却具备士大夫忧国忧民的胸怀与使命感。

米芾的书法曾被人称为“集古字”,其书学的博采兼蓄在历代书家中是少见的,这也是米氏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岁丰帖》由于是给上级的书札,开始几行写得比较拘谨,可见其是怀着十分郑重的心情来写这封信的,因而此帖与米芾一贯的风樯阵马或潇洒任性的风格有极大的不同。其字里行间透出王羲之遒媚风骨,一些笔画与王书极为相似,却又个性张然,如“仁”字的横画、“承”字的捺画、“顿”字的提画等。《岁丰帖》最后3行,行笔逐渐放开,行气也愈加顺畅,由拘谨转而舒张。米芾在写完信之后舒了一口气,给上级写信对他来说或许是一种束缚,但是为民请命的责任在肩,也没有办法。

从《岁丰帖》中,我们看到一个与日常形象完全不同的米芾—恭顺、拘谨、端直、规矩,但这封信却成为米芾丢官的导火索。原来,米芾任上发生了蝗灾,而米芾上报“岁丰”导致朝廷征收重税。米芾因催征租税之事与钦差发生冲突,最终被罢免官职。《岁丰帖》里的秋天虽然丰稔,却导致了一个悲凉的结局。

夫妻之秋情也深

元代赵孟(1254—1322年)与妻子管道升(1262—1319年)称得上书坛的模范夫妻,他们偏爱秋天,经常一起在院里凉亭中赏秋,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秋日书作,如赵孟的《秋兴赋》《秋声赋》《杜甫秋兴八首》和管道升的《秋深帖》等。

作为有元一代的书坛领袖和复古书风的推动者,赵孟的书法造诣毋庸置疑。他的《秋兴赋》《秋声赋》《杜甫秋兴八首》都是写前人文章的佳作,以长卷的方式呈现。《秋声赋》为行书,纸本,纵34.8厘米,横182.2厘米,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全卷总40行,共414字,以行书写就,行笔洒脱流畅,结体丰容雍婉,行间茂密,气韵贯通,深得“二王”遗韵。

《秋声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名赋,文辞优美,哀而不伤,臻于儒家哲学和审美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加上赵孟的书法演绎,阵阵秋声跃然纸上,书文并茂,可谓相得益彰。

《秋深帖》是管道升寫给婶婶的一封家信。某年深秋九月,管道升与赵孟正在园中赏秋,有家人来报,管道升的娘家来人拜望,还带来了不少土特产。管道升想起因赵孟公务繁忙自己很久没回娘家省亲了,触动了心事,于是写下一封书信,又备了厚礼“蜜果四盝,糖霜饼四包,郎君鲞廿尾,桕烛百条”,请来人带回家乡,转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不能回家探望的歉意,这就是《秋深帖》。

《秋深帖》纵26.9厘米,横53.3厘米,字共计18行。全帖为行书,字势端庄,字体修长,秀媚圆润,笔力扎实,线条劲健。通篇布局精巧,文字断句、起笔不拘一格,结构错落有致,细赏之下,每一处起笔、停顿、运势都章法井然,却又化于无形,表现出高超的书法技巧。《秋深帖》温和典雅的风格与赵孟的行书特点十分契合,加之文末署名有“子昂”改为“道升”的痕迹,有人据此断定该帖是赵孟代夫人管道升所写。其实,这种看法是不严谨的,也低估了管道升的书法水平。

管道升与赵孟朝夕相伴,深得赵孟书法真谛,有时会为赵代笔,几可乱真。之所以出现署名修改的情况,也许是管道升平时代笔写习惯了,加上心情激动,顺手而为,发现后即刻修改。从文字内容来看,该帖也不符合赵孟的行文习惯。

不论怎样,赵孟和管道升是一对恋秋迷秋的书法夫妻,他们的情感也在秋天的文字里升华,历久弥深。

此外,较有名的描绘秋天的书法作品还有宋理宗赵昀的行书《秋深雨过联句团扇》,明文徵明的行书《新秋诗》、文彭的草书《秋雨五律诗扇面》、祝允明的草书《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昆明池水》,清郑燮的行书《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等。

秋意萦怀,墨香在案。书法家用墨线勾勒出秋的痕迹,也把自己的生活情感融在翰墨之间,这些佳作在后人欣赏它们时依旧生发出如诗的韵味。

猜你喜欢
张芝赵孟米芾
北宋·米芾《白帖》
DYNAMICS FOR AN SIR EPIDEMIC MODEL WITH NONLOCAL DIFFUSION AND FREE BOUNDARI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Safety Performance of Automobile Textiles
“草圣”张芝:不爱权贵爱布衣
张芝临池洗墨
米芾学“字”的故事
Effect of dike line adjustment on the tidal bore in the Qiantang Estuary, China*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浅析赵孟▌绘画对画坛的影响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