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分析,精准练习设计,提升教学能效

2022-05-30 23:25吴倩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正确率选项题目

吴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相比传统课堂,数据分析的运用能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能有效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及形式,促使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实证型。“双减”政策落地,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能效,成了所有教师探索的方向。

为了既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又同时能够做到更精准地教学,我们要设计、优化、精修符合学生年龄及学情特点的练习,充分有效地把握课堂,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能效。

徐汇区的信息化项目“日常学习数据检测管理平台”(以下简称“专课专练”)在2018年开始推行,学生在“专课专练”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后台会形成一系列的学习数据,不仅包括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正确率、错误答案等),还有教师所教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同时还会实时统计反馈全年级、全校、全区甚至历年的学习数据。

笔者正是依托“专课专练”平台的学习数据,以沪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看图编乘、除法问题》一课为例,初探如何基于数据分析,精准练习设计,提升教学能效。

一、依据上届数据,设计课堂练习

(一)梳理知识系统

小学数学的课程设置往往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前后知识点都保持衔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点的体系进行了解,保证知识的讲解具有紧密的衔接性。

教材将表内乘除法分成了两个单元,《看图编乘、除法问题》这课安排在学习完所有的表内乘除法之后,提供了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本主题图的空间,寻求有关于乘、除法的故事情节,会编简单的乘除法问题。这既能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又能通过搜集并选择相关的数学信息,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这两个单元的总结。

(二)分析学生学情

在教学备课环节,教师对学情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能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全面搜集学生的学情信息,精准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需求与成长潜能,以及知识点掌握上的重难点,借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由此推进精准教学。

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备课时笔者发现,在沪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讲讲算算”(一)和(二)中,就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情境图搜集并正确选择相关的数学信息编加、减法问题,所以本节课编乘、除法问题是对编加、减法问题的一个延伸与提高。在前期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个前测,通过玩游戏的方式独立尝试编乘、除法问题,过程中笔者不做任何的评价,但会询问“你是怎么想的”。从学生编的题目以及表达的想法中笔者发现,编乘法问题对学生比较简单,但在除法问题的编制时,就显得比较困难,有的学生能找到对应的条件,但不知道如何提问题比较恰当,尤其在对于平均分该如何描述中,低年段学生在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就尽显无遗。

(三)在课前基于上届数据分析,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在梳理知识系统和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准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精准化的教学以“学”为中心,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对“专课专练”平台中2020年本节课课后练习的数据分析,以下两题正确率较低。1.一箱饮料有4瓶,售价8元。妈妈买了5箱这样的饮料一共有几瓶?正确的算式是()A. 8÷4=2 B. 8×4=32 C. 4×5=20(正确率75.40%)。2.看图写算式2×()=()个,()÷()=()盘(图略,正确率83.50%)。从中不难发现学生从多个数学信息中,正确搜集及提取信息进行解答的能力较为薄弱。学生做题时凭着经验与感觉,题目中要求写除法算式,便根据情境图任意填写,没有仔细分析给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特点。

基于教材知识点的梳理、学生学情以及上届“专课专练”平台的数据分析,笔者设计了两组闯关游戏。第一关(如图1)中第一题和第二题都是已知一个条件和问题,找到另一个合适的条件。这两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厘清数量关系,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及给出的条件,找到合适的另一个条件。有了前两题的铺垫,笔者预设学生能够初步学会如何分析题意,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三题,这题有一定的难度且总结性强。

针对上届数据中“根据图片信息,补全算式”这样的题目所暴露出的问题,笔者在第二关设计了同类型的题目,希望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做题时养成先审题的好习惯。

二、针对第一次教学后数据分析,优化练习设计

在第一次的教学后,笔者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对应的后测练习。从整体数据中可以看出,前五题的正确率较高,第六题和第七题是新增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练习题,学生正确率偏低,第六题的正确率仅有43.3%。对班级、学校、区的正确率进行横向比较,发现第二题、第六題、第七题都低于区正确率,第二题和第六题低于校正确率,其中第二题与第六题与区平均正确率要相差10%,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教学过后,学生对于如何厘清数量关系仍掌握得不够扎实,分析题意,找到相应的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对于题干较长的题目,低年段的学生往往出现读不清的状况。有些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够,根本没有办法通读题目。针对此次后测暴露出的问题,笔者在练习设计上进行了优化。

(一)练习顺序调整

在第一次教学中发现,第一关的“我会选”相较于第二关“我会填”更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后测数据分析中,在第一次教学后,“我会填”这题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班级正确率86.7%,校正确率为90.9%,全区的正确率为82.9%,班级和校级的正确率均获得提升并高于区正确率,说明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已经充分掌握此题,且第一次的教学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可操作且结果较为理想的。而第二关尤其是第三题,在教学中学生解答时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经过第一次的教学,根据课上的反馈以及后测数据分析,把第二关的“我会填”调整到第一关,这样练习的难度就呈现了坡度,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思维力度。

第一关“我会选”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具有重复性,所以删除第一题,保留第二题。第二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知道在描述份数时要平均分;能够根据每份数找到对应的份数。在第一次设计这题时共有四个选项,在教学中发现选项③一看就是错误选项,不具有参考性,所以删除了这个不必要的选项。

“我会选”第三题是基于上一届数据分析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所出的练习,由于和上届题目中的数值一样,在后测中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所以把题目中的数值进行了修改,其中一个选项无法通过改变问题进行解答,所以在修改数据之后,只保留其他选项。

(二)精准提问,提高分析能力

从数据中反映出学生对于给出每份数找对应的份数无从下手,练习中“我会填”的第二题正是对应了这个难点,但在第一次教学中没有考虑到会在这个知识点上存在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有所忽略,所以笔者在这题学生回答完后,设计了进一步提问的环节,即“为什么这里选的是人数而不是组数”,借助进一步追问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中是“每人”,所以我们对应需要的份数就是人数这个条件。

“我会选”的最后一题,充分利用题目的选项,追问如果要其他选项是正确答案,该如何修改题目。这里在第一次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选项②理解上存在困难,针对选项②准备给出单位,给学生一个支架。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意识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能从所有的条件信息中正确选择合适的条件,并根据条件提出对应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题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脉络

在整节课的总结环节,笔者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与板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关键点。通过思维导图辅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铺垫,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第二次教学后数据反馈

从图3来看,在对第一次教学后的后测数据分析,修改并优化了课堂练习,在进行第二次教学后,对于第二个班级也进行了后测,从第二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正确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第六题和第七题从低于校级以及区级平均正确率提高到了高于校级以及区级的平均正确率,说明依据数据分析,优化练习设计,在精准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不仅能够编乘、除法问题,而且根据题目找到合适的条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沪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看图编乘、除法问题》一课为例进行研究,经过几轮的数据分析,改进优化练习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精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通过学习平台数据分析,为精准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指向更明确。基于平台数据进行分析,教师能深入且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从而有效地诊断出学生的問题和短板,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练习,对于教学质量及效率有显著提升。基于平台数据分析下的精准教学必然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达到高效而精准地教学,让教学从模糊走向精准。

猜你喜欢
正确率选项题目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