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蓉华
《中国米食》
汉声编辑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5月
108.00元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在中国,一碗米可以变化无限,做出林林总总的糕、粿、粉等特色餐点。数千年来,各种各样的米食,使中国人口里带着米香,悠游于天地歲月之间。《中国米食》于20世纪80年代首版后,便在全球华人地区引起极大反响,它既是一本汇集了两百多道米食的食谱,更是一部探究稻米文化,留存米食艺术的志书。
把生米煮成熟饭,是中国人对稻米的最传统食用方式之一。煮饭多加水,便成了粥。《说文解字》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可见中国人食粥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米汁易吸收各种滋味,热度又足以烫熟菜肴,因此产生了千变万化的粥品世界,白粥、鱼生粥、皮蛋瘦肉粥、腊八粥、芋头海鲜粥……从最日常的清粥小菜,到精致的宴席粥品,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粥。如果能学会把一锅粥煮得更香润,将为生活平添更多情趣。所谓“医食同源”,书中还列举了健节蟹藕粥、松快解毒粥、益血当羊粥等多个保健粥品的制作方法。厨房里咕嘟咕嘟煮起滋味香浓的稀饭,每一缕腾起的蒸汽白烟,都是对家人健康的祝福。
懂得如何煮出好吃的饭后,中国人又进一步发展出用米粒烹制各色食物的绝技,口味各异的饭团、粽子,便是明证。自古以来,出远门的人身边常带几枚饭团,直到今天,街头热气腾腾的饭团摊贩,依然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甜味、咸味、红豆、虾米……简朴的饭团,经过巧手慧心的处理,变得格外诱人。而至于粽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更是名目繁多,且不提其中滋味,仅以形状区分,就有角粽、锥粽、枕头粽、秤锤粽、四方粽、筒粽等。书中介绍,相对于北方的传统小枣粽,广东的裹蒸粽堪称“巨物”,足有三斤重,它内容也颇为丰富,“一层米,一层绿豆仁,上置一圈五花肉,中间又放烧肉,外加咸蛋黄,以及香菇、虾米、栗子……足够撑饱一家人的肚皮。”
中国人吃米几千年,对米的性格摸得精通熟透。菜点中的米粒往往超越了作为配食的地位,跃升为餐宴上的主角。纯以米为主的,有筒仔米糕、南瓜糯米饭、米布丁、米色拉、八宝饭、蛋炒饭等餐点。据说,蛋炒饭最能考验厨师的功力,讲究米粒颗颗分明,口感松爽耐嚼。书中提到,“金包银”是有名的炒饭,蛋液均匀地裹在银白色的米粒上,形成悦目的黄金色泽。炎炎夏日,满塘青翠,运用大自然的最佳素材,做一道芳香扑鼻的荷叶包饭,定能赢得满座宾客的啧啧称赞。而倘若把米藏在菜品内部,那就更精彩了,八宝鸭、糯米肠、江米莲藕、桂花金子糕、青椒镶米、菊花糯米烧麦……每一种都使米粒充分吸取菜肴的精华,令人食之难忘。
天天吃饭,但不见得真正仔细端详过一粒稻米。该书还以显微镜的视角,逼近审视一粒骤然增大数百倍的稻米:它像一枚鸡蛋,揭去一半表壳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基部的胚芽。整粒稻米包含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脂肪、维生素等复杂成分。靠这些养分,胚芽才得以发育成一株稻子。书中特别指出,若想吸收稻米全部的营养,就得吃糙米。因为糙米蕴含丰富的、足以维持胚芽萌生新生命的全部营养,对于人来说,也是营养最完整的纯天然食品。
“一碗米”的分量,真的很重。作为我们的主粮之一,稻米与中华民族的命脉牢不可分,奉天祭祖、节令礼俗中莫不以米食为尊贵食品。而藏在米食背后的,是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文明开拓、发展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