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丽华
美工区是幼儿园最主要的区域之一,是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平台。美工区空间规划水平和材料投放质量高低是幼儿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前提,也是决定幼儿活动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但在规划美工区空间、选择和投放材料时,幼儿的声音和态度常常被忽视,部分教师忽视幼儿的想法、观点和方法,未能从幼儿视角进行美工区创设、材料投放以及组织活动,影响了幼儿美工区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一、基于幼儿视角的美工区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源于自我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从幼儿视角出发”逐渐成为幼儿园各类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幼儿视角”具有倾听幼儿声音、幼儿参与研究等特征,其中前者是幼儿视角的真正内涵。[1]从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视角探究美工区建设,能有效体现幼儿的基本认识、基本情感、基本行为,为美工区改进提供新的建议,从而提高美工区创设与指导的适切性。
(一)幼儿视角的美工区空间布置
作为班级物质环境中的一部分,或室内或室外,美工区必然要占据一定班级空间,需要教师综合规划各功能区场地。一方面,作为物理空间的美工区,首先需要保证幼儿有足够且适宜的活动场地,其空间大小、空间分布、空间密度等要充足,同时具备流通的空气、足够的光线、适宜的装修等;其次,美工区空间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私密性以满足幼儿的内在情感需要,也要考虑与其他区域的开放与联系,保证幼儿及材料在不同区域的相互流动;再次,还要配备幼儿能支配并支持其活动的系列辅助设施,如牢固且面积足够的操作台、数量足够且可以搬动的椅子、幼儿可以够到的柜子、可以操作的展示板等。最后,有研究还指出:幼儿视角下的美工区还需具备生活的功能,“幼儿的整体化思维使其并未将美工区活动与生活活动相分离。幼儿期待的美工区可以喝茶、聊天、吃饭、睡觉”[2]。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空间的美工区,还需要直接或间接蕴含美感,其空间要便于布置和装饰,如有悬挂的吊顶、整块的墙壁等。
(二)幼儿视角的美工区策展空间设置
美工区是幼儿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场所,其设置要满足幼儿审美和探究的需要,其中又以满足幼儿对作品展示和审美的需要最为重要。展示空间的大小、作品展示的方式影响着幼儿对作品的体验、交流互动。首先,要保证展示、陈列幼儿作品的区域足够大,能满足大部分幼儿作品的较长时间展示,展示空间不局限于美工区内,可融入班级环创之中;其次,保证幼儿作品展示的自由度,区内空间方便幼儿欣赏或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时展示平台的布置要与幼儿目视水平线相当;最后,陈列的作品要做到合理规划、有序整洁,教师可以通过线条、箭头、数字等划分出一个个有序分布的小板块,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再创作。
(三)幼儿视角的美工区材料投放
美工区投放材料的种类是多样的。在美工区可以投放幼儿的一切物品,包括专门为幼儿美工区活动而制作的玩具,以及任何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3]投放的美工区材料,首先应符合幼儿的能力及个性发展并能不断调整,照顾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材料内容、数量、复杂性能伴随幼儿发展而不断更新;其次,要与当前区域活动、集体活动、幼儿学习、幼儿具体能力相匹配,能支持幼儿美工区活动顺利开展,并能在区域间相互流动;再次,要丰富、有变化,是幼儿熟悉的、便于互动的,且能实时提供新的、能增加挑战性的材料,为提升幼儿活动的复杂程度提供可能;最后区域内可用材料都是公开的,幼儿应具有根据活动需要自主选择及使用美工区材料的权利。此外,材料及其摆放要符合幼儿的审美要求,材料的形状、色彩、外形等不但要受幼儿喜欢,还应便于幼儿收拾、整理。
二、幼儿视角下美工区空间规划与创设
幼儿对美工区的理解和需要,是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艺术空间三重维度的融合,要同时满足空间自由支配、美术欣赏与创作、社会交往三方面要求。[4]在美工区中,幼儿需要的空间及其使用方式与成人不同。在调整过程中,应基于幼儿身体和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幼儿兴趣、意见,以幼儿为尺开展调整。
(一)以幼儿活动为线索,优化班级空间规划,扩大美工区面积
美工区面积过小,不利于幼儿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空间过于呆板、固化,不利于活动的弹性实施,不能满足幼儿多样化的需要。空间变大、变灵活,不仅能满足幼儿创作的空间需求,也让工具材料有了更大的摆放空间。改变固定、不可移动式的布局,可使空间利用得更灵活。当幼儿产生新的创作需求时,可调整、移动桌子或画架,充分利用班级内空余空间,支持创作行为。这样就打破了美工区与其他区域的边界,幼儿活动的范围、材料、活动内容等逐渐在区域间流动。
例如:中班开展“秋菊”主题活动时,收集了许多树叶、菊花、果实、树枝等自然材料,高低不同的柜子为这些材料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为了满足幼儿对写生的需求,教师提供移动画架、长轴卷纸。活动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興趣和关注点,可以随时带着画架在教室的任何地方写生。在此过程中会引来同伴的欣赏和交流,逐渐就打破了区域界线,让区与区之间的幼儿、游戏材料都能得到有效互动。
(二)以幼儿需求为准绳,调整区内场地设置,丰富幼儿活动形式
美工区固定的大桌子,有时会限制幼儿的活动形式和自由组合。教师可根据幼儿需要购置小方桌,通过组合排列桌子等方式,调整空间的利用形式,设有一人创作区、双人创作区、多人合作创作区等,满足幼儿不同形式的创作需求。此外,还可增加小画板、卷轴和黑板墙等材料,使幼儿创作空间从传统的桌面创作,延伸到墙面、地面和画板上,空间选择逐渐多样化。
班级艺术创作一般以桌面和画板形式居多,若打破原有的固定形式,将墙面纳入其中,将带给幼儿不同的创作体验。如小班“颜色蹦蹦跳”主题活动,幼儿在玩色过程中,获得与自然、颜色、生活相关的经验。根据小班幼儿的艺术天性,为满足他们随时想要涂鸦的愿望,我园将靠近卫生间的墙面改造成涂鸦墙。幼儿在这里或站或蹲或坐,用各种材质的工具发挥创作激情。
(三)以幼儿视野为尺度,调整美工区策展平台,支持幼儿探索活动
许多美工作品展示区的作品大都摆在一起或零散贴在一起,且大都是以悬挂、平铺的方式呈现,既超出幼儿日常视野范围,也不能很好地支持幼儿欣赏、互动。可从儿童视角出发进行改造:首先,拆除吊饰,以最适合幼儿观看的仰视15°角布置策展范围,让美工区真正成为幼儿的世界。同时,采购专门的展示架多层次展示幼儿作品或师幼共同收集生活材料,如木质红酒盒、皱纹布等作为策展平台,方便幼儿展示、欣赏、交流作品,增加可同时展示作品的数量;其次,遵循幼儿想法,展示区的作品来源和作品形式要丰富,图书角、建构区、木工区等其他非艺术区域作品,如文学作品、木工作品等,也被幼儿放置在展示区;再次,可增设格子、置物架、文件夹,专门放置暂未完成作品;最后,充分发挥策展平台的经验学习支架作用,教师组织融幼儿作品、实物展示等为一体的主题式策展活动,通过课程痕迹的梳理和再现,进一步支持幼儿的艺术探索。
三、基于幼儿视角投放美工区材料的策略
以幼儿视角审视美工区材料投放,即按照材料的安全性、实用性、审美性、方便性、材质质量、熟悉度等的价值判断为标准投放,而非以成人理解、成人眼光去衡量幼儿需要。
(一)以幼儿价值判断为准绳,改进材料收集质量与呈现方式
在美工区创设初期,园所与班级都收集了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材料,从瓶瓶罐罐到纸箱、布匹和绳子等,大多数材料放置在储物间,用纸盒、纸袋来收纳,既不够直观,也不方便幼儿取放。在后续改造中,教师根据观察与幼儿访谈情况,对现有材料进行“瘦身”“去冗”,把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用途单一、存放时间长、破旧、不方便操作、生活中不常见的材料剔除,多增加色彩明亮、用途广泛、易操作、幼儿熟悉又有趣的材料。
材料的呈现次序和摆放方式也进行了优化。首先,根据当前活动内容调整材料呈现次序,将易拉罐、塑料瓶等常用类材料放置在材料柜中,将当前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放置在操作桌面上。另外,用可视化的透明塑料盘代替了纸盒、纸袋来收纳材料,便于幼儿了解材料及其数量。最后,幼儿大都喜欢材料整齐摆放,既好看又方便寻找和使用,教师在满足当前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一方面优化呈现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另一方面也制定美工区准则,尽量减少材料堆积、凌乱现象。
(二)以幼儿主题活动需要为出发点,合理投放材料
材料虽然经过精简,但各班收集的材料千篇一律,既体现不出班级特色,也无法支持幼儿在不同主题下的深度创作。因此,材料投放还需结合当前开展的活动进行筛选,将与活动关系较远的材料收进抽屉,待有需要时再取用,而摆放在柜子中、桌面上的是与活动关系较近、幼儿随时会用到的材料。同时也会在材料柜中留有空白,方便添置新材料。材料提供者不只是教师,还有幼儿,很多时候幼儿更知道自己的创作需要,也更知道需要哪些新的材料。
(三)以幼儿年龄经验为依据,合理提供工具
工具的投放需要审议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幼儿的经验与能力,有针对性地提供。以常见色彩類、笔类工具为例。
色彩类工具投放:小班在幼儿熟悉工具材料后逐步增加颜料的色彩,关键经验指向能识别色彩差异,增加对色彩的敏感度。中班是在常规色的基础上增加黑白两色,让幼儿感受色彩的明暗、深浅,关键经验指向的是能进行单性同一调和,并了解不同色彩的名称。大班投放的颜料色彩相对减少,因为幼儿可以自行调色,关键经验指向的是了解对比色,能通过对比调和出自己需要的颜色。
笔类工具投放:小班通常投放一些海绵笔、粗头排笔、软质油画棒等,幼儿能在大块面的涂涂画画中喜欢上绘画活动。中班投放细头排笔、勾线笔、硬质油画棒等,幼儿能用合适的力度画出多种线条,如直线、波浪线等。大班投放了马克笔、细头勾线笔等,幼儿能用正确的握笔姿势对作品进行精细刻画。
(四)以幼儿活动进展为线索,支持材料在区域间流动
不同区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区域间的材料也可以联系与共享。如数学区的有序排列与美术区线描活动相关联;语言区创编故事需要运用多种绘画方式,如漫画、水粉、线描等。让材料在区域中流动起来,打破区域界线,实现“一物多用”“一物多玩”,丰富游戏内容,从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坚持儿童本位,以儿童的需求、兴趣、年龄特点为视角,不断优化美工区创设与活动组织,可让幼儿沉浸其中,释放本真,自由自主、快乐无忧地开展一段属于幼儿自己的艺术创作之旅。
【参考文献】
[1][2]洪文元.基于幼儿视角的美工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25,70.
[3]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J].幼儿教育,2008(7):10.
[4]王艳.基于空间视角的幼儿园美工区创设[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4):31.