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松
陶渊明的田园诗拓宽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创作的领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陶渊明以自然清新的笔法、真挚细腻的描写、朴实无华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富足、和平和美好的“世外桃源”,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陶诗中,情感是真挚的,所写的生活是真实的,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表现了农耕生活的艰辛,让人倍感亲切。下面,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归园田居》(组诗)的艺术特色。
一、风格清新,意蕴无穷
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清新,意蕴无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但又韵味无穷,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突然抬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象啊!“采菊”是诗人对尘世超脱的体现,“南山”指向的是归隐的生活。其中蕴含着返璞归真的哲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写的是农村里比较常见的动物。狗在巷子里狂吠,鸡在桑树上啼叫。这些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却多了一番韵味。正是因为对田园生活非常的热爱,观察得非常细致,陶渊明才能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一一呈现到诗歌之中。这也体现了他对山野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组诗)大多描写的是诗人躬耕田园、参与生产劳动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比如,《归园田居·其一》是诗人在辞官后的第二年所写的一首诗。开篇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来表达心声。“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但是真诚率真的诗人却偏偏未曾学会这些。他只爱那一方“丘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清高孤傲、不迎合世俗的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以清新自然的笔法写自己的住所。此处虽没有雕梁画栋,但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桃花、李花的芬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从远处描写村落的景象,画面安静祥和,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官场就像樊笼。诗人挣脱了樊笼,像一只自由的鸟儿回归大自然。这种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遥相呼应,同时又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如释重负的心情。
二、描寫细腻,情感真挚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的都是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真实感受。他善于捕捉农村生活中的点滴,将所见所闻记录于诗歌中,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种豆、伐薪等在他的笔下显得如此有趣,令人心生向往。
以《归园田居·其五》为例。诗人拄着拐杖,从崎岖的山间小路往回走。山间的小溪是那么的清澈、透明,刚好可以让走累的路人洗洗脚。回到家中,他把新酿的酒斟满,再宰杀一只鸡,邀请附近的邻居来家里做客,共同举杯痛饮。夕阳西下,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点燃柴火,把酒言欢,兴致正好……这是一首写劳作之后归家的诗歌。前两句诗写劳作结束拄杖回家,孤独无伴。道路崎岖荒芜,一方面展现了农耕生活的不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难。三四句诗写自己在回家途中见到的景物。“山涧清且浅”为自然之景,诗人借山涧小溪来洗去一天的劳累和心中的“怅恨”。最后写自己回家后,杀鸡热酒,并邀请邻居共饮,真实细腻又富有感染力。
《归园田居》组诗描写了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乡里乡亲间的朴实友好的关系,记录了诗人独特的生活体验。陶渊明归隐后安于清贫,远离官场,以细腻的笔触写归隐后的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语言质朴,真实自然
读陶渊明的诗歌,就如同在听他“唠家常”一般。美丽的田园景色、朴实的乡村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一一呈现。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但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归园田居·其三》为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似是脱口而出,却直白简洁地交代了种豆的地点。“草盛豆苗稀”则是劳动的成果。首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位老农在与你拉家常说他种的豆子的情况,令人倍感亲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上出门到地里清除杂草,夜晚才扛着锄头回家,呈现的是一幅“月下归耕图”。“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朴实自然,不加雕饰,却耐人寻味。诗人通过描写这一细节,展现了从事生产劳动的不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的决心。劳作是如此的辛苦,但他依然要坚持下去,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在陶渊明的笔下,农耕生活是那么的真实。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农耕生活最真实的一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归园田居》组诗是陶渊明因真实的劳作有感而发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一方面体现了农人劳作的艰辛,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将普通劳动者的经历和感受融入诗歌之中。
(作者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