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月清
本文呈现金外语文教师学用“师之蕴: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经验,探索“目标贯通的全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开启主题课例教学,突出阅读路径到写作方法的思维路径的培养。
教材选文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之作,堪称阅读和写作的文本典范。关景双老师提出用好教材,教学生学会阅读,掌握写作方法,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这个提示触动了我,专注作文教学研究,又有了新的思路——引导学生从仅仅读透课文向学习写作延伸,“由阅读路径到写作方法的思维路径探究”成为我的新课题。于是在解读文本时,引导学生感文体、知文意、悟文道、明文思,继续思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材料和行文的关系,文意和主旨的关系等等,要善于指导学生梳理阅读路径,概括写作方法。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完成了散文集《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
用“解读文本内涵三层法”解读课文。第一层是显性内容。全文共3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东京印象,交代求学缘由。第二部分(第4~35段)写仙台受优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离开仙台,怀念藤野先生。主体内容是第二部分,主要写“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最后惜别。第二层是隐性意脉。作者通过写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例,不仅表现了藤野先生潜心学术治学严谨,对“我”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更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日本老师,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我”,而且给予“我”特殊的关怀,精心的培育,表现“我”和先生之间的关系弥足珍贵。由此,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具体、丰满、真实、可感,他的精神品质给予“我”深刻的影响。而藤野先生的“伟大形象”也渐渐清晰,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希望“我”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更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第三层是深邃主旨。鲁迅先生多年以后回忆一位异国老师,怀着怎样情感?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过去的“我”:表达过去的情感。写作时的“我”:表达写作时的情感。
八年级学生对鲁迅作品已经不陌生。六年级读过《好的故事》,七年级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阅读写人记叙文也有一定经验,具备了概括、分析的能力,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但是往往只停留在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上,很少将阅读与写作联系一起。写作依然是日常学习的拦路虎,因此这篇课文尝试着引导他们学会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文章中心,梳理典型材料,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体会藤野先生的形象。(教学重点)
2.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用具体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课堂环节】
一、关注“伟大”,初感中心
1.同学们,文章标题,通常是“文眼”。齐读标题。
2.从标题看,你认为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叙事的记叙文?——写人
3.根据过去的阅读习惯,读书一定动笔墨。预习时,你圈划课文的抒情议论句在哪一些段落?学生分享。
(屏显第37段,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教师小结:关注标题,能快速把握文章主题;而结尾处的抒情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语评价藤野先生?
(板书:伟大)
4.鲁迅先生教会大家,写作文,怎么写结尾?
预设:在结尾处以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写作方法:结尾点明中心。)
(说明:本环节落实目标1:抓住文章中心。)
二、聚焦“伟大”,梳理典型事件
1.作者用“伟大”来评价藤野先生,情由事生。那么,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要求:跳读课文,请找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并概括。
(6~9段)初识先生;(11~15段)添改讲义;(16~19段)纠正解剖图;(20~22段)关心解剖实习;(23段)了解裹脚;(32~35段)惜别先生
2.作者在仙台将近两年,与藤野先生相处这么长的时间,交往的事情肯定不少,作者为什么只选这六件事来写?(写作方法: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件)
(说明:本环节落实目标1.阅读时要梳理典型材料;落实目标2.写作时选取典型材料。)
三、品味“伟大”,体会藤野形象
1.作者描写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六件事,结合具体词句,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自读批注。
小组交流分享,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朗读。
归纳交流成果。
初识先生:有个性,坚守自我。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解剖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了解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惜别先生:深情惜别,依依不舍。
2.作者從细节刻画中,展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因此,要想表现人物形象,你们学会什么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把人物放在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说明:本环节落实目标1.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体会藤野先生的形象;落实目标2.在具体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四、回顾阅读路径,总结写作方法
关注标题知主题,概括中心理材料,品味细节感形象,结尾表达明主旨。
布置作业:回忆在你的成长中曾给予你帮助和关怀、给过你温暖的人。哪些事情传递给你温暖和感动?请回忆,并做简要记录。
构思《我的良师》,请思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我对他/她怀有什么情感?有什么评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3.梳理次要事件,理解次要人和事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教学重点)
4.学习围绕中心,写真意抒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课堂环节】
五、重温“伟大”,温习读写方法
回顾第1课时学习的阅读路径和写作方法。
六、探究“伟大”,品读写作背景
1.找出作者不是描写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概括段落内容。
1~2段:留学生事件。3~5段:“我”在仙台受优待。24~28段:匿名信事件。29~31段:看电影事件。
2.这些事件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和事?
(1)学生交流1~5段,教师引导: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东京的?
(屏显)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呐喊>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
(屏显)“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句式变化:
东京也是这样。
东京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归纳小结
重要的是我们能读出“我”与这群清国留学生之间的关系,“道不同,不相为谋”,与这群人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隔阂。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不学无术,深感失望,进而来到仙台,认识了藤野先生,这是作者认识藤野先生的起因。
(2)边默读边思考24~31段,写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归纳点拨:
(屏显)“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匿名信事件:“我”和日本所谓爱国青年之间存在这种歧视与被歧视的关系;日本青年学生做出这样的荒谬的事来,表达了“我”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到受凌辱后极为心酸和愤懑的心情。
看电影事件:日本所谓爱国青年之间,有着对当时中日两国日间对立而充满隔阂的关系。
这两件事交代了特殊时代背景,而在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藤野先生逆向而行,给予我特别的关怀和尊重,衬托出藤野先生博爱、公正、公平,没有民族偏见的是多么弥足珍贵。
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不学无术,深感失望,进而来到仙台,认识了藤野先生,这是作者认识藤野先生的起因。匿名事件和影片事件深深刺激了作者,使他原本学医救国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心想从文更好,这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离别的原因。从这几件事中也是读出“我”弃医从文的心理路程。
小结阅读路径和写作方法:次要事件充实写作背景,衬托主要人物形象,提示作者情感变化。
(说明:本环节落实目标3。)
七、升华“伟大”,深悟作者情感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
(屏显最后一段,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比较原稿,说说修改后的效果:
原稿: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学生交流,小结归纳:“增加勇气了”体现藤野先生对“我”的意义,这是一种斗争的精神,不屈的精神。“点上一支烟”,体现作者的从容与果断,与“正人君子”斗争到底的决心。作者在恶劣严酷的政治环境中斗争是孤独寂寞,有时候也许想放弃,但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先生不与世俗妥协的精神会陪伴着鲁迅一路战斗。这是战斗的纪念的文章,也是剖析的文章,更是战斗的檄文,这是伟大精神的传承。
2.从鲁迅先生抒情议论中,你学习到写作时结尾的抒情议论有什么要求?
交流归纳写作方法:抒情要真挚。
3.让我们齐读鲁迅的《自题小像》,再次感受藤野先生把“尊重和爱”给了鲁迅,鲁迅又把它们给了为中国前途抗争的热血青年。
(屏显: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布置作业:运用这两节课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完成《我的良师》写作,600字左右。
【执教反思】
努力探寻以读促写的思维路径
我虽然不是一名年轻教师了,但是真正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公开课的次数屈指可数,我珍惜每一次的锻炼机会。
课例教学促进课题在课堂中研究。这次接到主题课例教学任务,我选《藤野先生》,既研习“师之蕴: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又探索作文教学的课例主题,带领学生“跟着课文学写作”,从而随文学习概括出读写的路径方法。
课堂读写促进方法在环节中落实。《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人物的散文,文章结尾“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作者用“伟大”评价藤野先生,这既是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也包含作者对藤野的赞美与感激之情,因此“伟大”一词也是文章中心。以围绕文章中心进行选材的写作思路,我便设计了让学生先明确文章中心,再梳理阅读路径,同时感悟写作路径,于是,便有了第一课时的设计,完成“我”与藤野先生之间事件以及情感的读写梳理。文中当时的“我”,是什么情感呢?探究次要人物的衬托及鲁迅的心理情感变化便安排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还需关注次要人物及背景的襯托作用,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的阅读路径也可以迁移阅读其他篇写人的文章,比如《回忆我的母亲》。
全文教学促进学得在互动中深化。能根据课时目标,完成课堂内容,实现教学任务,“师之蕴:目标贯通的全文教学”思想很实用,目标与环节统一编排,让教师课堂时间把握得比较充分,师生教学互动非常扎实。师生既在文本解读上是下足了功夫,课堂气氛越来越好,又水到渠成地总结出阅读路径和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