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丽丽
内容摘要: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理论主要是以“神奇故事”作为研究样板,以“功能”为核心来进行分析,探索故事的结构要素。《人鱼姑娘》是经典的河北民间故事,属于“神奇故事”的类型。本文以“普罗普图式”来解析该故事所用的功能项、序列和人物角色,探究故事形态学理论在中国民间故事上的适用性,同时分析“人鱼”形象所包括的文化理念和内在蕴含,并结合二元对立理论,来弥补故事形态学理论在故事内容和文化内涵分析上的空缺。
关键词:故事形态学 普罗普 《人鱼姑娘》 人鱼 民间故事
俄罗斯民间文艺学家弗拉迪米尔·普罗普(Vladimir Yakovlevitch Propp)于1928年在《民间故事形态学》(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创立了民间故事形态分析理论体系。[1]理论吸收了歌德在植物研究中的发现,并将他的“有机整体观”运用其中,以“神奇故事”为对象,对故事进行结构或形式进行研究,着重考察情节之间的相互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关于角色在故事序列作用的“功能论”和有关角色行动圈的“角色说”。该理论一经发表就受到众多文学研究者的青睐,被公认为结构主义的精神源头,对后面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学理论、格雷马斯叙事分析理论奠定了基础。由于故事形态学理论是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家阿法纳谢夫(AlexanderAfannaisev,1826-1871)所编著的100个俄罗斯幻想故事为样本的组成成分做了细致的分析而得出的。因此,一些学者对此理论也是颇有看法,如列维·斯特劳斯曾经谈到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为“形式主义”。认为只是一种僵化的形式,只是从一顿故事中提炼出的抽象形式关系(功能、角色)。[2]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民俗学、叙事学的大批学者都产出了许多关于故事形态学的文章,该理论也逐渐运用到民间故事、小说甚至影视剧的结构分析上。可见,故事形態学理论依旧充满活力有可取之处。因此,笔者尝试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国民间故事《人鱼姑娘》的探析上,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记载的《人鱼姑娘》为文本研究对象,分析“巧女被掳-变为人鱼-设法营救-找寻宝物-成功营救-解除魔法-终成眷属”等功能项,挖掘《人鱼姑娘》的叙事功能和结构体系。对巧女、老龙王、海儿、道长等角色及角色行动圈的分析,探析《人鱼姑娘》的角色类型、特点及创造性,深入阐释故事形态学理论在此故事上的适用性。并对列维·斯特劳斯的形式主义诟病和其他学者对此理论将故事内容与形式相分离的缺点,笔者通过对故事结构的充分分析之上,结合文学地理学、荣格的原型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理论,以期对广大学者诟病的故事形态学在故事内容和和文化意蕴研究上的缺失。
一.《人鱼姑娘》的民间故事形态
普罗普在他的民间文艺学专著《故事形态学》中,用100个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系统分析和比对,发现了故事当中的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说,故事常常将相同的行动分派给不同的人物,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根据角色的功能来研究故事。”[3]也就是说,故事当中有不同的行动因素,他把不可变的行动因素称之为“功能项”,并且把不同的功能项分到不同的角色身上去,根据角色在故事上的运动轨迹来解构故事。这也就为我们点明了故事的研究方法脉络,“通过归纳,普罗普发现幻想故事中的人物具有31种功能,这些功能构成所有幻想故事的基本情节。”[1]正是这样繁复的比对与参照,逐层剖析故事各个功能项之间的关系,前后序列以及每一部分在故事中的作用。普罗普抽丝剥茧的从故事中集合了一个研究民间故事的“公式”,该公式为研究故事结构开辟了新的视野。《人鱼姑娘》的故事结构和人物构成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个发生于河北秦皇岛的民间爱情故事。在南戴河海边的礁石上有一位人鱼姑娘,这位姑娘原本是村庄的人,名叫巧女,因其美色被老龙王所垂涎,想让她嫁给他,巧女不从,惹怒老龙王,被龙王把腿锻成鲤鱼尾巴。村庄的小伙子海儿中意巧女,设法营救,在经历了种种困难,最终海儿成功营救了巧女,并解除了老龙王设下的鱼尾巴魔法,有情人终成眷属。
深入分析发现,《人鱼姑娘》的故事结构基本符号普式功能理论,其故事结构可以总结为“巧女被掳-变为人鱼-设法营救-找寻宝物-成功营救-解除魔法-终成眷属”等功能项。
在故事进入开始阶段,对故事发生背景进行铺垫的叫做“初始情景”,用代码I来表示,作为一种交代故事的起始环节。《人鱼姑娘》的初始情景是传说在南戴河海边的一块礁石,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巧女,由于她有一个人的身子、鱼的尾巴,因此人称“人鱼姑娘”。其交代了故事情节发生地点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南戴河礁石,主人公人鱼姑娘巧女。
巧女被掳阶段:在初始情景过后是功能项展开的序列。南戴河老龙王垂涎巧女美色,想要让成为媳妇,派虾兵蟹将把巧女抢进龙宫。(功能项一,代码e,主人公在故事开头被掳,是特殊的一种强化外出形式。出现空缺,故事的平衡被打破。后面的故事都是以此来展开的。)
变为人鱼:巧女不从老龙王,龙王就让龙宫里的老铁匠把巧女的大腿锻造成一条鲤鱼尾巴。(功能项八,代码A11,对头给别的家庭成员带来危害,对头给某人或某物施展魔法。)同时并列排行一个功能项17,代码K1,给主人公做标记)老龙王不让她回人间,只能让她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远远的看一下家乡。(功能项2,代码б,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
《人鱼姑娘》的故事结构并不复杂,但也并不是单一结构故事。在第一回合结束时,留有故事后续尾巴,为后一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一回合主要交代了故事的发生背景和发生原因,巧女被掳并变为人鱼。
第二回合为故事的过渡部分。巧女早已许配给了同村的小伙子海儿,同时巧女被抢走,也给她的家庭带来了伤害,母亲日日痛哭。
设法营救:海儿了解到每年的八月十五,巧女都会出来,于是想方设法的营救她,但无奈没有好的办法。(功能项九,代码B4,灾难被告知,并设法营救。)
找寻宝物:只靠自己的力量,海儿很难能救出巧女。在偶然的一天,道长那里得知可以用乾坤圈打败龙王,于是踏上了寻找乾坤圈的路。(功能项十四,代码Z2,指点宝物在何处。)海儿得知这个消息,于是来到北山。(功能项十,代码C,寻找者应允决定反抗,海儿为了救巧女,决定寻找乾坤圈。同时还有并列的功能项十一,代码↑,主人公离家。并还包含着到达宝物所在地功能项十五,代码R,主人公转移,他被送到或被因领到所寻之物的所在之处。)他从十七岁开始挖,整整挖了七十年,真的挖到了乾坤圈。(功能项十四,代码Z,宝物落入主人公的掌握之中。)
成功营救:在中秋节的时候,海儿拿着辛苦得来的乾坤圈,并打败了龙王。(功能项十八,代码П,对头被打败。)救回了巧女姑娘。(功能项二十,代码↓,主人公归来。)
中间插入了过渡阶段衔接阶段,这时候海儿已经变成八十岁老人的模样,但巧女依旧年轻,只是有一条鱼尾巴。点明接下来的难题是要解除巧女的鱼尾魔法。
解除魔法:巧女流着眼泪讲到想要报答海儿的恩情,只是鱼尾需要用百种花的露水来清洗才能变回原样。(功能项二十四,代码З,给主人公出难题。)海儿听到这里,果断为她寻找。(功能项十——十一再次出现,代码C↑,主人公重新上路去寻找。)又用来三年时间,已经90岁的海儿终于采齐了百种花的露水。(功能项二十六,代码P,难题被解答。)海儿拿着满满一瓶子的路数,往巧女的身上倒。(隐藏了归来的行动因素,功能项二十,代码↓,主人公归来。)刚把剩下的露水倒在巧女身上,巧女的鱼尾就变回了人腿。(功能项十九,代码Л8,中魔法者被解除魔法。)巧女把剩下的半瓶露水倒在海儿的头上,海儿又重新变回了十七岁的模样了。(和前一个功能项并列,解除魔法。)
终成眷属:海儿和巧女成婚,有情人终成眷属。(功能项三十一,代码C*,主人公成婚并获得圆满结局。)
二.《人鱼姑娘》中角色功能
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的第六章“根据角色排列功能项”当中提到了人物角色行动圈。“尽管我们研究的只是多个功能项本身,而不是它们的实现者,不是实现者所控制的对象,然而还是应该仔细分析以下功能项如何根据角色排列的问题。”[3]角色是功能的实现者,是行动因素的具体载体,也是故事的行为主体。因此,虽然角色是功能实现的“变量”,但是,“角色和功能常常构成对应关系,有时一个功能也可能分属多个角色,也就是说,一个行动常常由几个角色共同完成。”[1]民间故事常常安排角色来实践行动,甚至有的用多个角色来实践同一功能,这也就决定了角色功能的重要性,通过角色的功能(function)来研究民间故事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中,清晰的指出,普罗普的功能主体——角色,一般分为七类。反角(villian)、捐助者(donor)、助手(helper)、被寻求者(sought-for person)、差遣者(dispatcher)、主角(hero)、假主角(false hero)[1],《人魚姑娘》中涉及的角色虽然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但并不驳杂,其人物的功能序列基本符合普罗普划分的七种角色。选取《人鱼姑娘》中代表人物来分析叙事角色和行动圈。但同时发现有些角色会在同一行动中有不同的行动圈,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同一角色“身兼数职”。这也能从中体现初序列结构的复杂和人物角色的众多。
同一角色在行动的过程中会有不止一个角色行动圈。例如:海儿,不仅仅是主角,同时还是差遣者,承担着救回假主人公的责任。巧女,不单单是假主角,同时还是被寻求者,成为整个故事开始的源头和被主角寻求救回的对象。捐赠者和助手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用老道士来代表,其存在的理由就是成为解救被寻求者的关键,正是捐赠者的帮助才使主角后面动作成功进行,巧女的魔法也由此解除。老龙王作为反角,制造恶行,威逼恶掳巧女,是整个故事矛盾的起始,后面发生的所有情节都由于作为反角的老龙王所作作为而展开的。总之,《人鱼姑娘》的人物角色基本符合普罗普叙事功能和角色的行动圈,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国外民间故事、民间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
三.《人鱼姑娘》的故事形态学分析
分析叙事功能和情节结构能让我们更好的理清故事的回合安排及叙事特征。运用民间故事形态学“普罗普图式”探析《人鱼姑娘》故事序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序列公式:
Ⅰ:e A11 K1 б
II:B4 Z2 C ↑ R Z П З C↑ P ↓ C*
普罗普在研究中发现,俄罗斯民间故事存在不变的因素——功能。不管故事是如何发展的,31个角色功能是一定的,但讲故事的人有自己讲故事的自由,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挑选自己所需要地功能项。
《人鱼姑娘》这个民间故事中,根据上述地叙事功能分析,共使用了17个功能项。
在对《人鱼姑娘》的推演和逻辑分析得出的序列,其基本符号普罗普的“功能说”,功能项的序列成对排列(出发—归来,难题—解题,寻找—获救。)另有主人公也是按照ABC↑大致序列展开故事。虽然《人鱼姑娘》故事结构还是相对简单些,很多功能项缺失,但依旧可以看出故事结构是基本完整的。这体现了我国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模式与世界民间故事的相同性与“普式理论”对我国民间故事的跨文化适用性。同时,《人鱼姑娘》功能项多样,以及故事回合灵活衔接,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成熟与丰富。
四.《人鱼姑娘》的审美意蕴
民间故事来源于民间,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想象之中。故事本身蕴含着劳动人民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凝聚了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总结,并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多样的文化气息。通过对《人鱼姑娘》的叙事功能、角色行动圈、功能回合和序列分析,不仅可以从中追溯到人们远古一直存留在心中对动物图腾和“人鱼”文化的尊崇。
(一)“人鱼”形象的内在投射
《人鱼姑娘》的主要中心人物——巧女,是一个被老龙王将双腿锻造成鱼尾的人鱼形象。这里的“人鱼”形象,从文学地理学的观点来考察,这和故事产生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学地理学,即研究地理环境与文学的关系。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任何国家与民族文学的起源、发生与来源,都离不开特定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地域文化。”[5]空间与时间是决定人类存在的两大基础,以往的文学研究多从时间角度历时性考量发展脉络,而往往忽略其产生存在的地理空间考察。任何生物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在不同的地域繁衍生息,往往有着不同的面貌。正因如此,所以文学与地理也是息息相关,从高山到大河,从平原到沙漠,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不同的地理条件乃至区域文明造就了不同的文学作品,这些创造者以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着对自然的感受。河北秦皇岛,一个地处河北省东北的沿海城市,紧邻渤海湾,在气候上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并有南戴河、北戴河等自然景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海洋深刻的影响了小岛居民,不仅靠海吃海,海港开发也是城市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人鱼正是在这种拥有海洋背景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
“中国‘古代海洋是一种体系性的文学/文化构建。其构建诸元包括海洋、岛人、海上活动、海洋(海岛)社会等等。在上述诸元中,“鱼”和“人”是丰富、也是最具变化的元素:各色各样的神鱼、怪鱼、“大鱼”、图腾性鱼、意象性鱼;各种各样的现实性海人、神话意象性海人、文学/文化意象性海人、诸物变异性海人,等等。其中最具有文学/文化价值的是人和鱼相结合的“人鱼”形象。”[6]
荣格在研读了大量的童话、传说、民间故事、神话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理论。“原型就是原始意象,是不断重复地同一种经验周期在人们内心构造起来地一种心理反应地先验形式或潜在的可能性,它是一种通过遗传形成的心理模式。[7]在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低下、科学思维未打开的蒙昧状态,人们对生物的认识有着各种奇妙幻想。人类在基因的记忆,集体无意识、和本能思想的驱动下,对事物认识有着相似的集体表现。因此,全世界的人们基本上对于人鱼传说都有所涉及,人鱼故事也是一个世界性文学现象。不管是东方的中国古代《山海经》记载的赤鱬、氐人(互人);还是西方文化中古希腊神话的海神波塞冬、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东西方文化在某种视野下是十分相通的,人鱼都是以半人鱼,多数都以女性的身份出现。这和荣格的原型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初代神话模式的中国,水是生命之源,水也蕴含万物之源所需要的生殖力。鱼正是在水里成长的生物,鱼的生物本性有着超强的繁殖性,因此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存在着对于鱼的“图腾崇拜”。“自然物较丰富的澳大利亚极北地带和阿尔恩姆地区,图腾崇拜种类的分布又是另一番景象。這些地区七个部落有192个图腾,其中鸟图腾32个(占17%),鱼图腾26个,蛇图腾22个,蜥蜴和鳄鱼图腾各9个,龟图腾4个。”[8]自然环境启发了人类幻想的存在,先民对于鱼的崇拜多是以生殖力量。而生殖力量又和女人系系相关,女人因生殖能力而创造后代,早期的神话传说中,有关创世神、造物主的形象皆是用女性的形象塑造,如中国古代神话女娲造人,以人身蛇尾组成,她以自身的力量创造了万千生命,保护着天下的子民,并赋予了女性的性别。西方神话中的地母盖亚,她的出现使无序的天地混沌变为有序,同时也代表着万物的产生。正是因为这样,人鱼——这个融合了鱼与女性的意象结合体,在生殖崇拜与人鱼本身神秘的女性特征,被人们广为剖析并成为人类文化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二)人与鱼二元对立结构
结构主义作为近现代西方文论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在法国。理论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语言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将其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人类学、神话学的研究上。索绪尔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中提出了“语言和言语”、“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等一系列二元对立概念。随后,列维·斯特劳斯将也将这一方法用在自己的研究上,以此来考究亲属关系和世界各地的神话模式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他认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最终这一观念成为结构主义最基本结构理念。
首先,《人鱼姑娘》选取了人与鱼这两种在自然界截然不同的生命体,人与鱼的二元对立的生物地位,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联系到一起。巧女由人变为人鱼,海儿依旧拯救身为人鱼的海儿,通过不懈努力解除老龙王的魔法,鱼尾变为人腿,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人类与异类相恋的故事,一直广受文人墨客的钟爱,中外皆有所作。
其次,将《人鱼姑娘》这个民间故事放到男女视域下的二元对立关系下来看的话。美人鱼在大多数故事中打上了女性色彩,故事的结尾也基本上是以和主人公男性结婚才可以获得变为灵魂的救赎或美满的结局。如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英国文学家王尔德的《渔人和他的灵魂》,之类的故事都是以男人和美人鱼的故事展开,清楚的展现了男作家对于美人鱼的种种性幻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当中,人鱼总是以一种女性、性感的姿态所展现,其根本原因和《聊斋志异》的狐仙与书生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充满诱惑的外表都是投射了男性理想中女性肉体的形态。
通过对民间故事《人鱼姑娘》的故事机构的普式分析,笔者发现其叙事功能和角色行动圈基本符合普罗普关于神奇故事的界定和序列安排。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海洋文化产物—人鱼,融合了独特的地理文明和人类远古的原型观念。二元对立下的人与鱼的自然生物关系,美人鱼和男性的种种幻想和猜测,为《人鱼姑娘》增添了更多的诗学色彩。
注 释
①普罗普公式是总结性的,本文中使用的的字母分别表示:A(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伤害)、B(灾难被告知,派遣或允许主人公出发)、C(寻找者应允或决定反抗)、↑(主人公离家)、e(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或某种原因出去)、б(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Д(主人公接受考验,为得到魔法或相助者做铺垫)、Z(宝物落入主人公手中)、R(主人公转移到所寻宝物之处)、{Б(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З(给主人公出难题)、K(给主人公做标志)、П(对头被打败)、/Р(难题被解决)}、Л(最初的灾难被消除)、↓(主人公归来)、С(主人公成婚或加冕成王),同时,普罗普指出,公式中会有各种变体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4.
[2]周争艳.民间文学遭遇形式论——普罗普的故事分类方案[J].民族文学研究,2021,39(05):13-22.
[3][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中华书局,2006:17.
[4]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3.529-530.
[5]邹建军,张三夕.简论文学地理学对现有文学起源论的修正[J].长江学术,2015(4):28-37.
[6]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人鱼”叙事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蕴涵[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65-68.
[7]段吉方.20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0.
[8][苏]Д·E·海通.图腾崇拜[M]何星亮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47.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