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MO教学模式的高校融合教学环境建设探索

2022-05-30 22:58:53杨七平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融合

摘   要: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由起步应用阶段进入融合创新阶段。OMO教学模式是将线下课堂面授与线上教学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融合的高阶教学模式。文章基于对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背景与OMO教学模式的分析,结合国家政策指引,探索高校融合教学环境的构建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线上线下数据流通、虚拟与现实环境联通、课前课中课后服务贯通、校园内外全场景融通、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的高校融合教学环境建设策略,以期为推进OMO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实现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OMO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09-0111-06

我国重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早在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此后,我国陆续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2]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3]等文件,始终坚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及应用驱动与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由起步应用阶段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支撑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日益明显。[4]尤其是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激发了各种形式在线教育的创新实践。虚拟仿真、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的日益发展,也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本文关注疫情期间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背景下,基于OMO (Online Merge Offline)教学模式的高校融合教学环境建设,以期为推进OMO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实现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融合创新应用的背景

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经济、军事等众多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然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几十年后, 似乎成为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工具,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更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是由于未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师发展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标准,将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阶段分为兴起、应用、融合、革新四个阶段。[6]其中,前两个阶段ICT应用仍旧停留在教学的手段、方法上,进入融合阶段后,ICT才以改善学生学习和学习过程管理的方式融入到教师职业生活中,并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的变化。

《十年规划》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念,将其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并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7]任友群等提出,教育信息化2.0是与教育所包含的一切空間深度融合,智能化地改造教育教学、教育治理的所有领域。[8]由此可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资源、平台、教学、治理、研究等各方面有着显著的信息技术融合化特点,对于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OMO教学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临场感不强、缺少情感交流等局限,这使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逐渐引起关注。2017年,李开复在《经济学人》杂志上提出OMO概念,引起广泛关注,培训机构为降本增效,开始探索基于OMO的教学模式。OMO教学模式在培训机构中的应用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线上服务、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在进行线下教学的同时,为学员提供电子教材以及语音识别、评估技术。该模式是线下教育机构升级转型的举措之一。二是线上教学、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在线教育企业为弥补督学、服务方面的不足,设立线下学习中心,以便加强学习体验。三是线上线下兼具教学和服务的模式。线上由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负责教学,线下也由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负责互动。线上、线下传授内容不同,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也各有侧重。不论哪种模式,都需要将线上线下数据融为一个生态体系并加以流通,以实现该生态系统的线上线下信息联通、服务贯通、全场景融通。

祝智庭等对OMO教学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OMO教学模式兼容混合学习和混成学习模式,体验无缝学习,并促进智慧学习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学习场景中各种结构、层次、类型的数据,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生态,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服务的教学新样态,是一种基于技术的融合教学模式。[9]OMO教学模式是将线下课堂面授与线上教学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由应用到整合再到融合的高阶教学模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OMO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较少,在中国知网(CNKI)以“OMO教学”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为主题进行搜索,仅能搜索出数十篇相关论文,鲜见关注教学环境构建的论文。融合新兴技术和理念的新型教学环境,是OMO教学模式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应用的背景下,探讨融合教学环境的构建,将有助于推动OMO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

三、高校融合教学环境建设要求

高校在进行融合教学环境建设时,需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应用模式进行分析。OMO教学模式作为基于技术的融合教学模式,对于技术本身和技术的应用均有需求。因此,在构建教学环境时,不仅要构建融合化的教学环境,还要构建促进融合应用的教学环境,以保证所构建的环境能够既符合应用现状与需求,又能在未来促进OMO教学改革。

(一)当前信息化教学对融合教学环境的需求

自《十年规划》印发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发展。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慕课以其便捷、优质、开放、共享的特点迅速在全球兴起,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推动高校教学理念、方法、技术、模式的变革。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该意见推动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促进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在在线学习及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应用,推进各高校陆续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在线课程平台。[10]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建成高质量、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进一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与虚拟仿真实验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11]疫情期间所进行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以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校内外在线教学工具、实验资源平台及服务等为依托,较好地完成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任务。

当前,受疫情期间全面线上教学激发的在线教学热情,以及可能散发的个案性疫情、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动力等影响,在线教学的“新鲜感”已经转化为“新常态”。笔者通过对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评选出的2021年在线教学优秀课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混合式教学案例较在线类案例数量有着明显优势,占优秀案例总数的90%以上。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已经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应用的常态,且呈现出校内校外结合,以及跨平台、跨学科、多层次、多样化等特点。为使融合应用常态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向OMO教学模式升级,在融合教学环境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二)OMO教学模式的需求

技术集成障碍分为纯粹操作性(指技术使用及基于技术的教学方式)和应用性(指教学环境的电子化与数字化)障碍。[12]OMO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现,需要重视克服技术集成过程中的两方面障碍,落实在教学环境构建中时,则应当包括融合化的教学环境、促进融合应用的教学环境两方面。

融合化的教学环境是指能够进行OMO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学系统等。按照《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13-15],应进行如下工作:建立线上、线下联通的教学、学习环境,实现媒体和活动在线上、线下之间的无缝转换,使得师生、环境、信息间的交互变得高效、便捷;提供包容、开放的服务环境,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工具的集成化、场景的泛在化,使得教学能够在不同学科、平台中交叉进行;发展精准的个性化支持环境,实现跨时空、跨区域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满足个性化教与学需求;建立虚实结合的研修环境,实现教学与学习动态发展,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并推动教学环境的调整与升级。

促进融合应用的教学环境是指驱动师生进行OMO教学的人文环境,包括信息素养、组织机构、政策制度、人员队伍等。加强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的能力,是OMO教学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组织机构是引领OMO教学改革朝着既定方向前进的灯塔;政策制度是OMO教学前进的动力,能够持续推进OMO教學有序实施、持续发展;梯度合理、专业过硬的教育信息化人员队伍是OMO教学的推力,能有效破除阻碍、解决问题。

四、高校融合教学环境建设策略探讨

高校融合教学环境是伴随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教学应用持续深化,而形成的一个状态。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高校从人员、组织、政策等多方面入手,构建高校信息化的推进模式。高校融合教学环境构建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应当在高校信息化整体规划中考虑,并注重通过以下策略凸显融合教学环境的特点。

(一)线上线下数据流通

线上线下数据流通是实现有效融合的前提。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并识别物理环境中的教学行为数据,借助脑电、眼动、摄影摄像、体感交互等技术可以获悉学习者线下学习生理、心理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可在智能学习平台中记录学生线上学习、讨论、互动等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规范化编码基础上,利用开放的接口实现跨平台数据的流通,应用数据挖掘工具与分析算法,将线上线下数据进行解读,实现教育环境的智能化。需要注意的是,务必在数据采集、存储与流通环节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以免因网络安全隐患而影响融合化进程。

(二)虚拟与现实环境联通

虚拟教学环境与物理教学环境相结合带来新的教育场景。应以教育新基建为指引,按照《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要求,利用虚拟现实、信息集成、5G技术等,实现虚拟与现实环境间的信息传递,将物理环境与网络虚拟环境融为一体,加强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临场感,延伸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提供虚拟化应用系统、虚拟数据中心、虚拟云计算平台等虚拟化信息服务,降低技术应用门槛;搭建虚拟实验实训资源开发与使用环境,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减少实验安全风险;运用智能助教、智能学伴、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智能化学习工具,营造泛在化学习环境,突破学习场景的空间限制,推动知识在虚拟世界与物理现实世界间的流通、延续。

(三)课前课中课后服务贯通

教学活动不仅仅在课中发生,而是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前,教师使用备课系统准备预习资料,并发布至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按照学习任务要求完成预习。课中,教师基于课前学习情况,应用课堂互动教学系统与学生开展实时、同步的教学互动。课后,教师提供拓展学习资源并总结学生表现,做出评价并改进教学;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并改进学习。通过打造网络教育空间体系,建设智慧教室,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评价工具、综合管理应用等,将跨平台、多维度的数据动态关联,形成“触手可及”的信息化融合教学生态,实现全过程教育教学服务贯通。

(四)校园内外全场景融通

学科交叉、产学融合是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不仅要围绕教材内容,更要结合时代、行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展开。教育教学过程既发生在本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也发生在跨专业交流、产业观摩与体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教与学过程的参与者除学科教师与学生外,还包括教育服务人员、校外导师、各行业从业人员、社会学习者等。融合教学环境应当开放、包容并具有可拓展性,汇聚不同渠道的资源,集成不同形式的活动,接纳不同身份的教育过程参与者,使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要素得以结合并相互作用,助力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五)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

教育研究通过探寻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解决方案,探索构建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育人机制建设。通过深化教育研究的层次与成果,可进一步推动教育实践的升级、转化。在融合教学环境中,要注重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作用的发挥。例如,基于全场景、全过程的线上线下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化教学决策和个性化教学支持服务;提供实时反馈与干预,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为增强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结语

相较于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基于OMO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待加强。疫情虽然极大地促进了OMO教学理念的应用,但目前相关研究依然较少,融合教学环境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基于暨南大学已构建的组织、制度、环境、资源、能力、应用“六维一体”高校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16],尝试建设如图1所示的融合教学环境总体框架。该框架拟从基础设施、资源、平台方面加强软硬件建设,以组织机构、政策制度、教师培训、人员队伍为抓手开展人文环境建设,推动融合环境支持下的教学、管理与研究,实现通过上述五个策略来凸显融合教学环境的特点。

本文在对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背景与OMO教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指引,尝试提出高校融合教学环境构建要求与建设策略,以期为高校融合教学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下一步,将在广泛调研与借鉴融合教学环境构建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融合教学环境建设,并探索OMO教学应用模式,检验融合教学环境应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2010-07-29)[2021-07-3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 1666937.htm.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2021-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 133322.html.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07)[2021-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4]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有关情况介绍[EB/OL].(2020-12-01)[2021-07-3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692/sfcl/202012/t20201201_502584.html.

[5]何克抗.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信息技术,2014(1):3-8.

[6]ZHOU N Z, FUMIHIKO S, SHARONSIVERT. Regional guidelines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pedagogy-technology integration[M]. Thailand: UNESCO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 2004.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21-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8]任友群,冯仰存,郑旭东.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中国电化教育,2018(1):7-14,34.

[9]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1):13-23.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2015-04-16)[2021-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504/t20150416_ 189454.html.

[1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24)[2021-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12]ERTMER P A. Addressing first and second order barriers to change: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9,47(4):47-61.

[1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21-03-12)[2021-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3/t20210322_ 521675.html.

[1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EB/OL].(2021-03-10)[2021-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3/t20210322_521669.html.

[1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21-07-12)[2021-07-30].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7/t20210720_ 545684.html.

[16]张荣华,赵海霞,张焕明,等.高校教学信息化“六维一体”推进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9):40-43.

作者简介:

杨七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邮箱:yangqiping@jnu.edu.cn。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OMO Schooling

Qiping YANG

(Network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efforts, th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into the stage of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initial application stage. The OMO (online-merge-offline) schooling pattern is a new mode that integrates offline classroom face-to-face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mutual empowerment. It is a high-level teaching model that integrat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the OMO schooling, this pap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ies,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integrated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ing online and offline data circulation, virtual and real environment connection, pre-class, in-class and after-class service connectivity,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scen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ampus, and mutual promotion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mot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OMO schooling,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rough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OMO schooling; Teaching environment; Merge

編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猜你喜欢
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52:54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19:53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04:53
对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改善和教学氛围改革的探讨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